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保健「收」為主

秋季保健應以「收」為主。《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干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天人相應」、「天人合一」。因此,人要健康長壽就贏遵循「道法自然」,順應自然變化的規律。《黃帝內經》指出,秋季3個月是從容平定的季節,天氣漸漸轉寒,地氣肅清。此時,人們應該早些睡,早些起。精神必須安靜,不急不躁,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平和。不使意志外馳,使肺氣清和均勻。這樣才能適應秋氣,調養好「收」氣。


從氣候特點來看,初秋由於盛夏餘熱未消,秋陽肆虐,氣候特點表現為溫度仍然較高,故有「秋老虎」之說。但白露過後,北方寒氣逐漸南下,秋風瑟瑟,氣候逐漸由熱轉寒,早晚溫差較大,萬物隨寒氣增長而逐漸蕭落。此時,秋季養生必須注意保養內存之陽氣,凡精神、起居、飲食、運動等調攝皆須遵循「收」的原則。



「秋凍」也有講究,這4個部位不能凍


俗語說「春捂秋凍」,意思就是春天棉衣要晚點脫,過一段時間再脫,以免受涼生病;秋天則相反,厚衣服要晚點才開始穿,多經受寒冷的刺激,從而增強機體的抵抗力。秋凍適宜,鍛煉強身。「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隨著天氣變冷,要准逐漸增添衣物,但添衣不要太多太快。


秋凍,不同的人群區別對待。年輕人血氣方剛,可以凍一凍。老年人多腎陽虛衰,承受不住嚴寒的考驗。一部分慢性病患者由於氣血虧虛,抵抗寒邪能力下降,而且受寒容易導致疾病複發或加重,因此對於老年人和部分慢性病患者需要採取保暖措施。


秋凍,對身體的不同部位要區別對待。有4個部位一定要注意保暖,這4個部分是腹部、腳部、頸部和肩部。上腹部受涼容易引起胃部不適,下腹部手冷容易誘發女性痛經和月經不調。腳是人體離心臟最遠的地方,而且腳部匯聚了全身經脈,俗語說「腳冷則冷全身」,因此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頸部受冷向下可引起肺部癥狀為主的感冒,向上則導致頸部血管收縮,不利於腦部供血。肩部關節及其周圍組織較脆弱,受冷後容易受傷。




秋季運動鍛煉「薄汗」最佳


早動晚靜,動靜結合。早晨以進行太極拳等運動為主的項目最為適宜,晚上則以靜養打坐為鍛煉的最佳形式,但應避免鍛煉到大汗淋漓,出汗過多會損耗人體之「陰」,運動量以微汗為宜。


秋季鍛煉時要注意防寒保暖。秋季清晨氣溫低,不可穿單衣做戶外運動,應根據戶外氣溫變化來增減衣物。


晚秋早晚溫差較大,氣候開始轉寒。此時應及時添衣,預防冬季多發的傷風感冒等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對於既往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來說,在深秋要格外注意,這時候常常有寒流侵襲,以致血氣運行不暢,誘發中風和心絞痛、心肌梗死,對此務必嚴加防範。



秋燥喝水不解渴?試試「代茶飲」


秋季致病的特點是容易發生「秋燥」。中醫學認為,燥為秋季六節氣的主氣,成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乾燥,燥邪傷人,容易耗傷津液,所謂「燥勝則干」,津液既耗,必現一派燥象。


通俗的來說,秋燥的表現,在肺是「燥易傷肺」,容易發生咳嗽或乾咳無痰、口乾舌燥等癥狀。秋季對應腑之大腸,肺津傷則口乾、舌燥、咽痛、目澀、鼻衄、乾咳少痰、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癥狀。


經常有人覺得在秋季喝水不解渴,這時可以試試用中醫的「代茶飲」。秋令時節應注意滋養肺臟,防止秋燥傷肺,使肺氣得清,呼吸平和。首先飲水潤燥,秋季要多喝水,但僅僅飲水可能無法為完全應對燥邪,可煮玄參、生地、麥冬當茶飲,或用紅葡萄、馬蹄、白茅根煮湯當茶喝。另外,也可以用蜂蜜加水來喝,也是很適合秋季解秋燥,是解決喝水不解渴的辦法。




秋季「食白潤肺」葯膳食療來點沙參玉竹


秋季可以「食白潤肺」。根據中醫學理論,五臟之肺腑對應五色之白色。因此秋季常吃白色食物可收到潤肺的效果。生活中可選擇白蘿卜、白菜、冬瓜、百合、銀耳、蓮藕、蓮子、山藥等食物。但脾胃虛寒、腸胃虛寒之人不適合吃白養生度秋,在秋季則應少吃白菜和白蘿卜等白色食物。其中,山藥幾乎所有臟器都可以補,大量持續食用也不會有危害,對於不同體質的人群都是很不錯的食療食材。秋季葯膳調補中,還可加入沙參、百合、麥冬、枸杞等滋陰潤燥之品。


對於肺燥咳嗽,很多人都知道可以吃雪梨來治療,雪梨是清潤的,一般很多南方水果可能帶點濕熱,而雪梨則不會。其實除了雪梨,還可以試試百合。百合還有清心安神功效,加點雪耳一起,很適合老年人作為食療。下面給大家推薦三個秋季葯膳食療方,包含了湯水、糖水、粥水,可以幫助大家健康度秋。



1.貝母秋梨


原料:雪花梨1個(約250g),川貝母10g,百合(干)10g,冰糖15g。


製作方法:將雪花梨洗凈,靠柄部橫斷切開,挖去核。另將川貝母及干百合洗乾淨研碎成末,放入梨中,把梨上部拼接好,用牙籤插緊。把梨放入碗中,加入冰糖、水少許,將碗放入蒸鍋內蒸煮40分鐘,直到梨肉軟爛。揭開梨蓋,將葯與梨肉混勻,吃梨喝湯。


特點:本品具有潤肺止咳功效。川貝母善治肺有燥熱咳嗽痰黏;百合為清熱養陰潤肺之品,尚有清心安神作用;梨味甘性涼,清熱化痰、潤燥生津。三者結合,對於久咳、燥咳、少痰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老年人燥咳、乾咽、少痰者,可以經常食用。



2.沙參玉竹瘦肉


原料:瘦肉250g、沙參15g、玉竹25g、淮山25g、蓮子25g、薏米25g,蜜棗1顆、鹽。


將所用藥材準備好,洗乾淨放入砂鍋。瘦肉切成小塊,倒入1500ml清水。武火煮沸,撇去浮沫後改文火煲90分鐘即可。食用時再用鹽調味即可。


特點:


此湯中所用到的藥材組「清補涼」,即清涼滋補的意思。沙參補肺陰、養胃津;玉竹養陰潤燥;淮山健脾益氣;蓮子養心安神;薏米健脾利水;與瘦肉一起煲,滋補而不留濕,有虛可補,有熱可清,有燥咳潤,是秋季養生的重要湯品。



3.麥門冬粥


原料:取麥門冬15-30g,粳米100-200g。冰糖適量。


製作方法:先將麥門冬用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放入汁中,煮成粥,加適量冰糖即可。


特點:


此方能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適用於肺陰不足之乾咳燥咳,勞漱咯血,胃陰不足之口乾,口渴,及心煩失眠,陰虛有熱,身熱夜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