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總統今年的國慶談話,在兩岸稱謂上多元化,稱「台灣」43次、「中華民國」4次、「中華民國台灣」2次;稱對岸除1次「中國大陸」,直呼「中國」6次。其中一改過去「中華民國(台灣)」說法而用「中華民國台灣」,最堪玩味。

兩岸專家分析,用括弧補充說明「中華民國」,意指「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即「中華民國是台灣」,偏向一邊一國;「中華民國台灣」較像「中華民國之台灣」,也就是「台灣」是中華民國重要成分,即現狀是「中華民國在台灣」,隱含有「中華民國」大陸部分之存在,偏一中憲法概念。

其實,蔡總統演講提到4次「中華民國」,除頭尾「中華民國107歲生日」、「中華民國生日快樂」外,「捍衛中華民國的永續發展,…,是全體台灣人民最大公約數」、「『重層嚇阻,防衛固守』,…,就在提升中華民國國軍的戰力。」搭配接下來的「…絕對有能力捍衛中華民國台灣的主權!」「過去兩年,在中國壓力之下,…,表達對中華民國台灣的支持」每個「中華民國」或「中華民國台灣」用詞,都別有用心。

至於演講雖多以「中國」相稱,看似兩岸對立升溫,態度強硬。然在「燈塔論」中說到「在香港、在中國大陸,及在世界上各角落,追求民主的朋友」,不止呼應美國副總統彭斯。其中改稱「中國大陸」,也隱含一中憲法「一國三區」精神。

陸委會詮釋蔡總統國慶談話強調,這是台灣應對兩岸關係「求穩、應變、進步」的重要做法。其實這與古人「三思而後行」的「思危、思變、思退」若合符節。

電影《一代宗師》說:「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蔡總統應思索人民最大利益,「戰略定力」不是在陸美對抗中選邊站,徒生台海危機,與其執著「中華民國是什麼」繞圈圈,不如先講清楚、說明白,回到「九二共識」,才有求穩、應變、進步空間。

(中國時報)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