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將在不到兩個星期內出爐,市場討論得沸沸揚揚的,除了政府將專注發展哪個領域外,另一個熱門課題,就是政府會否推出新稅制或上調現有稅制。

【獨家】預算案將“全民犧牲” 新稅殺到?

首相敦馬哈迪醫生近期曾提到,2019年財政預算案將是“全民犧牲”的預算案。

到底有多“犧牲”?

他透露,除了售賣資產,政府計劃采取征收新稅務來提高政府收入。可以說,這個預算案不太可能符合民眾“心水”,因為裡頭或有“新稅”!

針對敦馬的論述,市場專家推測政府可能會在預算案中提出新稅制,民眾必須做好准備,迎接“全民犧牲的預算案”。

開源節流成兩大主軸

瞄准富人電商罪惡稅

相比前朝政府較“以民為本”的希盟政府,在制定預算案上,離不開減低生活開銷和增加國家收入的兩大主軸。

從政府角度看,若要提高稅收,最好的辦法就是從資產較高的群體下手、從稅收盲點領域(如電子商務)收稅,或者向對人民健康有害的產品和領域下手。

《南洋商報》綜合市場各方預測,列出可能實行或調高的稅務。

新政府上任後的首個財政預算案,將會在今年11月2日(星期五)提呈國會。

經歷馬來亞獨立以來61年首次政黨輪替後,首個“零基礎”的財政預算,即不像國陣往常做法,僅調整上一年的預算案。

希盟政府重新安排財政開銷和收入,達到在帶領國家朝向高收入國的同時,減低前朝政府遺留下的龐大債務。

預算案將在不到兩個星期內出爐,市場討論得沸沸揚揚的,除了政府將專注發展哪個領域外,另一個熱門課題,就是政府會否推出新稅制或上調現有稅制。

政府考慮征新稅四理由

失去消費稅收入來源

每一個在朝官員被問及為何考慮設立新稅時,除了說“減低債務”外,也機械化回應“政府失去消費稅(GST)收入”,不忘補充廢除消費稅的原因是“這是選民的選擇”。

在數項承諾無法即刻完成甚至有跳票風險之際,廢除消費稅是希盟政府少數以極高效率兌現的競選承諾。

然而,目前實行的銷售與服務稅(SST)總收入,只有消費稅總額約一半,彌補這一空缺是政府當務之急。

債務高攀

林冠英入駐財政部部長辦公室,查閱財報按按計算機,赫然發現納入政府擔保債務和公共私人伙伴關系(PPP)債務後,國家實質面對超過1兆令吉的債務!

大華銀行環球經濟與市場研究高級經濟學家吳美玲認為,政府在面對龐大債務期間,不會下調現有稅收,更遑論取消,相反的,政府或會考慮調高和增新稅。

高補貼降低民眾生活成本

希盟政府在過去5月的大選主打降低生活成本,包括重啟燃油補貼,每年開銷高達30億令吉。政府將挪用來自較高油氣稅收(54億令吉)、官聯公司股息收入(50億令吉)以及開銷合理化活動(省下100億令吉)來應對補貼開銷。

財政赤字很有壓力

政府在去年的總收入為2204億令吉,行政開銷為2177億令吉,另有新發展開銷430億令吉。前者減去後兩者,出現財政赤字403億令吉,或佔國內生產總值3%。

如今,新任政府將今年赤字目標維持在2.8%,此外,也預測赤字到2020年時將進一步擴大至3%,在稅收減少和補貼開銷增加之際,不得不考慮其他收入來源。

2019年財政預算案新稅預測

電商—稅制盲點損大收益:

隨著國內電子商務活動日益活躍,市場規模也逐漸壯大,但目前沒有任何針對電子商務的稅制,導致政府損失龐大的潛在收益。

在歐洲,當地政府對科技公司營業額征收3%數字稅,針對的企業包括谷歌、面子書和Netflix等,這讓當局從中征收每年超過50億歐元(約240億令吉)稅收。

大華銀行環球經濟與市場研究高級經濟學家吳美玲認為,政府會尋求其他新稅收來彌補取消消費稅的收入空缺,包括針對網絡業務的電商稅。不過,安聯星展研究提到,類似歐洲的稅制,僅對本土商家有效,而我國消費者所接觸的數字服務,都來自國外企業。

因此,若政府要執行數字稅,就必須制定新機制,追蹤國外科技公司對我國市場的數字服務交易記錄及征稅。

政府也需留意,數字稅的另一風險,是會增加初創科技企業的負擔。

其實,前朝政府在去年預算案建議中,已提及“數字稅”,但由於無法簡單清楚劃分電子商務的定義,且業者能通過新科技來“隱藏”業務,因此,最終沒有出現在2018財政預算案裡。

就如上述提到的數字領域的復雜特征,興業投行研究認為,政府不會在近期對本地外資數字公司征收數字稅,轉而通過擴大現有的銷售與服務稅至電子商務平台,尤其是國外數字服務內容供應商。

資本盈利、遺產—需時評估潛在影響:

這兩個是在希盟於去年提出的2018年替代財政預算案裡提及的稅制。當中,建議實行10%資本盈利稅,以及針對1000萬令吉的遺產,征收10%遺產稅。

政府可能會短暫重啟在1991年廢除的遺產稅,為期3年。在廢除前,價值對介於200萬至400萬令吉的遺產征收5%,而超過400萬令吉的遺產則被征10%。

不過近日又有報道,政府或不會在本次預算案提出,因為需更多的時間來評估這兩稅制對經濟的潛在影響。

興業投行研究認為,有鑑於大馬仍是發展中國家,需要國內和國外直接投資來促進經濟發展,上述稅收可能阻礙投資活動,不利商業環境,並損害經濟長遠前景。

相反,該投行建議政府考慮提高股票交易印花稅。

安聯星展研究則預測,政府會執行5%的資本盈利稅,遠低於美國的長期資本盈利稅15%至20%的幅度。不過該投行相信,其稅制在未來可能會微調,確保稅收不會抵消投資者的盈利,並提供穩定且友善的投資環境。

