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賣場及書店,你一定看過一個學習區,一堆「右腦開發」+「左腦開發」的教材,連我都搞得一頭霧水!研究腦科學的理論與實務多年,我常說,挑到適齡的活動,讓孩子眼睛為之一亮的活動,對心智與大腦的發展,就是件好事。到賣場及書店,你一定看過一個學習區,一堆「右腦開發」+「左腦開發」的教材,連我都搞得一頭霧水!研究腦科學的理論與實務多年,我常說,挑到適齡的活動,讓孩子眼睛為之一亮的活動,對心智與大腦的發展,就是件好事。

但要從玩具或教材去分刺激到哪一邊的小腦袋,不是正確的說法,也不是早期教育的重點,家長千萬別被這些迷思絆倒了。

開發潛能,先建立正確的腦科學認知

孩子的大腦,隨著生活經驗終生在發展,沒有三歲定終生這件事。其實從幼兒階段,腦內革命就不斷的進行著,而且革命的速度遠超過成人,舉凡幼兒外顯的感覺動作能力、心智能力、推理邏輯能力、專注與記憶能力以及情緒能力等,都是大腦不斷塑造、發展而來。

至於先天潛能與後天教養的論戰,也隨著一波波科技的更迭與成果,逐漸出現曙光。其實,大腦的整體表現優劣,代表著先天基因與後天環境、文化刺激、生理和心理發展整合的結果;換句話說,如果先天基因羅織出大腦這塊美麗的畫布,那麼後天環境的刺激,便是一枝神奇的畫筆,為大腦鋪陳出更多的構圖與色彩。

從0~5歲,不同的年齡有不同的學習重點,零歲教育首重感官的開啟,1歲的孩子則開始需要大量的觀察與互動;兩歲的孩子需要建立起規則及情緒穩定度;三歲的孩子,需要理解你我他世界的不同;四歲的孩子開始建立同理心,這些才是早期教育的重點。

許多研究發現,哺乳類動物在刺激豐富、充滿遊戲的環境中,重要的大腦區域便會發展得出奇迅速,團體中的行為表現也會比較出色。例如在猴子的實驗中,將剛出生的小猴子隔離,生活在貧瘠的環境中。結果發現,這猴子在很多認知及行為上的表現都會呈現負面的異常。

反觀人類,許多有趣的研究發現,人類嬰幼兒時期的感覺動作遊戲、語言表現、親子依附關係、體適能等,都影響其未來的學習與發展。甚至是同卵雙胞胎,即使具有相同的先天基因,但接受到較豐富的後天環境刺激的個體,其大腦或身體的發展也就越好。

所以,追求潛能開發,或許更該把許多的大腦科學新知正確的應用在孩子的學習及發展上,並且藉由科學性的教養方式來改變腦部運作,才是提升兒童學習效率與優勢成長的主要關鍵。

豐富多元的遊戲及學習,是啟動大腦高效運作的鑰匙

大腦對於兒童智力的發展,具有很密切的關係,而智力主要建構在具有注意力、記憶、社交、語言等元素的遊戲行為上,所以要促進孩子的智能發展,幼兒期的遊戲經驗是很重要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授Eric Kandel研究發現,大腦神經元會受到環境的刺激而釋放出更多的神經傳導物質,這些物質幫助製造新的蛋白質以增加突觸的連結,進而改變大腦網路。因此,對於正在快速發展的大腦來說,豐富多元的遊戲及學習,便是啟動大腦高效運作的鑰匙。

所以,人終其一生都需要學習,只有學習中的大腦才會隨著時間及環境的刺激而不斷重塑,發展成更優秀的個體。至於如何在大腦複雜的結構及發展過程中,找出增加神經元連結的方法,則是所有腦科學家當前致力的目標。

某些大腦潛能開發上的迷思,如腦神經細胞數量的多寡絕對影響孩子腦力發育,這個說法有很大的錯誤,因為人類潛能要開發的是神經與神經之間的連結,而不是去看腦細胞的數量。

人類大腦中每一個神經細胞和其他神經細胞之間,約有一千個以上的連結。所以,越多環境刺激的大腦,在學習上的連結也就越強壯,促使孩子產生反應快、記憶深、專注長,以及充滿豐富創造思考力的表現。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