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心念念,一切的努力,只為了「離開地球表面」!

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2005年因緣際會參與了當時國家的「哈比特計畫」,結果國家計畫喊停,他卻一頭栽進火箭研發領域。吳宗信認為「火箭計畫對台灣很重要,是領頭羊,可以打破台灣都是走代工這條路,因為火箭是複雜的系統,能帶動許多相關產業」。

2008年吳宗信在交通大學開一門蔗糖火箭實作課程,帶學生在實驗室研究發明火箭,結果有30幾個學生來修課,吳宗信回憶,好玩是好玩,從沒摸過火藥,接觸時也很害怕,後來他更在交通大學創立前瞻火箭研究中心ARRC,培養人才,做群眾募資,目標是要發展台灣自主研發、自製MIT火箭,把衛星射上太空、送進軌道。

十多年來,經過好幾次試射,有成功、有失敗,吃苦當吃補,越挫越勇,這份不怕失敗的過人耐受力到底哪來的?吳宗信想一想說,可能和大學時打橄欖球有關。

© 由 民報 提供

台灣火箭學者、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團隊的研究計畫。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在大學期間,吳宗信參加台大橄欖球隊,一路打到研究所,一共打5年,然而吳宗信個頭小、體重輕,不到50公斤,跟高中橄欖球隊比,可說是當時全台體重最輕的橄欖球員,還曾被一個上百公斤的對手,整個拎起把人甩出去。然而球場上面對身旁人高馬大的球員,吳宗信依舊能找到自我的戰鬥位置、打出一片天!

吳宗信說「打橄欖球培養的堅持,影響很大」,他形容表示,橄欖球有個位置「傳鋒」,就是一堆人在鬥牛,球丟進去,要傳出來,他通常扮演這個角色,因為個頭小又敏捷;踢球時他的鳥仔腳一踢,卻總能讓球又高又遠。

也因為吳宗信小時生活困苦「吃飯配鹹湯,對生活要求相對較低」;他笑說自己的生命很有韌性「還有呼吸就是活著」。因此一路走來,吳宗信視困難為寶貴的學習機會,他說「什麼叫做困難?就是你本來不知道怎麼解決,但只要你堅持想要解決,就會去想出方法、學習方法,找到方法後,你解決了,東西就變成你的了」。

除了對火箭的堅持,吳宗信對母語也有堅持。吳宗信在公視《頂真人物》受訪時表示,在美國留學期間,有機會站在國外回頭看台灣,「一切以台灣為主」的中心思想於是建立。後來看事情不管縱向橫向,就是以台灣為中心,「用這個做中心思想的時候,很多事情就很清楚,不必猶豫、不用多想,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很自然」。

© 由 民報 提供

公視《頂真人物》訪問台灣研究火箭學者、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

2015年10月吳宗信受邀在TEDxTaipei演講,決定用台語來講台灣的火箭發展計畫,因為全世界的TED演講會上,從來沒有人用台語演講過科技這個主題;吳宗信想證明,台語也可以去說明、解釋、艱澀的科學知識、技術,而且他自豪地說「這點我覺得我有做到」。

更早之前,吳宗信從美國留學回台後,在1996年他曾找了30個朋友,推動「5%台譯計畫」,就是每個人每個月捐5%的時間或是薪水,用台文翻譯世界名著,計畫推了3年,出版了13本書,也發行過自己編的繪本。

把台灣推上太空,就是吳宗信以台灣為中心的夢想,他想在太空上為台灣插上一支旗,為了這個夢想,他正一步一腳印,踏實築夢!

影音預告:

公視台語人物深度專訪節目《頂真人物》

本集人物:為台灣做火箭夢 吳宗信

播出時間:107年8月19日(週日)下午5:30

© 由 民報 提供台灣研究火箭學者、交通大學機械系教授吳宗信。圖/公視《頂真人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