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我第一次出國讀書時,最大的沖擊就是國外同學都敢說,也願意說。老師布置作業也不要求標准答案,只要你說的有理有據,邏輯清晰,就可以得高分。這對於從小接受國內教育,凡事都是往標准答案上靠的我來說,實在太不一樣了。

那時,我的老師一直對我說一句話,You need to have your point of view.(你需要有自己的觀點)。

有了孩子後,我會更加有意識地去觀察其他孩子,發現國外的孩子有個共性,即使再小,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會人雲亦雲,常常願意表達和父母朋友不一樣的觀點。結合自己以前的經歷,我就特別好奇,怎樣的環境可以打造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帶著這樣的疑問,我詢問了孩子在紐約的認知老師。

思考能力模型

大部分家長讓孩子停留在底層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孩子小時候,就是移動版的“十萬個為什麼”,這時,如果家長和老師可以掌握一些提問技巧,啟發孩子進行更多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錯”或者“記憶”這個層面的話,就能幫助孩子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這位老師和我分享了一個思考能力模型,她告訴我,這個是不少北美頂尖學校會提供給老師的培訓課程之一,對於家長其實也是有很好參考意義的。

這個模型,來自心理學家Bloom,他曾經對孩子的思考能力進行了分類,從低階到高階,一共有6大分類,並提出孩子的思考能力發展都是從底層開始,只有掌握了這個層面的能力後才能上升到新的層面,然後逐步提高,一直到最高層。

(思考能力模型)

模型從下往上,展示了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到最高階的思考能力,由此可見,我們通常習慣問的“記住沒有”、“對不對”等屬於低階的思考能力。一般來說,孩子的思考能力不會自動提高到新的層面,這期間需要有“誘因”,也就是教育環境,而這當中,最關鍵的就是老師或者家長是否有意識地針對這個層面的能力進行“啟發式”提問,來鼓勵孩子更好地發展掌握這個層面的思考能力。

不管你的孩子多大,1歲、4歲還是14歲,Bloom的這個思考能力的應用都是適用的,其實對於我們成人也是有很好的借鑑意義的。這張圖看起來有點枯燥,那我就拿大家都很熟悉的《小紅帽》的故事作為例子來說明,不同層面如何提問來幫助孩子發展相對應的思考能力。

第一層:記憶

在這個層面,孩子通過記憶,可以復述出書裡提到的基本信息,可以回答一些關於書裡人或者物體的基本問題。

你可以這樣提問:

小紅帽要去見誰?

小紅帽手裡提的籃子裡有什麼?

她穿了什麼樣子的衣服?

提問關鍵詞是:誰、哪裡、什麼、多少、什麼時候、怎樣等這些澄清信息內容的問題。

第二層:理解

在這個層面,孩子理解了故事的含義,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可以用自己的語言非常簡單地說一下故事大概。

你可以這樣提問:

為什麼小紅帽需要走過森林?

大灰狼為什麼要穿上奶奶的衣服?

這個故事主要說了什麼?

提問關鍵詞是:主要觀點、為什麼、有什麼區別等。不再只是復述出表面意思,而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再回答的問題。

第三層:應用

在這個層面,孩子有能力進行初步的融會貫通了,也就是說可以把其他場合學到的類似知識和她從書裡學到的知識和信息聯系起來了。

你可以這樣提問:

如果小紅帽是和朋友一起去看外婆的話會發生什麼?

森林裡很黑,還有什麼情況下也會很黑?

小紅帽是走這穿過森林的,除此之外,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她也可以到外婆家?

提問關鍵詞是:有其他什麼情況是一樣的;如果……會發生……;還有……方式。

這個層面的提問精髓在於,啟發孩子把其他場合學到的知識拿來運用到當下這個場景,從而起到舉一反三的目的。

第四層:分析

這個層面的提問鼓勵孩子開動腦筋,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

你可以這樣提問:

如果你是小紅帽,你做的會和她有什麼不同?

為什麼獨自走過小樹林很危險?

提問關鍵詞是:我的觀點有什麼不同,或者一致?我自己可以從中發現什麼?

這個層面的提問給孩子提供了不同的場景,鼓勵孩子跳出故事情節本身,而是對自己掌握的知識重新組合,挑選出重要的信息來得出自己的結論。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在學校參與的辯論,就是這個層面思考能力很好的鍛煉方式。平時在家,父母也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進行這樣的“辯論”游戲,而且可以在游戲中時不時地進行角色交換。

第五層:評估

在這個層面,孩子會對自己得出結論的論點進行評估,或者維護自己得出的觀點。

這個層面,你可以開始提問個人觀點方面的問題:

你覺得大灰狼欺騙小紅帽這樣做對嗎?

你會對小紅帽提哪些建議?

提問關鍵詞是:你認為是對的/錯的?有沒有更好的建議?當孩子給了一個答案後,需要追問,為什麼她覺得是錯的或者對的。

對於更大的孩子,可以問,他們覺得作者在描述這個故事時是否有什麼錯誤?在整個故事展開的過程中,作者是否出現前後矛盾的情況?

第六層:創作

在這個層面,我們可以要求孩子根據現有的信息,重新創作一個新的結尾,或者完全改編整個故事情節。也可以鼓勵孩子根據這個故事創作一首小詩或者一首歌曲。

在這個層面,我們需要盡力鼓勵孩子發揮創造力,同時,也基於現在掌握的故事情節,對故事進行“二次創作”。

這位老師的分享對我啟發很大。回想我以前的學習經歷和父母的教育,大部分老師和家長提問的階段,最多就停留在最底層的三個層面,願意問一下“為什麼”的,真的已經算很好了。

文章裡關於《小紅帽》的提問只是舉例幫助大家理解,大家關鍵領會精髓,掌握這個,以後生活中方方面面,其實都是按照這個模型來提問的。

理解了這個模型後,我們作為家長的,就可以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提問對話,來對孩子獨立思考能力進行啟蒙。歸根到底,獨立思考能力是一種思維模式,是需要從小從日常中培養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