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10月18日援引澳媒消息稱,澳大利亞新任總理莫里森上台後一改前任「反華」面目,對中國發動「魅力攻勢」,以期改善兩國越來越冷淡的關係。

10月4日莫里森前往悉尼華人社區時,用中國話「你好」的詞語來問候華人,並強調非常珍惜澳洲華人在各個領域的貢獻,澳大利亞歡迎中國留學生、投資者和遊客們。莫里森也承認,雖然澳中之間存在一些分歧,但在相互尊重的原則下,兩國可以有效管控這些分歧。

他的講話引起了華人社區巨大反響,17名中國前外交官和學者讚揚莫里森釋放出來的善意。不過澳英語媒體對此的關注度並不高,更多視線都被美國對華方式轉變之類的新聞搶去。比如,這一天媒體關注的則是美國副總統彭斯發表的遏華煽動性演講。相比於改善中澳關係,美國更善於「搶戲」。

如今澳大利亞夾在中美之間是左右為難,不知道何去何從。對於澳大利亞來說,政治上靠攏美國尋求安全,經濟上跟隨中國發展民生,是其一直盤算的小九九。曾經一段時間,澳大利亞也的確做到了左右逢源,靠中國發家致富,靠美國確保安全。不過彼時,美國沒有像今天這樣把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隨著美國對華態度的轉變,澳大利亞在權衡之後開始轉變角色,選擇站隊美國,充當美國「反華」的先進分子。

澳大利亞這麼做,無非是想讓美國制衡中國,但也不能逼中國太甚,從而在中美之間撈取更多「好處」。顯然,澳大利亞既不希望過於維護美國領導地位,也不希望亞洲地區的領導地位被中國佔據。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在尋求「安全保護傘」的同時,也不想放棄中國這一「經濟發動機」。

因此有分析認為,澳大利亞到底選擇誰,與自身關係不大,主要取決於中美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和中美需要澳大利亞做什麼?比如澳大利亞同意美國海軍陸戰隊進駐達爾文,但極力否認這是在針對中國。在維護盟友關係的同時,澳大利亞積極加入中國提議的「亞投行」,卻避免為「一帶一路」倡議背書。這些例子足以說明,澳大利亞在作決定之前要看中美兩國臉色行事,而隨著美國遏華舉措的加碼,澳大利亞的選擇必將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