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研究發現,孩子到了四歲以後,對食物的喜惡變得很高,是挑食的高峰。其他的臨床觀察還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零食餅乾吃最多,會嚴重影響孩子味覺的判斷!

Shutterstock

在教養(尤其是隔代教養)的溝通中,父母兩方或與上一輩的討論總是很極端,當一方直接地說:「不能吃」、「某某專家說不能吃」時,往往就會產生隔闔。

在此要澄清一個概念,就是對於這類教養觀念歧異的問題,教養者必須用科學的角度去解釋,例如:如果可以吃,可以有多少的攝取量?如果不可以,為什麼不能吃?而非只是一味固執地堅持:「什麼都不能吃?囝仔要吃就要給他吃,才會長大!」或是「偶爾吃一下又不會怎樣,你們(或我們)小時候還不是也吃這些?」長輩的一句「沒關係」,是媽媽們聽了最想撞牆的經典名言。

零食就是零食,幫孩子找藉口最糟糕

有時候大家都放錯焦點,像是關心自己在正餐內加的鹽會不會太多,對調味料挑斤減兩的,就怕孩子吃太鹹。其實,不斷讓孩子吃零食,這些東西裡都加了一堆人工色素或化學添加物之類的非天然物,才會讓孩子味覺失調,結果正餐變得一點都不好吃,也吃不下。這不是愛,是「礙」,這種情況是一定要禁止的,完全沒有任何討論的空間。

有一些研究發現,孩子到了四歲以後,對食物的喜惡變得很高,是挑食的高峰。其他的臨床觀察還發現,這個階段的孩子零食餅乾吃最多,會嚴重影響孩子味覺的判斷,飯原本沒什麼味道,自然他們就越來越不愛吃了!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我最擔心的是,主要照顧者常常合理化一些不太正確的教養行為。例如,以讓孩子吃零食為例,常聽到的「歪理」與謬論有下列幾種:

歪理一 這是日本的餅乾耶!這是×× 國的糖果耶!!!

那又如何?還不是一樣是零食?而且還不是一堆色素、香料、防腐劑⋯⋯有時候反而會因為它來自國外及進口,我們就忽略注意到其原料成分與標示,這種「國外月亮比較圓」的心態反而更糟。

歪理二 就是因為正餐都不吃,所以孩子才肯吃這些餅乾零食,這總比什麼都不吃還好⋯⋯

這是倒果為因的做法。零食通常高鈉又很香,所以當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味覺,但吃多了,習慣了,正餐又怎麼會吃。

歪理三 哪有什麼不能吃?你們小時候還不是都這樣吃長大的!

這真是一個隔代教養大大的迷思。第一,我們小時候,哪有這麼多零食的種類?第二,我們小時候的零食,哪有像現在的零食,加入這麼多複雜的東西?第三,現在都變相成由孩子來決定吃什麼,挑食行為嚴重,我們小時候,有什麼就得吃什麼,教養環境其實已經大大的不一樣了。

關於零食歧見,大人間的有效溝通術

關於教養者間不同的歧見,可以用下面這些科學的角度向對方解釋。孩子習慣吃糖,會更嗜甜。

留意偶爾吃零食的「偶爾」頻率太高。糖攝取太高,孩子會容易生病。理性溝通,破除迷思很重要。

孩子比大人愛吃糖的秘密

在二○一六年的一項腦造影研究中發現,小孩看到一個不健康的食物,大腦抑制別去做的區域,活化比大人少;而大腦獎勵去做的區域,活化比大人多。由此證明,適度攝取含糖的食物,是有助健康的。所以,糖不是不能吃,而是別吃太多,而且以攝取天然的糖份最好。糖可以分為兩大類,包括「游離糖」和「內生性糖」。

游離糖是指製造商、食物製備者或消費者,額外添加至食品中之單糖、雙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及果汁、濃縮果汁中的糖份;而內生性糖是指存在於新鮮蔬果中的糖份。

至今沒有任何研究證據指出,吃內生性糖對身體有害,因此接下來我們所討論的糖,皆是指游離糖。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游離糖攝取量應降低至總熱量的五%。參考國民健康署一至六歲活動量適中兒童的每日所需熱量,計算出幼兒每日游離糖攝取量如下。

