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九蓮小學校長蔣曉通過調研發現,孩子最苦惱家裡有個“五會家長”。

這結果是怎麼來的?什麼是“五會家長”?你是不是“五會家長”之一?

小調研:“你最想對爸媽說的話”

蔣校長怎麼會做這麼個調研呢?原來,在九蓮小學有一個常規舉措,每學期期中、期末,學校會下發《爸爸媽媽成績單》,其中有一欄是“你最想對爸媽說的話”。

蔣校長說,從孩子們交上來的情況看,他們的煩惱並不比家長少,多數反映的是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問題。家長自認為苦口婆心的話,孩子未必真的聽懂了,“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

她告訴記者,有五類家長最被孩子嫌棄,“大家可以對號入座,如果自己是其中一類家長,得改一改,真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學會說孩子的話”

快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 01 只會催

“快點起床!”“快點吃早飯!”“快點做作業!”“快點看書!”……似乎“快點”就是爸媽的口頭禪。

結果:越催孩子越煩,越煩就越不高興做。

☞建議:張嘴催孩子之前,先想清楚,到底是孩子磨蹭,還是因為孩子沒有跟上你的節奏,所以你覺得他慢?

孩子的生活節奏、生理節奏本來就跟大人不一樣,他們吃飯比我們慢、洗漱比我們慢,不是因為故意磨蹭,而是他們的能力就僅此而已。

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應該以家長的節奏為標准,真正的評判標準是同齡孩子的速度。

尊重孩子的節奏,不要以大人的標准來要求孩子;允許孩子比你慢一些,更不要因為心急指責孩子。他們可能已經拼盡全力,只是還達不到你的要求,別太苛求孩子。

▌ 02 只會擦

“爸媽坐我旁邊看我寫作業,沒寫幾個字,他(她)就直接拿著橡皮過來擦,就知道擦、擦、擦!我已經很努力在寫了,你能不擦嗎?”

結果:越擦越不喜歡寫作業,嚴重的就開始逃避作業。

☞建議:擦的動作雖然能宣洩爸媽心裡的急躁,卻會損害孩子的自信心,更可能起到不好的示範效應。

有些寫作業困難的孩子就有一種不良習慣——喜歡使用橡皮,不停地擦來擦去寫的字稍微有一點不整齊或者頁面有一點不幹淨的地方,就會馬上擦掉重寫,有時甚至把本子擦破了,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橡皮綜合症”。

一般是因為孩子學習壓力大,心情焦慮,怕出錯,對自己要求高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對不少家長而言,陪孩子寫作業是件費心費力的事兒,不過在焦躁也要試著在內心紓解,別通過行為把消極情緒傳染給孩子。

 ▌03 只會煩

“爸媽是唐僧,我犯錯了,他講了,我知道了,可他們還是不停地講呀講呀。聽到後來,我都不知道他們講了什麼!”

結果:一個唾沫橫飛,一個雲裡霧裡,反反復復這幾句話,孩子都能背出來了。以後再犯,家長還沒說,孩子就能背出來。

☞建議:嘮叨得過多,你的聲音在孩子那兒就變成了噪音。嘮叨,常常是擔心、數落、批評,本意是關心和督促,但重復一千遍,就成了“廢話”。

所以,想讓你的話有力度有效果,要記住,同樣的話別反復說,不翻舊賬,少點評論,多點解決問題的辦法;有話就跟孩子面對面說,不要家長這邊在廚房自己“嘮叨”,孩子那邊在客廳捏捏扭扭地玩,孩子只有在看見家長的臉時,才願意接受信息。

▌ 04 只會吼

“媽媽是只河東獅,一看到我犯錯誤,就要吼我,樣子真難看。”

結果:孩子被吼愣了,至於吼了什麼,一概屏蔽了。

☞建議:有這樣一則新聞,一名曾經做過語文老師的人發起了名叫“全力吼叫,不如溫柔擁抱”30天線上打卡活動,結果微信群裡150多位爸媽竟然無人堅持下來。

很多父母表示,一不高興就“吼”是家長的通病,自己也知道這樣做不對,應該和孩子溝通解決問題,可就是做不到。

其實,相比孩子,成年人有發育成熟的理性大腦,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全責。吼叫、責備、批評……發洩情緒很容易,但想想缺乏足夠的耐心和自控力的後果呢?