“糖稅”料將是預算案中的新稅制。

汽水—若征糖稅料5-10%:

汽水稅基本上是對含糖飲料征稅,達到改善消費者飲食健康的行為,解決國內痴肥和糖尿病人數增加的問題,並鼓勵公司重新配制相關食材配料,減少產品糖含量。

目前,世界共有26個國家實行汽水稅,有些國家稱之為“糖稅”。

盡管一些商家以“目前稅制過多”而反對汽水稅,但市場分析員正面看待這潛在的稅制。

大華銀行經濟學家吳美玲

吳美玲相信,“糖稅”將是2019年預算案中的新稅制。

而興業投行研究分析員則認為,這稅制能夠在毫無反對的聲浪下通過,因為其目的相當明確,就是改善馬來西亞公民的健康。

安聯星展研究分析員預計,該稅制生效於生產層面上,按照每升的糖含量計算稅收,這與墨西哥、文萊、法國和英國相似。

該投行預估,政府會對每100毫升含超過6公克的含糖飲料,征收介於5%至10%的“糖稅”。

置產—高印花稅可抑炒房

目前,政府對國內外買家征收產業印花稅,按產業價格采取進階式征收。首個10萬令吉征稅1%,接下來的40萬征收2%,而剩余的數額則征收3%。這種復雜的置產印花稅,竟然只貢獻國家收入5%,更僅佔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0.4%!

因此,興業投行研究建議,政府可以效仿新加坡,從國內踴躍的產業交易中征收更多稅務,增加國庫。

新加坡在最新的稅制中,向國外買家征收額外20%印花稅,讓國土面積只有721.5平方公裡的島國新加坡,其產業稅收總額,比領土457倍大的大馬高出3倍。澳洲、香港和英國也實施了這種措施。與其阻止國外買家來馬置產炒房,不如實行高額印花稅,即可壓制炒房,又可增加國家收入,同時能維持自由市場地位,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從踴躍的產業交易中征收更多稅務,可增加國庫。

排碳—復雜耗時增加成本

碳稅是針對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所征收的環保稅,是全球暖化和環境保護主義下的經濟產物,希望通過削減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減緩全球暖化的問題,達到2030年削減碳排放40%目標。

在國外,碳稅通過對燃煤和油氣下游領域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品,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征收。

目前,已有超過40國家實行環境稅,包括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鄰國新加坡等。

我國是否在2019預算案實行這項稅制?興業投行研究認為,在實施碳稅過程可能很復雜,除了需投入大量時間才能看到稅收結果外,還會增加在初始階段的業務營運成本。

無論如何,分析員認同碳稅是迫在眉睫的稅制,全球需共同努力減緩日益嚴重的氣候暖化現象。

煙酒—或對煙酒博彩下手:

雖然煙草和酒類在9月實行的銷售與服務稅下,被征收10%,高於銷售稅時期的6%,但政府仍可能會在調高罪惡領域稅收,尤其是博彩領域。興業投行研究認為,政府向罪惡領域下手征稅相對容易,因為罪惡稅有效范圍不大。不過,正如在替代預算案所提到的,政府也應該把重點放在加強執法,抑制走私煙酒猖獗的問題,防止國家收入流失。

大馬貧富差距改善幅度不理想。

富人—征富濟貧縮小差距:

大馬的貧富差距情況雖然有所改善,但改善幅度實在太低。據世界銀行數據,我國在衡量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持續在高位,顯示國內資源沒有公平分配。

大馬基尼系數從2004年的0.461,僅稍微改善至2015年的0.41,是在有數據的東盟成員國內最低。世行沒有顯示新加坡、文萊、菲律賓和柬埔寨基尼系數。

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對基尼系數的定義,我國屬於“高等級”。該署也說明,若越過0.4警戒水平,可能容易引發社會階層對立和社會動蕩。

因此,在這背景下,“富人稅”能讓不同財富階層,按照財富能力履行繳稅責任,又能將這高額稅收轉化為國家建設開銷,利好低階層人士。

希盟在2018年替代財政預算案提及,向佔國內人口20%的富人(T20,現佔國家總收入46.2%)征收更高的個人所得稅。

2016年,T20的收入中值為1萬3148令吉,而B40的中值只有3000令吉。安聯星展研究預計,政府料向年收入15萬至25萬令吉之間的人士,征收額外1000令吉年稅。

興業投行研究估計,若向T20所得稅調高1%,每年每人將需額外交付1500至4000令吉稅務,貢獻國家額外稅收高達1億至2.8億令吉。

期待“全民驕傲”預算案

無論政府提出何種稅制,切記,繳稅是每個公民和企業必須履行的責任,更何況政府在努力削減開銷、減債怎能少了你?

或許有人開始抱怨新政府上台後的所作所為,甚至批評在處理經濟課題、基建項目和債務上的作為。

無論如何,長久以來囤積的經濟問題,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解決,選民至少也得等到預算案公布後的一兩年內,才能公平的評價政府措施。

今年面對“全民犧牲“預算案,說不定,在不久的未來則迎來“全民驕傲”的預算案。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