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副總統彭斯日前發表長篇演講,對中國內外政策橫加指責。儘管有美國媒體稱,由於準備時間太短,彭斯演講中對中國的指控顯得「手忙腳亂」,缺乏依據,但他的一些話還是顯得格外離譜,讓人大跌眼鏡。比如他提到中美貿易逆差時說:「正如特朗普總統本周所說,我們在過去25 年裡重建了中國。」美國重建了中國?對中國聽眾來說,這實在有些天方夜譚。然而,不僅僅是彭斯,在一些美國政客和學者圈中,該論調在某種程度上也有不少擁躉。這一說法究竟是如何出現的?它有什麼來歷?為何會被美國領導人大加宣揚?《環球時報》記者對此做了調查採訪。

  從政界到學界,荒唐言論源自他們

「你知道,是我們重建了中國。他們用從美國抽走的錢重建了中國。他們通過貨幣操縱、貨幣貶值來達到目的。這一切手段是非常精妙的。我的意思是,他們在操縱貨幣貶值方面堪比國際象棋高手。」這是2016年4月,特朗普接受美國《紐約時報》採訪時的一段話,當時他還在爭取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

《環球時報》記者檢索發現,進入2018年中期選舉季以來,特朗普不停地在各個州的競選集會現場重複這一論調。6月,他在全美獨立企業聯合會發表演講說:「你可以看到中國正在發生什麼。我們別無選擇,這是許多年前就應該做的。中國每年從我們國家拿走5000億美元用於重建中國。我總是在說『是我們重建了中國』。他們從美國拿走了這麼多。現在是時候了,是時候了。」

9月底,在密蘇里州斯普林費爾德為共和党參議員人選霍利助選的大型集會上,特朗普再次把美中貿易逆差等同於美國送給中國的財富:「中國去年從我們國家拿走了5000億美元。我們重建了中國,我們給它們如此多的財富,我們正在改變這種情況。」

美國副總統彭斯

到了本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說把「美國吃虧論」「美國重建中國論」提升到一個新高度:「過去17年,中國GDP增長9倍,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美國對中國的投資」「中國的行為給美國帶來巨大貿易赤字,去年這個數字是3750億美元,幾乎占我們全球貿易赤字的一半。就像特朗普總統本周說的……」

不僅是他們,在美國部分智庫學者中,這種謬論也有一定市場。近日,《環球時報》記者參加一場由哈德遜研究所主辦的中美貿易爭端研討會。會上,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歷史學家阿瑟·赫爾曼說:「美國過去的對華接觸戰略已經失敗,中國一直聲稱中美合作是雙贏,事實上是中國贏、美國輸,中國靠美國建立的自由市場秩序全面崛起,而美國的國家利益卻被犧牲了……過去美國讓中國受惠很多,現在中國應該回饋美國。」

儘管沒有哪位美國學者明確說「美國重建了中國」,但像阿瑟·赫爾曼這樣的人有不少。他們認為,在與中國長達數十年的經濟來往中,正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失策」,幫助中國實現了經濟發展的奇蹟,比如在2007年出版了《中國幻想》的美國記者、作家詹姆斯·曼。在學者和官員之間變換角色的羅伯特·布萊克威爾和阿什利·泰利斯也認可類似觀點,兩人都曾在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在蘭德公司工作過。

白邦瑞及其著作《百年馬拉松》

更典型的代表是哈德遜研究所中國項目主任白邦瑞。白邦瑞在其著作《百年馬拉松》一書中寫道:「40多年來,美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幫助中國政府建立起蓬勃的經濟,開發出科學和軍事能力,在世界舞台上佔了一席之地,初衷就是中國崛起將給我們帶來合作、外交和自由貿易。」英國廣播公司評論稱,彭斯那場演講特別提及白邦瑞,白邦瑞也被特朗普贊為「中國問題頂級權威」,從白邦瑞書中所寫內容來看,美國當局應該很大程度上接納了他的觀點和建議。

《致命中國》

影響特朗普觀點的還有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等人,後者在《致命中國:美國是如何失去其製造業基礎的》一書中,從貨幣操縱、不公平貿易政策、中國產品對美國市場的衝擊等方面渲染中國對美國造成的傷害和威脅。在由該書製作的紀錄片宣傳頁上,當時還未成為總統的特朗普寫道:「一針見血。」

  德學者:美國也有過「重建德國論」

「是時候打破這個神話了,美國並未帶給中國現代化。」早在2015年6月15日,中國學者陳定定就在美國《外交學者》網站上撰文稱,在華盛頓決策者和戰略家圈子中有一個頗為流行的觀點,即中國背叛了美國。「就好像美國在過去30餘年內將『現代化』當做禮物拱手送給中國一樣。這種觀點大錯特錯。它不僅忽視了美國經濟從中國出口受益頗豐的現實,而且完全淡化了中國自身的作為。」

「我當時寫那篇文章,主要是因為在美國國內出現了關於『美國是否為中國帶來現代化』的討論,此後,美國國內也一直有類似觀點。」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陳定定16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這樣的觀點比較偏頗,在美國國內不是主流,也鮮有政客、學者將這種言論加進自己的觀點中。」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美國重建中國」這類誇張提法此前幾乎沒有,通常都是說美國為中國的現代化、經濟起飛做出了貢獻,這是比較符合事實的。「在官方表述中,只有特朗普政府這樣說,這透露出傲慢和無知。在美國,這不是主流聲音,嚴肅的學者、主流媒體以及以往的美國官方不會有這種說法。」

