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可能會被人嫌棄,同時也會去嫌棄別人,我們可以盡量做到不嫌棄別人,但避免被別人嫌棄,可能還需採取一些方法,比如你首先得對別人的“嫌棄”做到心中有數。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一下一個人嫌棄你的四個表現,以及嫌棄背後的心理機制,供我們在生活中參考。

1、看不慣你,挑你毛病

所謂看不慣,就是瞧不上和你有關的人和事,這裡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表現就是主觀上不認可你,對你產生消極情緒,向你發出消極的行為。

有這樣一句話可能大家都聽過:“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儘管這句話說的是道德修養層面的事,但卻與心理層面的原因殊途同歸,即“看別人不順眼,看不慣,是自己認知錯誤”。

那麼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而言,問題就來自於個體認知不合理,甚至是錯誤。所謂“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是改變認知的典型事例,而錯誤的認知,會引起錯誤的的情緒,引發錯誤的行為,在“嫌棄”這個行為中,具體的表現就是看不慣他人。

 

2、打擊你,認為你不行

孩子要被鼓勵,大人也不例外,因為無論大人還是小孩,人的心理機制是一樣的,對於打擊,都不會有一個良好的心理體驗,這是人的本性,可是始終會有一些人,樂於打擊人,給別人潑涼水。

為什麼總有人會喜歡用這種方式評價別人,這與咱們傳統的教育方式有關,因為眾多的我們當中的成年人就是在這種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從小我們就不會被鼓勵,導致一些人潛移默化的習得了這種評價方式。

所以這些人一旦成為父母、變成兄長、當了老師、成了同事、交了朋友、升職成領導就會用打擊人的方法評價別人,嫌棄別人,來體現自己的存在感。

3、取笑你,拿你的缺點開玩笑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甚至是缺陷,可偏偏卻有人會拿此開玩笑,如果我們用心理學的視角來分析一下喜歡嫌棄別人的人,他們這樣做的心理特點,又會有怎麼樣的不同呢?

首先這種情況下,這種喜歡嫌棄別人的人待人比較苛刻,源自於他們性格特點中的完美主義,當然這些人也表現出來較為強大的自我,以自我為中心,在生活中將自己的感受自動放大,忽略或較少考慮別人。

此外,取笑別人,拿別人缺點開玩笑的另一個心理動機往往是個體的存在感較低,且有某方面自卑特質的下意識反應。這一點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其實就是他在某些方面不自信的一個外在表現,通過貶低別人,達到體現自己存在感的一個目的。

4、指責或反駁你

如果一個人指責或反駁你,你應該首先客觀的思考,對方的說法是否合理,是不是符合客觀的事實,是否對方有這種指責或反駁別人的行為習慣,因為從心理諮詢的案例來看,確實存在一部分人他們有經常性指責或反駁別人的行為習慣。

但如果對方只是針對你,經常性指責或反駁你,你就需要注意,可能對方嫌棄你,對你有意見,針對這種現象,你要麼遠離他,但我想這並不是一個最好的成年人解決問題的方法,因為說到底這其實是一種逃避,你還連問題都沒有了解清楚。

所以建議面對這種狀況,先採取有效的溝通,然後判斷出對方為什麼“嫌棄你”,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即遠離、影響或改變。

 

心理學上每一種行為都對應著至少一種心理動機,所謂“嫌棄”也是如此,他為什麼會嫌棄你,你為什麼會嫌棄別人,其實背後都是一種心理訴求。

面對他人的嫌棄,我們也需要差別對待,有的時候我們需要遠離之,不再傻傻的往上貼,但是我想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與對方多加溝通,找到他或她背後的心理訴求。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