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社區的育兒講座,一開始,主持人讓大家說說,有哪些問題最讓人頭疼。

一個寶媽提到,她與丈夫在教育孩子方面,分歧特別大。

尤其是輔導作業,她沒說幾句,丈夫就插一嘴,結果每次都變成夫妻兩人的戰爭,

家庭關係越來越緊張,吵多了孩子變得愛哭又膽小,她都打算離婚了,太折磨人了。

話音剛落,不少寶媽表示深有同感。

還有人說,老公還好,最讓她頭疼的,是自己的媽。

每次說孩子,她就立即護著,說要教回家教,別在她面前教,把孩子慣的越來越放肆。

後來,鄰居作為特邀嘉賓,分享了這樣一件事。

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婆婆就搬來一起幫忙照顧。

那時候,每到晚飯時間,孩子就吵著要吃零食,她說不行,孩子就跑去找奶奶。

婆婆二話不說就同意,還念叨著沒關係,晚飯少吃點就好。

當時因為這事,她跟丈夫吵架到凌晨3點。

幾天之後,丈夫發現孩子的習慣越來越差,遇事就找奶奶,完全不聽指揮。

從那以後,他當著所有人的面跟孩子說:

“ 咱們家裡你媽說了算,任何人都得無條件支持你媽。”

趁著這把火,她規定蔬菜水果、食譜都由她安排好,而老人主要負責在生活上搭把手,

如果偷偷餵孩子零食,他們夫妻就會直接翻臉。

另外,除了周末,誰都不可以在家裡看電視、玩手機。

現在,孩子上了小學,習慣養成非常好,還會自己做時間管理。

學習、運動的安排,從來不用他們操心,生活上,老人也很省心。

魯道夫·斯坦納認為,一個孩子是否可以發展成為一個思想自由、人格獨立的人,

完全取決於他對他人、和世界的感知。

可見,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家人具有一致性,形成共識非常重要。

如果家人不配合、不協助,反而時不時跳出來加入自己的一套,

那麼孩子,會失去對父母的敬畏感,就連之前正確的教育,也會“土崩瓦解”。

愛的不一致,是成長的絆腳石

之前,袁詠儀和張智霖帶著兒子一起去英國旅遊,

一向被稱作娛樂圈模範夫婦的兩人,卻在這次鬧了個不愉快。

在吃飯的時候,張智霖帶著兒子用手機直播,跟網友互動,結果袁詠儀卻在一旁全程黑臉。

後來接受采訪時,袁詠儀表示,生氣是因為中文是孩子的母語,

但兒子現在就讀於國際學校,中文說的越來越生疏,所以只要有機會,她就會讓孩子講中文。

沒想到直播的時候,張智霖居然讓兒子講英文,還說中文他來負責就好。

完全跟自己對著幹,氣得她都想打人了。

無獨有偶,孫儷也曾經發微博說,鄧超是她教育孩子的絆腳石。

在她批評女兒,說她沒有好好吃飯,就不能看電視、玩玩具時,

可鄧超竟衝出來說:“可以了可以了,孩子已經夠怕你了。”

