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們的「娘娘」孫儷最喜歡在節氣的當天安利一波泡腳,在她的微博中搜索「泡腳」關鍵詞,你會發現,原來每個節氣都和泡腳如此相配。


「今日處暑每晚以溫水認真泡腳,祛濕是重點,有益身心健康,秋安」


「今日立秋每晚以溫水認真泡腳……」


「今日小暑,每晚以溫水認真泡腳,可以出些汗,祛濕安眠,」


讓人不得不感嘆,「娘娘」過節最忘不了的還是泡腳。



當然,泡腳的確是一種不錯的保健方式,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的觀點都認為,泡腳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血液循環,降血壓、緩解疲勞、促進睡眠甚至增強免疫力預防感冒的效果,尤其是秋天一來,不少老人家都開始用泡腳來養生。


身體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卻不適宜在睡前泡熱水腳,極有可能觸發或加重自己的病情。




這四類人最好不要泡腳,以免受傷!


家住廣州的李大媽,氣溫一冷,手腳就容易出現冰涼的情況,而泡一泡腳頓時全身變得暖和起來,因此李大媽一到秋天后,就會把足浴盆翻出來,每天泡腳。


可最近卻出了大問題,泡了腳後十個腳趾頭出現發黑,甚至糜爛,為此,急忙被家人送到醫院。


張紅主任介紹,這就是典型的四肢血管有問題的患者,比如有動脈粥樣硬化、脈管炎、靜脈曲張等。


這類患者本身血管硬化嚴重,泡熱水腳時血管擴張程度有限,隨著皮膚溫度的升高,對氧氣和營養的需求增大,代謝增加,但血液卻出現供應不足,這樣就會造成血管動脈痙攣,形成血栓,最終發展為血栓壞死。


而女性中最為常見的靜脈曲張,也不適合泡腳,因為靜脈曲張的患者靜脈血管異常擴張,泡熱水會容易導致血管進一步擴張,造成血液淤積在皮膚組織內,造成色素的沉澱,甚至皮膚糜爛。



此外,糖尿病足患者也不能泡腳,因為患者皮膚本身比較敏感,且腳部的末梢神經對溫度不敏感,極容易燙傷,導致感染。


有腳氣、濕疹、皰疹等皮膚病或者腳部有傷口的人,也不應該選擇泡腳,會導致繼發性細菌感染,最後,如果你心臟不好,或有低血壓,避免熱水泡腳,會導致全身血液從臟器流向體表,引發心臟或大腦等重要器官缺氧缺血,增加發病的風險。




原來,泡腳也有講究!


普通的健康人群泡腳時也有不少注意事項,專家表示,比如泡腳的時間不宜過長,因為時間過長容易增加心臟的負擔,尤其是對於老年人,身體比較虛弱的人來說,容易導致大腦缺血,發生暈厥,若出現胸悶不適、頭暈時就應該立即停止。


此外,吃飯前後不要馬上泡腳,會影響消化,一般時間最好選擇在飯後1小時後,喝醉、飢餓、口渴、過飽、極度疲勞的身體條件下也不宜泡腳。





泡腳水的溫度最好控制在42℃-45℃為宜,每周不宜超過3次,時間為10分鐘即可。



想舒緩腳部疲勞,除了泡腳還可以這樣做!


對於那些不適宜泡腳的人來說,該如何緩解腳步疲勞呢?張紅介紹,可不定時的活動一下腳步,平時注意身體鍛煉,年紀較大的人士,還可以在睡覺或長期不動的情況下,用枕頭做墊子,將腳抬高,促進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