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從「你們這些大人多噁心!」談台灣媒體

檢視相片

日本新聞協會為了讓讀者重溫新聞的溫度與影響性,燃起年輕世代閱報的興趣,10/15在日本全國74家報紙頭版同步刊出一幅廣告,用的就是一位少女青春洋溢的身影,然而她每家報紙的面貌略有不同,特別是嘴部,原來她正在講出一個訊息,每家報紙刊出她說出每個字時的身影,廣告右上角出現一個平假名與數字,依著數字排序組合而成,「我還不了解這個國家與這個世界的事情。去了解吧!為了變強大。去了解吧!為了向前邁出一步。去了解吧!為了守護自由。用報紙來開創未來吧!」

這是新聞協會為迎接10/20的「新聞廣告日」前,所推出廣告活動「#にほんをつなげ74」(#連結日本74),表達守護新聞自由與未來展望,也希望提高日本民眾對報紙的興趣。這位美少女叫做木村光希(Koki),現年15歲,她是知名影星木村拓哉與工滕靜香的次女。

檢視相片

《讀賣新聞》8月2日以頭版頭條修理東京醫科大學,踢爆性別歧視、恣意竄改女性考生成績的醜聞。

更多

作者認為,相較歐美、中國、台灣與港澳等地紙媒不景氣的走勢,日本紙媒還是擁有穩定的讀者,但不久後應還是會面對報紙銷量日減的危機。

廣告的效果如何?還未看到最新的統計數據,倒是網友對這則廣告,關注的焦點還是放在木村光希這位美少女身上,有些酸民直指有好爸好媽才讓這位15歲的女模能夠很快地嶄露頭角。不管怎樣,這是一隻串流的廣告,藉著日本地圖,從最北的《北海道新聞》沿著日本列島向南行,經本州、九州、四國到沖繩;從每日銷售900萬份的《讀賣新聞》到專業報紙《日本農業新聞》、《日刊體育》還有英文《日本時報》,連結74形成了日本報業聯盟。相對於歐美、中國、台灣與港澳等地紙媒不景氣的走勢,日本的紙媒還是擁有穩定的讀者,不過這些讀者大多是高齡族,至於年輕世代顯然早就轉移視線到網路,換言之,日本紙媒在不久的將來還是會面對報紙銷量日減的危機。因此日本新聞協會才會想到這隻廣告吧!

日本新聞協會在推出這隻串流廣告前,便在相關網站上就貼了一篇短文,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諸位,喜歡報紙嗎?」在台灣這個問題在年輕世代中,愈來愈少人看報紙下,顯然只有少數又少數的人會回答「喜歡」吧!

以日本目前報業發展的情況來看,訂閱戶高達九成,零售占一成。平均每份報紙每天約有40版,供應全家老小幾代各種不同的新聞訊息。在日本報業中有最特別的現象,就是從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時全國瘋迷圍棋,二戰後流行「新聞棋賽」,七大圍棋賽就是由各大報主辦,既賣棋賽盛事與比賽棋譜,又提供名家解說。當時就吸引許多愛好圍棋的讀者訂報,代代相傳至今,也形成了日本報業在全球紙媒不景氣中仍能一枝獨秀的主因之一。

其實,不光是棋賽的報導,日本的新聞業重視的還是內容產製,新聞才是報紙最重要的核心。儘管日本新聞界長期發展中形成了新聞俱樂部,讓不少新聞同質性過高而遭讀者詬病,可是還是有不少的傑出記者與獨立報導,扮演著對政府與社會的監督角色,讓紙媒迄今還能對日本社會有著重要影響力。如今新聞協會會推出這樣一隻74家報紙同時刊出一位美少女的廣告,顯示團塊日本世代,想要吸引移動世代的日本年輕人眼光,鼓勵他/她們一起來繼續溫暖報紙與報業。

反觀國內新聞業從2000年後雖然意識到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可是在數位匯流的過程中始終少了一些什麼而無法順利推行。2008年雷曼兄弟的連動債引爆的金融海嘯,媒體業受到直接衝擊,歐美不少紙媒紛紛熄燈或轉為電子報發行,苦撐待變的大型紙媒集團,卻只知道用「+互聯網」而非「互聯網+」的概念來打破重煉,結果隨著年輕世代大量快速轉移到網路世界,廣告主也同時大量位移到網路這一塊,結果就是傳統主流媒體苦苦追趕,勉強維持一個小局面,未來的變數依舊存在,新興媒體紛紛出頭,新聞的內容產製流程幾乎全部重改,網路媒體的快速與優勢逐漸形成。

傳統主流媒體在2014年見識到318太陽花學運的媒體整合與數位匯流力量,學生除了掌握到話語權外,內容整合與再製,還有內容的包裝、行銷,在社群媒體的分眾效應與滾雪球效應下,一隻反服貿學運主訴求的多國語言視頻,不到一天就有上百萬人次的點閱,學生輪流用FB到立法院議場排班輪值,學生在短短的半天內就透過募資平台募集了到紐約時報刊登廣告的經費,……新聞內容與溝通事項還有遊行地圖等等林林總總的訊息,……大量而快速地在整合平台「零時政府」的流動,這個模式在928香港「雨傘革命」占中行動時也被複製發揚!著實讓傳統主流媒體見識到「互聯網+」的威力!

