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18日公布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人造月亮」構想可望在2022年初步實現。

成都媒體《華西都市報》報道,該項目是四川成都天府新區的軍民融合產業項目,發起者是成都航天科工微電子系統研究院有限公司。

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出資者包括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湖北航天技術研究院總體設計所、北京控制與電子技術研究所等。

2020年首顆「人造月亮」將完成從發射、入軌、展開到照明的整體系統演示驗證並發射;用來在夜間提供照明服務。

2022年3顆「人造月亮」將再發射升空,並進行從展開到照明的整體系統演示驗證實驗。

預計光照強度最大將是現在月光的8倍。

在遠離地球38萬公里的深空軌道上,直徑3476公里的月球運行中,當到達滿月時,可向地球的大部分地區輻射光。

未來「人造月亮」預計部署在500公里以內的低地球軌道上,光強度損失比38萬公里小得多。

天府新區系統科學研究會表示,研發計畫2020年「人造月亮」完成從發射、入軌、展開、照明到調控的整體驗證工作後,

2022年3顆「人造月亮」將在大陸衛星發射基地擇一展開發射。

這3面巨大的反射鏡將等分360度的軌道平面,交替運行可實現對同一地區24小時不間斷照射,反射的太陽光可覆蓋地表3600至6400平方公里的範圍。

光照強度最大將是現在月光的8倍,街道將不再需要路燈。

「人造月亮」的光線強度與照明時長均可調整,照明精度也可控制在幾十公尺之內。

雖然「人造月亮」是月光的8倍亮度,但考慮到大氣運動等因素影響,工作區的實際光照度大致相當於夏季的黃昏時刻。

人們能感受到的「人造月亮」光照度,為路燈光照度的1/5左右。

而且可以做到「指哪打哪」、「亮度可調」,不必擔心「生物時鐘錯亂」問題。

在「人造月亮」運轉期間,人們仰望夜空,只會看見一顆格外明亮的星星,而不是大家想像中的一輪圓月。

讓黎明提前黃昏延長特別是在民用領域,「人造月亮」充分利用太陽光,與夜間的路燈照明形成互相補充,節約大量基礎設施用電消耗。

在冬季,日照時間短,「人造月亮」可提供照明讓黎明提前、黃昏延長的作用。

以成都50平方公里區域提供照射為例,每年可節約電費開支約12億元人民幣,約合新台幣53億元。

在地震等自然災害導致的停電區域,也可以用「人造月亮」太空照明,實現紓緩恐慌、有光救援、便捷安置等。

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光學所所長康為民對《華西都市報》說,人造月亮相當於黃昏的亮度,不足以顛倒生物作息。

俄羅斯曾失敗告終:

用鏡子反射陽光的想法並非中國首創,俄羅斯曾在1990年代進行過代號為「旗幟」(Znamya)的實驗。

1993年,俄羅斯科學家在一艘前往和平號空間站的補給飛船上釋放了一個約20米寬的反射鏡,當時的軌道高度位於200到420公里之間。

「旗幟2號」向地球短暫地發射了直徑約5公里的光點,這束光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穿過歐洲,該衛星隨後在進入大氣層時燒燬。

1999年,俄羅斯試圖進行一次更大規模的「人造月亮」實驗,計劃亮度可以達到滿月的5-10倍,但實驗以失敗告終。

類似的大膽想法來自歐洲火箭之父

德國在二戰時期曾想製作這種武器,名稱為「太陽炮」(Sun Gun),用來摧毀敵人的城市。

凹面鏡以特定角度對準太陽後,可將陽光聚焦到一點。此光點產生的熱量,可以點燃奧運的火把,甚至可以融化鋼鐵,這主要取決於凹面鏡的大小。如果有一面超大的凹面鏡,放在地球軌道,並可以隨時修改光點對準的地點,那就是一個超級武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