只會教訓孩子的家長與善於教育孩子的家長,是孩子長大後成為庸才還是天才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曾說,“北大寧招5歲愛提問的孩子,也不願招只會埋頭考高分的學霸。”(點此閱讀)常春藤等頂級名校越來越注重考察孩子的“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學會提問。

但問題是,每個孩子都曾特別愛提問,都曾有過一段“十萬個為什麼”時期。但隨著年齡增長,有的孩子漸漸失去了好奇,對任何事情的態度都是“就是這樣的啊”,而有的孩子卻能在“天馬行空”的基礎上,更加清晰地思考、更具邏輯地表達,提出一個又一個高質問題,並形成自己的觀點與判斷。

拉開這種差距的是什麼呢?是孩子是否有一個/一對善於激發其問題意識,並巧妙引導提問的家長。

“把你做成人肉包子!”

學院君最近看了台灣出版人、從事繪本創作、編輯行業已逾25年的郝廣才在TED上的一個演講,他說的兩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點擊下方視頻即可觀看)。

第一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媽媽和她的兩個兒子身上。一次,三人外出吃飯,哥哥弟弟為了爭一輛小汽車吵起來了,媽媽不堪其擾,對哥哥說,“跟你講過多少次了!出來吃飯不要吵!”

哥哥很委屈,說弟弟搶自己的汽車。結果媽媽給出了一個“標准答案”:“他要你就給他啊!”

“為什麼?”

因為你是哥哥,你要讓弟弟啊!

“為什麼?那我這輩子不是完了嗎?我永遠不可能比弟弟小啊!”

雖然孩子的這個反問很有道理,但是媽媽的耐心已經用完了,她對兒子說,“你再不把汽車給你弟弟,我就叫老闆娘來把你做成人肉包子!”問題隨之解決,但我們都知道,這個哥哥沒有得到他想要的答案。

這是過去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的提問時,常有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哪裡有那麼多為什麼”,在當下看來,孩子的問題確實“解決”了,但是,他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了麼?下次,下下次,他們還會鼓起勇氣去提問麼?

結論可想而知。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回應他的只會是教訓,而不是教育。

攢錢買蚊帳的美國女孩

第二個故事,主人公是美國女孩Katherine。在她5歲的時候,她看到了一部非洲紀錄片,上面說,非洲每三十秒鐘會死掉一個小朋友,然後,Katherine就在沙發上數“1、2、3……”一直數到了30,然後和媽媽說,“非洲又死了一個小朋友。”

如果是前面談到的“人肉包子媽媽”,一定會對Katherine說,“非洲死小朋友跟你有什麼關系?”但Katherine的媽媽不是這樣的,她問女兒,“他們為什麼會死呢?”然後一起上網去搜查,發現,哦,原來是因為瘧疾!

為什麼瘧疾會讓孩子死掉呢?

“蚊子傳播瘧疾,非洲有很多蚊子。”

我們這裡也有蚊子,他們為什麼不把蚊子擋在外面呢?

“因為非洲很窮,沒有錢去買蚊帳。”

……

母女倆就這樣一來一回聊了很多。沒過多久,Katherine媽媽接到Katherine班主任老師的電話,告訴她,Katherine已經很久沒交點心費了。她一問才知道,孩子是在攢錢給非洲小朋友買蚊帳!

如果是前面的人肉包子媽媽,可能會對孩子說,“你買什麼蚊帳!這個錢是給你吃點心用的!”但是Katherine媽媽非常感動,她帶著Katherine去買蚊帳,還在網上找到專門送蚊帳到非洲的基金會“Nothing But Net”,捐贈了出去,Katherine還因此獲得了一張獎狀——“致敬最年輕的捐贈者”。

一個看似不著調的問題,一場親子間不經意的討論,可能爆發出巨大的能量。

受到鼓舞的Katherine把自己的洋娃娃、舊書和舊玩具都拿出來賣,還設計了創意獎狀作為贈品,雖然募款很順利,但錢還是不夠用。

她又問,“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人是誰呢?我該怎麼找到他呢?

“是比爾·蓋茨,”Katherine的媽媽和老師都這樣鼓勵她,“為什麼不給他寫封信呢?”然後Katherine就真的到比爾·蓋茨的社交網站上去留言了,而後者還真的回復了,回復的方式也很酷——直接給前面提到的基金會,捐贈了300萬美元。

可以說,Katherine挽救了百萬非洲小孩的性命。當然,比爾·蓋茨也得到了一張Katherine自製的獎狀。

要想孩子會提問

家長須知這三點

回顧整個過程,Katherine媽媽起碼做到了這三點:

第一,敏銳地捕捉到了孩子的問題意識。當孩子流露出對某個議題的興趣時,停下來做深入的討論,而不是打斷孩子的思路,拒絕和孩子溝通。

第二,耐心地啟發孩子提問的技巧,這是孩子主動學習的起點。

美國小學非常注重啟蒙孩子提問的技巧,經常使用下面這張圖——Thin & Thick Question(“淺層問題”和“深層問題”),前者引導孩子弄清楚“這是怎樣一回事”,後者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這件事和我關系是什麼”。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孩子提升學習力的過程。

Katherine今年已經16歲了,依然在組織捐蚊帳活動,這場持續10年的實踐活動,不就是最好的學習麼?

第三,對孩子的問題擺出平視的姿態,不把孩子當孩子,不把自己當老師。非洲為什麼每30秒會有一個小朋友去世?我們一起查資料找答案。怎麼才能幫到這些小朋友?我們一起買蚊帳寄過去。怎麼讓能量變得更大?我們一起想辦法聯繫世界首富……這樣的親子互動,於孩子、於大人都大有裨益。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