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現金生活成為近年社會熱話,隨着不同流動支付打入香港市場,不少人認為八達通的「地位」岌岌可危。港鐵早前刊發招標公告,計劃更換過千部閘機及四百多部售票機,預期今年第四季招標,成本預計達3億元。的確,以往八達通被批評落後、壟斷,但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八達通也不得不進步,其市場佔有率依然「穩如泰山」,改善服務才是留往使用率的王道。

電子支付除了手機支付,還包括信用卡、PayPal等支付系統,以及各式各樣的電子錢包。(視覺中國)

手機支付威脅八達通?

近年,內地興起流動支付和電子商貿,用戶更屢創新高,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公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今年六月底,內地網民有8.02億戶,較去年底增加3.8%,手機支付用戶規模為5.66億戶,較去年增加7.4%。內地流動支付兩大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先後進軍香港市場,以大量優惠吸引港人使用服務,例如提供額外補貼用戶光顧連鎖快餐店,使用該錢包為支付方式以獲得優惠。其中,支付寶香港用戶數目由三月時公布約100萬,至六月已突破150萬。

有論者指出,流動支付會逐漸威脅到八達通的市場。不過,早前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的調查發現,常用手機支付的市民只佔約20%,與信用卡的53%,以至逾95%的經常用八達通和現金,仍有距離,即使至今市場引入了手機支付,八達通的市場佔有率未曾下跌。八達通卡公司由港鐵持有57.4%股權,其餘股東包括政府旗下九鐵(持22.1%)、九巴(持12.4%)、新巴及城巴(共持8.1%)。根據港鐵年報,八達通的每日平均交易量由2015年的1,350萬宗,增加至2018年1,480萬宗,增加近一成;惟每卡日均使用量輕微下跌,由三年前的0.47次跌至今年的0.42次。

被逼變革不是壞事 終須提升服務質素

港人使用八達通的習慣似乎未受手機支付的興起撼動,仍然會選用八達通為日常生活(如泊車)支付的方法。根據金管局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第一季儲值支付工具帳戶總數創新高至4,900萬個,但總交易量首次下跌,由14.9億宗跌至14.3億宗,按季跌4.4%。如果八達通經過多年被批評守舊、落後,還是一成不變,就很大機會被市場淘汰,但八達通終在今年宣布與多個品牌的合作,願意變革、面對市場挑戰,亦為時未晚。雖然八達通在2016年推出商用版O!ePay,支援P2P支付流程,被批評使用限制多、開戶流程繁複等,但其後為與不同企業合作,服務已有所改善。

+8

在今年五月,八達通「回歸」的士業,重推的士支付服務,乘客日後可直接「嘟卡」繳付的士車費,而的士司機只需透過展示二維碼,或利用備有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場通訊功能,即一種短距離的高頻無線通訊技術)功能的Android手機,並下載八達通商用版O!ePay手機App,便可收到車費,一改以往要額外加裝閱卡機做法,大大減低用戶的安裝成本;八達通在七月時夥拍物流公司Lalamove推出「商戶好易畀」(Business O!ePay),司機可透過NFC接受八達通拍卡付款;在八月,八達通更與PayPal合作推出流動增值服務,用戶可透過八達通應用程式即時增值PayPal賬戶,即使沒有銀行卡或信用卡,亦可以使用PayPal。

使用O!ePay時,需用密碼或以Touch ID認證用戶身份。(勞佩欣攝)

儘管如此,八達通仍須正視傳統業務,提升服務質素,例如改善繁複的行政程序。現時若遺失了個人八達通,報失和補領程序較長、繁複,以電話報失、取消服務三小時後,八達通才會失效、鎖卡,但期間仍會被扣減金額。愈來愈多市民使用自動充值的八達通,即使每日只會自動充值一次,亦有機會損失更多金錢;再者,補領新八達通需時十日,更須再繳付按金,因原有八達通的按金已轉為行政費用,已被扣減。早年消委會年曾表示,即使自動增值八達通卡主失卡後立即報失,仍可能會損失逾千元,八達通卡公司應加快處理鎖卡時間。雖然八達通將失效時限由報失後六小時縮短至三小時,但相比報失信用卡後,信用卡會即時失效,八達通鎖卡程序仍有進步空間,要簡化行政程序不是難事,相信亦是現時科技能解決。

觀乎現時八達通的市場佔有率,無疑是過去二十年累積下來的「財富」,支付寶、微信支付暫時亦未算得上是對手,畢竟對方要在香港支付市場佔一小席位可謂困難重重,但它們的母公司財力雄厚,長久以補貼吸納香港用戶亦不是無可能。不進則退為定律,八達通要保住現有地位,必須積極提升現有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