其實,新媒體之所以能夠愈來愈有影響力,關鍵在整合,整合平台,整合內容(從分流到匯流到分流至各種不同的載體),進而推動內容行銷,與USER強烈互動,形成更多按讚效應與更大的轉傳效應,讓新聞不再被「靜態」露出,而是「動態」流通、甚至再製、不斷地流傳。多媒體地運用融合,使得全媒體與融媒體成為現行新興媒體發展的主流趨勢。只是國內傳統主流媒體雖然意識到「轉型」才是生存之道,可惜的是就像「大船轉彎」追趕不及趨勢發展,反而有不少資深媒體工作者跳船另謀出路!

談及新聞內容,往昔記者獨立、深入探索事實真相與建構新聞與評論的「權威性」幾乎看不到了!愈來愈多從網路消息、內容農場或社群媒體上的八卦,成了記者一早翻閱參考資料、找尋新聞線索的平台。一旦有個小小的亮點,馬上回報公司「即時新聞」,接下來再找人採訪,加大打擊面或可信度,然後就回報社/電視台/電台進行後製,產製出來的內容可想而見,雞毛蒜皮的內容比深度報導還要多,即便有重大獨家新聞,對不起,一旦上網,其他同業看到了馬上複製、改寫、露出,可以說獨家不到幾秒鐘馬上就變成了通稿。

檢視相片

20181020-耿葳競選總部成立大會,前總統馬英九出席。(甘岱民攝)

更多

作者認為,名嘴抓到議題就是亂痛批一頓,現在流行所有重大意外或事故,都推給是馬英九與前朝造成的。(資料照,甘岱民攝)

最麻煩的是名嘴從來就是看報紙論天下事,如今更是看網路談笑風生,無論說對說錯,反正抓到議題或人物就是口沬橫飛痛批一頓,查證之事太費神了,趕通告趕時間不如捕風捉影來得快。現在更流行所有的錯誤都是馬英九與前朝造成的,所以只有國內發生什麼重大意外或事故,沒錯,只要把髒水往馬英九身上倒下去,流量與點閱率馬上就來,名嘴仗著自己是在「做評論」而不是「做新聞」,言論自由嘛!馬英九要告,就來啊!流量、點閱率不就是馬上又來了嗎?

傳統主流媒體一看這邊鬧得如此火熱,當然鏡頭/筆鋒就會轉到這個現場,結果是報導主持人或與會名嘴的「邊際效益」竟然比談論的議題內容與針貶的時事還多,新聞平台成了「作秀平台」,幾年下來,誰還會相信傳統媒體在報導的是事實真相?過往四大報與主流媒體的信譽與影響力,隨著選舉選邊與選立場,更加速了閱聽大眾的流失,新聞內容少有佳作,記者採訪的獨立性與權威性早就蕩然無存,結果主管們一切向流量、點閱率低頭(向媒體老板低頭),內容產製的品質可以想見,只有等而下之嘍!

從韓國瑜的小編上三立談話性節目,以一位初出大學之門的小編,對抗民進黨的名嘴,說出了「你們這些大人有多噁心!」小編敢說敢言,引起了PTT熱點討論,主流媒點一看PTT都在討論了,馬上以即時新聞傳回公司,接著趕緊找出三立的帶子,剪輯了這位小編對抗名嘴的「經典畫面」,隨後PO上網,當然接下來有不少點閱與流量,媒體老板當然開心。蘋果更是深諳閱聽大眾一定很想了解這位小編的背景家底,地方記者逮到她下節目後馬上訪問她,讓她細數自己這一段心路歷程,「動新聞」剪輯下來,PO出去的效果,當然會比聯合、中時好看多了!至於自由時報,當然隻字不提,因為這是在幫韓國瑜製造更多的流量,播出了等於在扯陳其邁的後腿,乾脆就當做沒發生一樣。

如果你以為這條新聞就到此為止,那你就錯了!後續的發展不但還有而且更勁爆,主持人周玉蒄也要來一句「那個小編講話沒有禮貌,而且又粗魯」,和小編鬥嘴的位候選人更是自作主張,把韓國瑜的政見與主張後面硬是鉗進了這位小編反駁他的那句名言:「你們這些大人有多噁心!」來反諷韓陣營,卻沒想到馬上引起網友的酸評!

