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慢吞吞,不停提醒催促也不見效果;做作業拖拉走神,玩起來卻是沒完沒了;玩的時候風風火火,要回家了又變得反應遲鈍。每當這時候,父母心中都有難耐的怒火,甚至恨不得在屁股上揍兩下。孩子為什麼磨蹭呢?讓我們一起找找原因吧。你家孩子也愛拖拉磨蹭嗎?

晚上10:30了,小男孩還在玩他的恐龍大戰玩具。

「睡覺了!」媽媽在一旁催促。

「讓我再玩一會,我的恐龍正打得激烈呢……」

半小時後,小男孩還在玩……

第二天,媽媽呼喚:「起床啦,上幼稚園。」

小男孩帶著哭腔說:「再睡一會,好睏……」

當媽媽穿戴好,竟然發現小男孩還蒙頭大睡,甚至發出呼嚕聲……

晚上不肯睡覺,早上不肯起床,孩子到底為什麼如此磨蹭?

磨蹭,是孩子們的普遍現象?

國外有權威的母嬰機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 發現將近50%的家庭父母,會被孩子拖拉磨蹭的行為激怒:

孩子們常常說,「等會才刷牙」,「我還想玩一會玩具」,「我還不想睡覺」,「我還很困」,「我不要起床」……以至於耽誤了時間。

一位讀者媽媽,曾經給幼兒說描述了這樣的情節:

女兒慢悠悠地從床上爬起來,走向衣櫃選衣服……10分鐘後,她還在選衣服……又一個10分鐘後,仍舊還在選衣服……

媽媽氣得幫孩子選了一件,卻被拒絕「不要」。

這位媽媽說:「 催促了,事情沒半點推進;氣得咬牙切齒,卻又不能揍……分分鐘有爆血管的衝動……」

心理根源是什麼?

缺乏時間管理的能力。日本行為科學管理學家石田淳經過研究發現, 孩子拖拉磨蹭,根源是對時間「無感」,更缺乏時間管理能力。當這種心理持續不扭轉,孩子可能會對拖拉上癮。

為什麼?因為大腦會習慣性地追求舒適和不改變,所以拖拉磨蹭便成為大腦的首選。結果是孩子的行為,總是趨向於停留在舒適的環境中,也不願意改變。當孩子拖拉成癮後,孩子在日後的學習或生活,都會習慣拖拉。 難怪無數成年人也很愛拖延。所以父母對孩子從小進行糾正和引導,非常重要。

父母如何幫孩子改變磨蹭?

從兒童心智的角度來說,小朋友一般在5歲後,開始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發展,所以,5,6歲是不錯的時機。 雖然,孩子越大,自我控制能力越好,但自我控制能力,離時間管理還是有差距的,因為時間管理不僅需要有意識,還需要養成習慣。所以,父母們可以結合幼兒這一發展特徵,説明孩子從小培養時間管理的能力。

有哪些適合年幼小朋友的時間管理的初步方法?

1、讓時間可「見」

父母們可以 幫小朋友準備一個計量時間的「漏斗」,幫助孩子對時間「可見」,有助於孩子對時間的直觀感覺。具體可以這樣做:

比如,孩子早上吃早餐時,可以鼓勵孩子啟用「漏斗」,父母還可以跟孩子做這樣的規定,比如「沙子漏完後,就是15分鐘,你的早餐也要在15分鐘吃完哦。」孩子可以觀察沙子一點點地從上方漏到下方,觀察時間消逝的過程。

2、讓時間可「聞」

「聞」,耳朵聽得見。 父母們可以幫孩子準備一個時鐘,除了平時整點可以報時,還可以幫助孩子在做某些事情之前,調鬧鐘作提醒。舉個例子:

比如小朋友晚上9:30要睡覺,那麼可以在9:20讓鬧鐘響起。當鬧鐘響起時,孩子就需要停止手上的事情,比如停止玩玩具,並且把玩具收拾好,接著上床睡覺。

有媽媽曾經告訴過我一個經驗。她家的小朋友惰性較大的,她就在早上起床時,用多個鬧鐘幫忙,每十分鐘鬧一次,徹底把孩子的「懶睡蟲」趕跑,幫助孩子清醒。 其實從心理的角度,急促的鬧鐘聲,也能幫助孩子加快行動。正如舒緩的音樂可以讓人放鬆,急促的音樂可以讓人緊張那樣。

3、讓時間可「預見」

對年幼小朋友來說,時間是抽象的,大人如果對小朋友說:「1年就是1年那麼長,10年就是10個1年」,他們並不知道1年是多長。如何讓時間可「預見」?有時給小朋友講講故事,是個不錯的做法。

溫馨提示:小朋友學習時間管理,比成年人學習時間管理更有難度, 因為小朋友的自控力、專注力、記憶力……等各方面比較弱,所以不可能一蹴而就,爸媽們需要耐心堅持。當孩子們一旦養成習慣,便有益於終生。

磨蹭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需要父母的幫忙,你準備好了嗎?

[https://youtu.be/AxdWYLhyOos]

更多爸媽育兒、生產前後的相關資訊,請關注粉絲團「家有寶貝」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