其實,當2016年特朗普在競選期間說出「美國重建中國」後,美國著名的「政治真相」網站就做了「事實核查」,稱該說法是對美中經貿關係「過於簡單化」的描述。美國卡托研究所專家斯科特·林西科姆認為,特朗普的說法僅僅反映了一個非常微小的細節,與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國家進行貿易,是中國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一部分,這讓中國數千萬人口擺脫了貧困,「改革才是其中的決定因素」。

其他學者也表達了看法。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經濟專家邁克爾·佩蒂斯說:「我不會說美國的對華赤字重建了中國,但它們或許使中國能以更低的國內政治成本重建自身。」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則表示,按照特朗普的邏輯,人們也可以說中國通過向美國提供廉價商品及更多儲蓄重建美國。「如果沒有這些儲蓄或中國對美國政府債務和公司投資的融資,美國將無法維持房地產、國防及商業領域多年來的增長。在一個相互聯繫的全球化世界,很難說誰在重建誰。」

今年9月19日,《紐約時報》刊發一篇有關特朗普「美國重建中國」說法的文章,引來眾多留言,其中紐約讀者「Duane McPherson」表示,特朗普此說是零和思維,有這種思維的人總是認為「如果你得到好處,我就失去好處,我們不可能都受益」。有分析稱,許多美國民眾知道特朗普喜歡信口開河,他不但表示從美國湧出的大量資金「重建」了中國,還說過「我已經逆轉」這種現象。

《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在德國及歐洲社交媒體上,彭斯的長篇演講引來嘲笑。有網友說,美國借了中國那麼多錢,還有能力建設中國,太可笑了;還有人說,美國連伊拉克都無法重建好,怎麼建設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這是缺乏歷史觀的說法。」柏林中國問題學者夫羅里揚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歷史才200多年,怎麼來建設有5000年歷史的中國?即使美國加上所有西方國家,也沒有實力重建中國。近幾十年來中國的成功,靠的是改革開放政策以及中國人的勤奮。他提到,美國這種「重建某國」的思想在二戰後就有了。由於二戰後對德國的幫助,美國有人曾說過「重建德國」之類的話。不過,像現在這麼響亮地用在另一個大國上,很罕見。

  究竟是誰將現代化帶給中國?

追溯美國與中國的往來,很多美國媒體和學者往往提到一個年份——1967年。那年10月,尼克松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文稱:「從長遠來看,我們簡直經不起永遠讓中國游離於國際大家庭之外……」4年後尼克松入主白宮,開始執行其向中國打開大門的「承諾」。

尼克松

實際上,連尼克松自己都承認,當年訪華不是要幫中國實現現代化,而是對蘇聯打「中國牌」。當時中美在安全利益上高度一致,這才有了兩國領導人互動的大手筆,並在幾年後正式建交,從而帶來中美更廣泛和密切的交往。

圖為1979年鄧小平訪美,在亞特蘭大參觀福特汽車工廠。當時他說:「我們要向你們學習。」

「如果尼克松從未前往中國會怎樣?」美國《國家利益》曾以此為題撰文稱,美中在1979年建交並非必然發生,但兩國都存在從建交中受益的強大力量。或許只有尼克松才會在1972年去中國,但從長期看,即便他不去,也很難阻止中國再次崛起。文章稱,直到上世紀90年代美中貿易展開,美國經濟才受到相應影響。而中國經濟轉變的核心要素源自國內農業改革的成果,而非對美開放,「中美關係只對中國的轉變起到次等作用」。

正如陳定定在文章中所說,美國只是像對許多其他經濟體所做的那樣給予中國正常的貿易地位,而市場准入本身並不會給中國帶來現代化。倘若獲准進入美國市場就能幫一個發展中國家迅猛發展,那麼印度和巴西等國早就成為經濟強國了。

究竟是誰將現代化帶給了中國?美國學界早給出了答案。在史景遷的《追尋現代中國》中,作者講述了中國在過去200年對現代化的追求。在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的《鄧小平時代》中,作者探討中國崛起歷程,詳細記錄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領導人堅定不移地讓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走向開放和現代化的努力。

對於有美國學者稱「過去美國讓中國受惠很多,現在中國應該回饋美國」,陳定定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該說法不恰當,中美經貿關係是互惠的。「中國的現代化得益於外部環境與自身改革的雙重因素,並非某一個國家的饋贈。對於中美關係施惠與受惠的認知所導向的虧欠與回報思維,將是中美關係發展的不健康因素。」

德國《經濟周刊》14日採訪美國著名未來學家、《大趨勢》一書的作者及提出「全球化」一詞的約翰·奈斯比特及妻子多麗絲·奈斯比特。他們認為,幾個世紀以來,中國承擔了重要角色,現在中國只是在回歸這種角色。但許多美國人仍然瞧不起中國,無法想像中國崛起與美國並行。奈斯比特夫婦在其著作《中國大趨勢》中對中國的發展經驗做過總結:中國在一路走來的過程中成長起來,中國一直在邊干邊學,摔過跟頭,失敗過,但它一直堅持前進。

在德國《南德意志報》看來,美國過去20多年的確希望「重建」中國,因為華盛頓一直寄希望於中國的市場開放與民主化進程能同時進行。按美國的構想,中國的經濟崛起將會在中期內促進「民主化」,從而避免地緣政治競爭。儘管美國一直有警告聲音,質疑是否應該讓唯一值得重視的對手如此快速地發展經濟,但質疑者一直是少數,制定這種對華政策的美國充滿了自信。然而,現在情況變了。 吳心伯說,除了「美國重建中國論」,美國國內近年來還有「對華接觸政策失敗論」,這也是一種比較誇張的觀點。此外,美國流行一種說法,稱中國正試圖顛覆現有國際秩序,要建立一種與現有所謂「自由國際秩序」完全不同的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