到此,小編更紅了!她被封為「新學姊」比柯P身旁的兩位「學姊」還要紅。問題是她為何要講出這句名言?她為了什麼議題在做反駁?……對不起,這個內容似乎都不如新學姊的誕生要來得吸引人,於是大家都不在乎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愈到選舉,媒體不也都是關注在候選人周遭的點點滴滴,關心政見與未來發展顯然少之又少,如此浮而不實的報導比比皆是,媒體記者想要認真做幾個有深度影響力的專題,請問誰看?鮮少人看的深度報導,不如八卦來得勁爆,請問還有哪個記者/編輯願意再費心去經營新聞深度呢?

回到現在新聞產製,台鐵普悠瑪號在新馬車站的超速出軌慘劇,死傷人數與名單可說是大家最關注的焦點,隨著現場搶救情況與彙報整理,這班列車共載有366名旅客,18人罹難,受傷187人。在搶救過程中隨時都有新的情況出現,因此,在媒體報導中,從死亡17人到18人,台鐵在第二次晚間記者會時,鹿潔身局長還宣布22人罹難,最後才確定18名往生。死傷數據的變動是一直更新,這就是新聞。新聞一定要查證到正確無誤才會發布,若是還有未知情況存在,在內容與標題上會要求,截至發稿前「至少有○○死有○○傷」,以保留彈性。

檢視相片

20181023-台鐵局長鹿潔身23日出席立院總質詢。(顏麟宇攝)

更多

台鐵局長鹿潔身23日出席立院總質詢。(顏麟宇攝)

還有鹿局長在談到意外發生原因時,有人質疑駕駛關閉了ATP。《聯合報》的報導:「台鐵局長鹿潔身向記者證實ATP(自動防護系統)遭到關閉。但接獲記者再次致電詢問為何未依規定啟動雙人乘務?鹿潔身改口這次只是『懷疑』ATP被關閉,強調正由鐵路局與檢調單位調查,需調出該司機員所有通聯與通話紀錄,再對外說明。」對比《中時電子報》的報導:「台鐵局長鹿潔身表示,台鐵局懷疑司機員關閉ATP自動防護系統。為何關閉、何時關閉,將查通聯紀錄。宜蘭地檢署也已在偵訊駕駛中。」

這是關係到整個事件肇事原因的追查,鹿局長先是向媒體表示,「證實ATP遭到關閉」,後經記者再查證時,又改口說「懷疑」,《中時電子報》的標題就下的是,「火車超速翻車台鐵局長鹿潔身:駕駛恐關閉ATP防護系統」)。很有可能讓社會以為就是駕駛關閉了ATP才釀此大禍。事實上,鹿局長自己也意識問題的嚴重性,馬上改口說「懷疑」。

原本交通意外事故,無論是車禍、空難或船難都需要專業鑑定,除了現場勘察資料外加上駕駛員與現場相關人土的證詞,還有黑盒子或行車記錄器……等相關資料對比分析後,才會做成研判。台鐵在此次回應媒體對於失事原因的回應,還是失之草率。在事情真相還未大白之前,對旅客與駕駛都是不公平的。

總之,新聞產製無論如何都應抱持著哀矜勿喜,以報導事實真相為主要目標,遇有重大事故更應審慎查明關鍵原因,以利相關單位「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相對於政府機關與民間企業在發布新聞時也應就事論事,不該無的放矢,更不該「無中生有」或「移花接木」製造「假訊息」「假新聞」。蔡政府將打擊「假新聞」列為國安層級,然而自己的執政團隊卻不時地放出「假新聞」,或像台鐵這次一樣對於現場搶救與死傷人數的掌握不夠審慎與精確,……更有像民進黨候選人「刻意」把小編反駁他的那句名言:「你們這些大人多噁心!」放在韓國瑜的政見與主張後面,來嘲諷韓陣營,這些都是帶有惡意的「假訊息」,卻未見執政黨有任何動作,反過來韓國瑜的小編有任何網路上的PO文或有人假藉外國帳戶攻擊陳其邁時,就被指控為造假,不去查明事實真相,就直指對手企圖影響選舉,在這場選戰中,屢見不鮮!看來小英總統的「打擊假新聞」基本上還是在為了選舉勝選而打擊對手,並不是幫新聞界「正本清源」回歸事實真相與深度報導,此風所及結果只有讓新聞產製與評論內容來愈膚淺,政治操作新聞與議題的痕跡愈來愈明顯而已啊!(推薦閱讀:普悠瑪降規格扯到馬英九 馬辦:惡意抹黑,意圖帶風向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