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孩子9月就將進入幼兒園,許多媽媽都很擔心:孩子有些內向,與人交往時膽小、不愛說話、不自信該怎麼辦?

  如果說,1歲多的孩子還因為人際交往少而表現出正常的害羞和不適應,那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孩子獨立交往和應對事件的能力已大大增強,這個時候,若小孩依舊如家長所說,孩子表現得內向、膽小、退縮、不敢主動與人交往,是否反常?

孩子內向、膽小、不善交際

多半是天性使然,家長應坦然接納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活潑、開朗、大方,覺得這樣的孩子好,於是,不符合此標準的孩子就被貼上“不好”的標簽。如前文那些擔憂的家長,他們潛意識裡覺得孩子反常,不應該這樣,但真的反常嗎?其實未必。

  專家表示,有的孩子性格外向,有的內向,或許與遺傳或天性有關,這只是兩個不同的性格而已,並沒有好壞之分。相比起來,內向的孩子更坐得住,從而專注地做他們擅長的事情。父母應該多去欣賞和贊揚,發掘適合孩子特性發展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要他們改變、去做他們不擅長的事。否則,將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磨損他們的熱情。

  有些孩子是慢熱的,他們跟人接觸相處,首先需要比較長的時間觀察才能判斷對方是否安全和值得信任,慢慢地才會主動熱絡起來。對於這樣的孩子,要求他們見人就打招呼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做法。家長不要強迫他們打招呼,可以採取鼓勵的方式,最好給孩子做示範,主動打招呼,給孩子做介紹等等,讓孩子知道對方不會傷害他們。

成長環境和父母的態度

也可能讓孩子在交往中不夠勇敢和自信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發展規律,這是育兒專家首要強調的。當然,凡事沒有絕對,我們常常會看到,沉默寡言、畏畏縮縮的孩子背後是同樣內向少言的老人、保姆,又或是指手畫腳、大聲責罵、焦慮煩躁的父母。這些因素對孩子有沒有負面影響呢?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小時候如果父母不怎麼管,交給老人或保姆帶,而養育者不愛說話,或不怎麼跟孩子說話,會不利於孩子的語言表達及與人溝通交流能力的鍛煉。另外,家裡的大人成天圍著孩子團團轉,但很少讓孩子和同齡的小夥伴相處,這也是一個問題。跟孩子多說話,帶孩子多去接觸其他小朋友,創造社交環境,是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人群的重要方式。同時,要讓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加自信和勇敢,父母的態度和引導的方式方法也十分關鍵。

面對別人的誇獎

家長的謙虛或許會“傷”到孩子

  “孩子長得真高!”每當面對別人的誇獎時,父母們總是會謙虛一番,“哪有,哪有!”成人覺得這是應有的禮貌,但孩子聽了卻覺得委屈:為什麼我明明高,爸媽卻不認同呢?隨便一句玩笑話,可能就會傷到孩子敏感的心。

  對於別人的稱贊,家長應該欣然接受,並肯定孩子的努力。“是的,她比較愛吃東西,不挑食,所以長得高。”這些話語不但能讓孩子感到高興,也能起到一定的暗示作用,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是會被誇獎的。

不要在意別人的批評

面子不如孩子重要

  人際交往中免不了“被批評”,孩子亦如是。在游泳池裡,芊芊害怕得大哭,旁邊的老奶奶忍不住埋怨:“你哭得這麼厲害,把我家的妹妹都嚇得不敢遊了!”

  作為父母,難堪、惱怒、失望,各種情緒都湧了上來,最後把孩子當成出氣筒臭罵一頓。這是大部分家長最常見的做法。然而,孩子真的有錯嗎?從這個例子來看,有錯的只是旁人,他們推卸責任、喜歡攀比,還用言語去傷害無辜的孩子,而愛面子的父母不自覺做了幫凶,在孩子的傷口上繼續撒鹽,這種行徑更令人羞愧。

  孩子比面子更重要,如果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置之不理,轉而關注孩子的感受。芊芊的媽媽可以把芊芊帶到一邊,告訴她,“媽媽知道你害怕,但我相信你會勇敢起來,奶奶的話不用去管,我們慢慢來。”

不要替代和干涉孩子的交際

即使他們受到欺負和排擠

  孩子不會遮掩自己的喜好,所以,他們之間的交往既真實也多沖突。欺負、被欺負、排擠、被排擠,這樣的戲碼每天都在上演。雖然孩子們自己可能並不太在意,但落在父母眼裡,卻讓他們感到焦慮。“同學打你?媽媽幫你告訴老師。”

  專家認為,父母因為怕孩子受欺負從而替代或干涉孩子的交際,反而對孩子不利。孩子的問題一定要讓他自己去面對和處理,家長可以告訴他方式方法,但千萬不要代替和干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