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的規律,是每一個父母都希望瞭解的。這篇文章就是為了讓父母們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做出合理又合時宜的預期,特別是當孩子遇到困難和麻煩的時候,瞭解了這些規律,父母心裡就會踏實很多,更少一些焦慮。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了數千位孩子的真實成長,發現人類行為的發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長的不同階段中,在動作、語言、社會行為和情緒發展各個方面的表現和特點,是完全可以預測的。

安全感的建立主要在1歲前,嬰兒的安全感是從父母(特別是母親)那裡獲得的。嬰幼兒喜歡有人在身邊,關注他們的舉動,逗他們開心,和他們說話。

父母可以

1、耐心地包容孩子,給予無條件積極關注,才能培養孩子一生的安全感。

2、避免以下言行:孩子哭鬧或生病時不管他;過早讓孩子獨立睡覺;經常不辭而別;把孩子寄養在老人甚至親戚家;經常對孩子說:「我不要你了」。

2歲左右的孩子「笑點」低,看到有趣的東西就會哈哈大笑,還會故意反穿衣服、鞋子等自尋樂趣。此時的孩子對面部表情十分敏感,能從身體或物體的不協調中發現幽默。

父母可以

1、多對孩子笑笑,多在他們面前做出假裝「笨拙」的動作,有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2、買一些以動物為主角、有象聲詞或滑稽動作的繪本,陪孩子一起讀,模仿書裡的言語跟孩子對話。

3歲左右的孩子通過形象思維解決問題,開始有了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他們的行為會經常讓父母眼前一亮,比如藉助凳子拿桌子上的物品,這就是最早期的創造力。孩子的創造力源於好奇心和活潑好動的特質。

父母可以

1、給孩子買積木、橡皮泥、彩筆,鼓勵他們創造出心中的形象。

2、講故事可以不講結尾,讓孩子自己去想像。

3、把雜誌上的圖片剪下來,讓孩子根據圖畫編故事等。

孩子在4歲左右,口語表達變得豐富起來。他們可能會變成「小話癆『,愛說話、唱歌、甚至大吼:喜歡面對玩具自問自答:還有這無窮無盡的「為什麼」。

父母可以

1、適當增加言語互動,編個順口溜教給孩子。

2、鼓勵孩子在客人面前表現自己,鍛煉膽量。

3、還要注意孩子的發育、語速、適時糾正口吃現象。

從書寫能力角度看,3歲孩子以塗鴉為主,4歲孩子能嘗試以點、線表達:5歲進入書面語言敏感期,孩子能嘗試模仿寫自己的名字。

父母可以

1、由簡到繁地訓練孩子練就一手好字,比如同時寫田和由、太和大 等,讓孩子能精確區別字的細微差異。

2、教會孩子正確的坐姿,做到「一直一正二平」,即身體直、頭正、肩平、腳平;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手離筆尖一寸。

6歲孩子人格培養和形成的關鍵階段,但很多家長容易放縱孩子的不良習慣。這個階段的孩子進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希望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王國」。

父母可以

1、引導孩子去思考,避免長時間分離。

2、對孩子也不要過分保護,要給他們獨立的空間。

提醒:此時爸爸的陪伴和關注尤為重要。

7歲培養換位思考

7歲的孩子與人相處時開始為他人著想,渴望得到朋友和老師的認同,整體關係比以往更加和諧融洽。7歲還被稱為「橡皮擦年齡」,很多孩子每頁作業紙幾乎都有被擦破的痕跡,可見他們是多麼想把一件事兒做得盡善盡美。

父母可以

1、跟孩子進行良好的互動,對他們的問題給予具有創意的「回饋」。

2、引導孩子正面看待事情,學會換位思考,心智真正成熟起來。

8歲培養獨立能力

8歲的孩子充滿活力,願意幫助別人,在意來自他人的評價,並試圖找到自己在家中和班級裡的位置。他們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好壞的概念更清晰。

父母可以

1、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獨自收拾書包、自己去上學等。

2、鼓勵他們建立自己的朋友圈,順利度過心裡依戀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