對此,鄧超還評論說,妻子是他寵愛小情人的絆腳石。

可以發現,很多丈夫拆台,都帶著是玩笑、起鬨的成分,

卻忽略了事情雖小,但對孩子的影響,卻相當大。

在綜藝節目《爸媽學前班》中,有這樣一個環節。

育兒專家讓夫妻分別扮演引導者,在對方眼睛和手都被束縛住的情況下,

只通過語言的提示,告訴他如何通過障礙。

體驗結束後,阿嬌的丈夫賴弘國說,雖然妻子的指令挺清楚的,

但中間的話一旦跟之前有所矛盾,他就沒法反應過來,不知道該怎麼做。

育兒專家表示,設置這個情境,就是想讓父母意識到,引導非常重要。

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保持一致,給他們前後矛盾的指導,

那孩子就會有同樣的感受,迷茫、無助,甚至不知道該聽誰的。

就像福原愛,在練習乒乓球的初期,每當比賽沒有取得好成績,

福原愛的父親,就會出來干涉,指責妻子的指導方法不對,讓女兒按照他的方法進行訓練。

事實上,他在這方面並沒有妻子懂得多,反倒讓女兒不知所措,成績越來越差。

好在後來,整個家族都站在福原愛母親這邊,

強烈支持她來負責指導女兒,所以福原愛的乒乓之路越發順暢。

心理學專家認為,父母如何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

決定​​了孩子今後的人格發展,即使關上​​門天天打架,也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統一戰線。

就像有網友說,小時候父母經常在他們姐弟面前,互相拆台,說對方的不是,

就造成了,父親說話沒威信,母親說話他們也聽不進去的局面。

所以,在孩子不具備是非判斷能力時,父母保持觀點一致,孩子才不會產生混淆,

否則,教育效果就會相互抵消,失去作用。

紅臉白臉,不如一張好臉

在紀錄片《零零後》中,有一個叫萌萌的孩子,讓人印象深刻。

小時候,萌萌跟父母的關係特別好,每次上幼兒園,都哭著要找爸爸。

但當萌萌漸漸長大,父親在教育孩子這方面,開始走嚴厲路線,而母親則繼續寵愛孩子。

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導致兩人經常為了孩子的事情爭執,

即使萌萌就在旁邊,他們也會不管不顧,吵得不可開交,必須分個輸贏才行。

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如今13歲的萌萌,不再願意跟父親說話,

邀她一起出門,她也不願意,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帶著耳機玩手機。

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時,習慣於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認為這樣有張有弛。

蒙氏教育理念指出,刻意去唱什麼臉,不僅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缺少很多快樂,

還會讓孩子失去獨特的成長空間。

最重要的是,如果父母立場不一,孩子會認為其中的一方更愛自己,

而另一方,就是一個沒有情感的人。

北京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就曾針對這個問題做過調查。

結果顯示:

超過6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會採取這種模式,

而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普遍都會把壞消息告訴“好脾氣”的爸爸,

把好消息告訴“有獎勵”的媽媽。

所以,如果父母長期意見不統一,孩子很容易跟對他有利的一方結盟,

教育達不到效果,反倒助長壞風氣,養成趨利避害,唯利是圖的性格。

長此以往,孩子還很有可能形成迴避型人格,有困難繞著走,有錯誤也會為自己開脫。

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

我們對孩子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影響他的一生,更決定他的一生。

我們在家庭中如何面對沖突、處理關係,孩子也會觀察,並在日後謹記於心。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

國家統計局曾統計過這樣一組數據:

把一個媽媽一年內所要完成的工作,全都僱人解決,這意味著你聘請的人包括:

廚師、保姆、清潔工、幼教老師、兒科見習護士或醫生、管家。

按照市面上的薪資來計算,年薪至少要124萬。

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她們對於家庭的付出,很多父親,連基本的感同身受都做不到。

不要想著,在你陪伴孩子短短的幾個小時,

甚至可以說是半個、1個小時中,把24小時的愛全都灌輸進去,

用干涉妻子的方式,去突出你在教育孩子中的存在感。

孩子,承受不起,妻子,更承受不起。

聽孩他媽的話,是丈夫對妻子的付出,最起碼的尊重和理解;也是孩子對母親,最基本的感激。

就像周傑倫的那首《聽媽媽的話》裡唱到的那樣:

媽媽的辛苦不讓你看見,溫柔的食譜在她心裡面;

為什麼要聽媽媽的話,長大後你就會開始懂了這段話;

長大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跑得比別人快、飛得比別人高;

聽媽媽的話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才能保護她,美麗的白髮幸福中發芽,天使的魔法溫暖中慈祥。

幸福的家庭,一定是全家人共同策劃,共同執行,相互配合,共同承擔,這樣孩子才更好管。

來源來自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