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不會說“不”,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有的時候甚至對孩子都不會,一味地滿足別人的訴求,最後自己很累,還不見得有什麼好結果,尤其是對孩子,你不說“不”,只是一味地退讓,這對孩子可不是好事兒。別讓你的“豆腐心”毀掉你的孩子,心軟的時候,可以這樣做。

前兩天,跟朋友出去吃飯,其中一位媽媽領著她五歲的兒子。

這個小朋友從落座後,就沒有一秒鐘安靜過,不斷在椅子上爬上跳下,把餐具敲得叮叮噹當,將茶水菜湯潑滿餐桌。

一個不留神,這小子一溜煙跑到餐廳外的大馬路上,他媽媽嚇出一身冷汗,趕緊把他抓回來。

孩子狀況不斷,他媽媽便不停地念叨:“不要跳椅子”“不要敲盤子”“不要到處亂跑”

但是,絲毫沒有任何用處。

這位媽媽便同我們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管?

飯吃了一半,孩子看見鄰桌有一個香蕉船,趕忙跑來跟媽媽要:“媽媽,我要吃冰淇淋。”

“不行,你咳嗽,不能吃涼的。”媽媽回答地很堅決。

“不嘛,我就要吃冰淇淋,媽媽,我求求你,給我吃冰淇淋,好不好?”

剛剛還皮得像一隻猴子的小男孩,此刻乖順地不得了。

“媽媽,我求求你,好不好。”

“好吧,好吧,就這一次啊。”

朋友架不住這撒嬌,很快就敗下陣來。

看著歡快地舔著冰淇淋的孩子,真為朋友捏一把汗。

“我知道你兒子為什麼難管了。”

“為啥?”“因為你是一位‘豆腐心’的媽媽呀。”

“豆腐心”媽媽, 是指那些缺乏原則的媽媽,她們的心太“軟”了,受不了孩子的撒嬌或撒潑,於是常常一邊給孩子立規矩,一邊又幫孩子拆著規矩

孩子們心眼最為明亮,媽媽不能堅持原則,孩子當然會認為媽媽提出的“不”是可以不被認真對待的。

這種毫無原則的愛,阻礙了孩子規則意識的形成,也阻礙了他對外界世界的正常認知。

奧巴馬對自己的兩個女兒,定了九條家規:

1、不能有無理的抱怨、爭吵或者惹人討厭的取笑。

2、一定要鋪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潔而已。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沖麥片或倒牛奶,自己疊被子,自己設置鬧鐘,自己起床後穿衣服。

4、保持玩具房的乾淨。

5、幫父母分擔家務,每週1美元。

6、每逢生日或是耶誕節,沒有豪華的禮物和華麗的聚會。

7、每晚8點30分準時熄燈。

8、安排充實的課餘生活:跳舞、排戲、彈鋼琴、打網球、玩橄欖球。

9、不準追星。

在這9條中,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美國總統的奧巴馬對女兒教育的良苦用心,通過對生活場景中具體可操作的事項,讓孩子明晰自己所要遵循的規則。

從孩子心理發展的任務來看:

3-6歲,是孩子建立規則感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的孩子,逐漸從家裡走向學校,接觸到更多的社會,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過程。

他們逐步地開始知道,什麼行為可以去做,什麼行為不可以去做。

但是,我們的孩子,在被建立規則的同時,一面也在不停地試圖破壞規則。

他們會用自己的撒嬌或者撒潑來一點點試探規則的界限在哪裡?嘗試是否可以通過讓家長難堪的行為來獲得規則的破裂。

而當他們一旦通過這種方式打破了規則,他們便會找到攻城的方法,一次次攻城掠地。

他們每一次面對規則時的撒嬌或撒潑,其實都是對父母底線和邊界的試探。

所以, 一旦告訴孩子“不行”時,就一定要堅持。並且,不管在什麼時間、地點和情景下,我們對孩子的要求都應該是一致的: 這件事肯定不行,你哭和鬧也沒有用

堅定地告訴他,然後安靜的走開,不要回頭。

美國學校給父母的備忘錄中這樣寫道:

別溺愛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我的無理要求只是在試探你。

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這樣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時候,我得依靠你來判斷對錯。

別讓我覺得犯了錯誤就像犯了罪,它會消弱我對人生的希望。

父母對孩子真正的愛, 是我愛著你,但是我絕對不會縱容你

只有父母不妥協,孩子才能學會遵守規則,敬畏規則,在紛亂的塵世中行走,始終堅守自己的底線。

不盲從,不趨勢,不驕縱,正直而獨立,翩翩而君子。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