每當發怒時,不妨狠狠地彈一下自己。你會感到疼痛,那就是自己“犯戒”的信號,告誡自己吼叫已經對孩子造成傷害了。

 ▌05 只會打

“我犯錯了,爸爸不好好和我說,就知道打我,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結果:時間一長,孩子對爸媽的脾氣一清二楚,犯錯了,頂多也就挨幾下打,還能把他怎麼著。

☞建議:有句話說,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

拳腳只能讓孩子“聽話”一時,孩子越大,“打一頓”的震懾力就越差。

有人說,打罵是家長面對犯錯的孩子失控的表現。怎麼在不動手的情況下,對孩子表達出自己的不滿情緒呢?

其實,不打孩子應該是一個理想的狀態。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不要急於打孩子,因為沖動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適得其反。這時候,你可以向孩子說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你對他剛才行為的不滿。比如,告訴孩子“我現在心情不好!”“你這樣做我很不滿意!”“我不喜歡你這樣沒禮貌!”“你的表現很讓我傷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於平靜自己的情緒,也有助於讓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來想問題,從而促進孩子的反思。

三招,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

“五會家長”的現象說到底就是家長與孩子的親子溝通不得法。那麼跟孩子交流溝通有哪些原則、技巧呢?

 ▣ 了解孩子的心裡想法

如果孩子犯錯,先別急著火上來,你先要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做。把了解到的情況和他說一遍,說不定有出入呢?然後問一下他當時怎麼想的?通過溝通,了解事情的原委。

記住:請你一定要理性分析。即使孩子吃了虧,也能變成你教育的契機,任何事都有兩面性,你要引導孩子往正面的方向思考。

如果孩子某些事情做得不夠好,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你也要了解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生理還是心理。比如,孩子跳繩跳不好,有的孩子先天感統失調,沒辦法平衡,那應該就醫並進行針對性訓練,而不是一味地著急埋怨。有的孩子怕吃苦受累,不肯跳,是心理上的畏難情緒,那要溝通交流和體驗。

▣  學會換位思考

在說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說出去的話孩子會怎麼想?能不能打動孩子?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話能打動孩子再和他交流,不打無准備之仗。有的話,連你自己都不能接受,孩子怎麼可能接受呢?能說到孩子的心坎裡去,那是最有效的,這在心理學中叫作“共情”。

孩子有他自己的語言體系,感性、充滿幻想、喜歡動手實踐……比較喜歡的方式是講故事、比一比、做一做等方式,家長們可以多用用。

▣ 學會說“我們”

一個人最基礎的需要是安全感,爸爸媽媽永遠是孩子的靠山,和孩子說話時,請說“我們”。這給孩子的感覺你是和他站在同一陣營的,有快樂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難大家一起承擔和解決。你們永遠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安全感,才會更有信心去面對各種困難。

要是老說“你怎麼樣”“你怎麼樣”,漸漸地,他在心理上會和你疏離,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變得自暴自棄。當然,更不能當著孩子的面說“他”了,這會讓孩子更難以接受!

當孩子成功的時候,請你說:“我們的××竟然把××事情完成了,爸爸媽媽真開心!”表揚的時候請一定要說具體的事,不能籠統地說“好、棒”。

當孩子畏懼困難的時候,請你說:“沒關系,我們一起再試試。”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請你說:“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件事情。”解決完了之後,問一下他的感受,強化一下他的記憶,以至於下次不犯錯或者一點一點改正壞習慣。

-THE END-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