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正直果敢的人,希望他的一生都能坦坦蕩蕩,最好衣食無憂,可是那樣的人生未免無趣,真正的人生,就是即便前路艱險,也能一往無前,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培養他們能夠面對一切的能力。我們終其一生教育孩子,必須在孩子6歲之前,教會他們這些規矩。

六歲前的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可以概括為這幾個關鍵字: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1、家長一定要在孩子3-5歲的時候,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克制任性”。

比如,有天孩子在商場裡看中了一個小汽車,家裡其實已經有了類似的玩具,家長不同意買,孩子就開始哭鬧了,“不行!我就要!”,還賴在商場裡不走了。

很常見是不是?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

第一步:

直接抱回家;當場不要打也不要罵,讓孩子哭去。

第二步:

回家後抱到臥室裡,一對一,不管誰,一個人管足夠了,把門一關,其他人不要來勸來干涉。

第三步:記住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觀念;

不要打孩子,大人打小孩,這不公平;

不要說教,孩子哭鬧時,你說什麼在他聽來都是噪音;

不要離開,他就是鬧給你看的,所以你就坐在旁邊看著他鬧。

所以, 你就坐在那兒,表明你的姿態,“今兒這事說不行就是不行,你管你鬧吧”。

這一次他就會知道了,鬧是沒有用的。

對孩子的無理要求堅決說“不”的家庭,孩子從小就知道,他不是家中的特殊人物,他不可能對父母提什麼特殊的要求,也不可能以什麼極端的手段要脅父母。

他們時時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是, 這愛是有原則的。從小生活在原則中,他們長大也會成為有原則的人。

所有的孩子都會從中感知你的反應。只要你堅決,他就明白了。從此之後,他不會再如此辛苦地與你鬧!然後你再進行疏導性教育,恩威並施,讓他知道,父母愛他,但父母不遷就他—— 這種“較量”越早越好

但是注意,鬧沒有用,可也要注意另外一點——不能讓孩子太壓抑了,要滿足他三分之一的要求。

但一定記得,主動和孩子溝通,鼓勵他和我們交流,說出他的想法。讓孩子明白平靜溝通才是有效的。

2、剋制誘惑

我們只有一個大腦,但大腦裡有兩個自我: 一個是衝動的自我,貪圖享樂;一個是克制的自我,深謀遠慮。

未成熟的孩子,很多時候需要我們説明他阻擋誘惑、控制行為。但終有一天,他需要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掌控“衝動的自我”。

李玫瑾教授說, 可以用一些“小誘惑”來訓練孩子的自我控制力

我們可以怎麼做呢?比如,你找點好吃的小零食,剛開始的時候,每三天給孩子吃一次,不要天天給,一個月後,孩子已經養成了這樣的飲食習慣。

接下來,你跟孩子說:

這次給你的零食,你能不能先不吃,保留三天;

要是能做到,那三天後我再給你追加三份;

如果你吃了,那麼三天後的那份好吃的也沒有了。

說完之後,你把零食給他,然後你走開,不要管。

但你要做到一點——如果孩子吃掉了,那三天之後,你就說今天這份沒有了,要吃就得再過三天。

如果他真的把這份零食保留下來了,那你就履行諾言,給他三份。

這樣的訓練是讓孩子具有克制力,告訴孩子一個道理: 等待是為了更大的滿足。等孩子上學以後,你也要告訴他,現在的剋制是為了今後的長遠。

否則,這孩子會沒有耐性;如果沒有耐性,到了上學後、青春期,一定會出問題。

3、學會忍受、拒絕自私

我們常常感嘆:現在的孩子比較自我,用不好聽的話說,就是自私。但往往忽略了, 孩子的自私其實是我們大人造就的。

他生來就享受別人的幫助,還常常被告訴:“你好好學習就行,什麼事情都不用管。”

久而久之,他真的就以為,所有的成績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跟父母沒有任何關係。於是,自然而然地自私了。

李玫瑾教授說,趁孩子小還可以糾正, 要讓孩子學著管別人

比如,生活中“上桌吃飯”的時候。

5歲前後要給孩子立規矩:大人不動筷子你就不能先吃飯。孩子要等,可能會餓,但不要心軟,一兩個小時餓不壞孩子。

饑餓是人世間最基本的痛苦,讓孩子體驗饑餓、經歷痛苦,他才能知道別人和他一樣,才能學著體諒別人。

我們一直講要和孩子共情,但也別忘了也要讓孩子學會這種基本能力。

關於克制自私,李玫瑾教授講了女兒剝橘子的故事:女兒剝橘子的時候,先讓她送給爺爺、奶奶、姑姑、爸爸各一瓣,最後自己才能吃。

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從小川很小的時候開始,任何食物,無論多好多貴,都不允許他一個人獨享,都是和爸爸媽媽、外公外婆一起分享的,而且由他來分。

孩子開始這樣做時,其實一點都不難受,有的反而是開心和成就感。時間長了,他自然而然養成了分享、“不自私”的習慣。

4、經歷挫折

我們一直都在談,培養孩子的挫折商,它極其重要。

通過李玫瑾教授舉的例子,對它必要性的認識更加深刻。很多孩子讀到大學,動不動就跳下去。論文延遲答辯跳下去,談戀愛失戀跳下去。

每年,我們學校都有學生自殺。悲劇之後分析原因發現,絕大多數都不是要命的理由。主要還是孩子太脆弱,抗挫折的能力太弱。

李玫瑾教授說, 挫折忍耐力和意志力,不是靠智力培養出來的,而是靠體力培養出來的

現在的孩子吃不了苦,究其根源,往往在於家長:動不動告學校,學校什麼都不敢做,而吃苦耐勞的訓練必須是學校讓孩子經歷的。

除了放手讓學校去鍛煉孩子,李玫瑾教授還推薦讓孩子學游泳。

到了游泳池,家長就應該扭頭就走。教練怎麼辦呢,拿桿把孩子往下轟,再不行抱起來扔下去了。

孩子到水裡全撲騰,但別擔心、安全的很,教練看的好好的。

領回來記著問孩子一個問題:“孩子你第一次下水什麼感覺?”

他一定會說:“我喝了好幾口水,嚇壞我了”。

一定要告訴孩子:記住孩子,今後你長大了。一輩子都要記住這感覺。 你無論到什麼情況,只要你撲騰肯定沒事。

雖然,我們希望孩子,活的自由、活得自在,但 真正的自由是在所有時候都能控制自己(哲學家蒙田)。

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巴菲特)。

以上這些問題,都要在12歲之前做。

我遇到許多無助,甚至絕望的父母,對自己長大了的孩子,說不聽,罵無用,打不過……當他們無奈地向我訴說孩子的問題時,我只有一個感受: “為時已晚”——他們錯過了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間……

一般而言,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或心理問題,如:翹課、撒謊、網癮、頂撞父母、離家出走、動輒自殺、打架傷害、參與搶劫等“發病期” 多在12歲至18歲前後。但是,這一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 都源於12歲之前,並且源於父母對孩子的撫養方式。

人在青少年時期,甚至在成年時期出現的情感問題,原因可能要追溯到幼年,從他早年的生活背景中找出解釋。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相關知識,請多多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