 

過量的糖會影響免疫力

根據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一天攝取一百克的糖(相當於八茶匙的量),白血球的殺菌能力就會降低四十%,甚至會持續五個小時。這是因為我們的白血球戰鬥時需要維生素C幫忙,但糖會和維生素C產生競爭,造成維生素C和白血球的結合減少。白血球的戰鬥力被糖害到節節敗退,之後人體可能要花好幾小時的時間,才能讓維生素C達到理想的濃度,白血球的戰鬥力才能提升。

很多家長會認為專家危言聳聽,才不可能吃到這麼高的量。其實在連續假期或過節慶的時候,孩子的飲食仍會出現這類的偏差行為。

另外,如果孩子本來維生素C就攝取得少,就算糖攝取不多,但始終都是多了個對手來攪局,白血球的防禦能力一樣是會下降的。

吃糖會影響專注力、情緒行為、學習力

已經有不少研究指出,吃進太多的糖,大腦會如臨大敵般,免疫反應開始生效,破壞大腦的認知功能,包括學習力和記憶力。攝取高糖零食後這些精緻糖進入人體很快就會影響血糖濃度,導致胰島素大量分泌,造成低血糖,如此會刺激腎上腺素分泌,導致神經過度興奮,產生注意力不足、躁動的行為表現,營養的失衡也會造成情緒管控下降。甚至已經有研究發現,攝取高糖零食或維生素C攝取不足,是可能造成孩子有注意力缺損過動症的凶手之一。

早在我第三本書《跟著王宏哲,早期教育SO EASY》裡,光飲食就談了十八個章節,教你如何引導孩子吃正餐,而不要碰太多的零食。當糖類太多,孩子焦慮緊張、不專心、躁動時,被認為是過動兒,這是本末倒置。因為飲食本身就不對了,這是不對的判斷。若飲食的行為正確,孩子的學習力、專注力就會上升。

零食及糖,養出學習力低落及脾氣差的孩子

有媽媽留言問我,孩子愛吃糖及零食,會不會也是他愛發脾氣、情緒比較差的原因?我說,這太正確了。在這裡有幾個研究必須讓大家知道。

讓身體缺乏重要營養素

醫學家發現,愛吃零食的孩子,身體容易缺鋅、缺鐵、缺鈣,這些都是讓大腦順利運作的重要營養素,長期缺乏就會影響學習力及情緒管控的能力。

讓血糖快速震盪

零食都屬於高GI的食物,這類食物不只讓孩子味覺失調,也會引起血糖急速震盪,讓情緒高低起伏。經常吃的孩子,也會出現類注意力不集中的症狀,所以家長要更謹慎提供及限制。

零食及糖會讓過敏發作,情緒變差,陷入惡性循環

近代的醫學與科學,一直在深入研究「身」與「心」的交互作用;在兒童的健康方面,也發現了心理會影響身體健康的關鍵!一項刊登於〈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Immunology〉期刊的新研究發現,壓力會使過敏發作。過敏專家醫學博士Amber Patterson表示,有較多過敏次數的患者較易有負面的情緒,這可能是導致較多發作次數的原因。

人工食品添加物吃不得!

除了零食與糖外,還有個可怕的飲食凶手,就是人工食品添加物。爸爸媽媽也一定要注意讓孩子與之保持距離。過去一直有不少研究在探討色素、苯甲酸鈉防腐劑或其他食品添加劑,對兒童行為和過敏的關係,這些色素不見得是導致「過動」、「過敏」的真凶,但卻是誘發孩子體內過動行為、過敏症狀的導火線。

常見的色素包括有紅色六號、紅色四十號、黃色四號、黃色五號、藍色一號、藍色二號等,就算這些人工食品添加劑是合法添加,但也不代表它一定都是完全無害。科學就是這樣,有些時候只是尚未證實而已。因此建議選擇孩童的食品時,請養成習慣翻到背面去看成分,太多看不懂的成分、人工食品添加物能免則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