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寶寶的成長,新手爸媽常會用錯力氣,在比身高、比長牙這類小事裡鑽牛角尖,然而真相是:孩子發展本就因人而異,爸媽的焦慮很可能只是窮緊張一場。

薛慧瑩

面對孩子哭,我總會心軟...面對眼淚,黃醫師教你這樣做!了解【黃瑽寧10堂育兒必修線上課】>>

其實不只新手父母,通常只要小家庭或兩胎以內,很多家長時常會窮著急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兒,比如寶寶長牙快慢、何時戒尿布等問題。而那些真正該在意的事情,像是安全感、分離焦慮、多曬太陽等,甚至可能影響小孩一輩子的身心健康事情,反而不常被關注到。話題就先別扯太遠,本期讓我來提醒一下爸爸媽媽,一些不需窮緊張的小事,當然也告訴大家真正該緊張的時機點。

發展焦慮1:身高體重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寶寶的身高體重更是如此。如果是雙胞胎之間,或是跟上一胎互相做比較,那還情有可原;最糟糕的是婆婆媽媽們拿家族中「最高、最胖」的巨嬰當做「正常指標」,把其他堂兄弟表姊妹都講成營養不良,好似非洲難民,就實在是莫名其妙,自找麻煩了。

寶寶出生後體重會先降後升,大約兩週左右恢復出生體重,接著主要觀察重點不是「奶量」,而是「尿量」;一天六包清淡顏色的尿布,就是有吃飽的指標。不要去計算寶寶的奶量,尤其是親餵母奶的媽媽,用力擠出來算cc數,是最庸人自擾的舉動。

如果要預測接下來一、兩年的身高體重百分比,看出生時高矮胖瘦並不準確,比較準確的指標,是寶寶兩個月大時的體重,此後大約會落在某個固定的百分比。長期而言,這個百分比到五歲之前,大部分的孩子是不會改變太多。總而言之,生長曲線要看長期的走向,且千萬不要跟別人比。孩子就算個頭小,如果醫生長期追蹤都沒有問題的話,就是正常的。長得相對瘦小的寶寶,只要發展活動力都正常,再怎麼強迫灌食都不會變成九五%,千萬不要浪費金錢在營養補充品上。爸媽應該有自知之明(通常其中之一小時候也是瘦瘦小小的),接納孩子就是三%的代表,自己跟自己比就好。

發展焦慮2:長牙

一般孩子長牙是八個月大開始,前後加減四個月,也就是有人可以晚至一歲才開始冒出乳牙。在這之前,即便沒有牙齒,寶寶都還是可藉由牙齦研磨食物並吞嚥,家長不一定要把食物弄得軟軟爛爛,畢竟有些孩子真的不愛吃「爛泥巴」。

對於長牙這件事,窮緊張的家長也不少,比如太慢長牙怕缺鈣、第一顆牙齒長歪歪怕缺鈣、長得不對稱怕缺鈣、順序和一般寶寶不一樣也怕缺鈣。我發現只要家長對寶寶牙齒有疑問,第一個想法一定是先推給「缺鈣」,不管三七二十一。

然而,上述的每件事,其實都跟缺鈣無關。乳牙一顆一顆的冒出頭之後,還會互相推擠、彼此扶持,家長可以慢慢觀察,不需要剛開始就窮緊張。牙齒長出來後的清潔動作,以及塗氟、封填等措施,都比牙齒長得快慢來得重要,記得千萬不要浪費錢去買鈣粉吃喔。

至於寶寶牙齒長得慢的家長,整天期盼著第一顆「小白」冒出頭,我只有一句話來安慰大家:「你看過身邊有哪一個小孩沒牙齒的嗎?」既然有一天必定會發生,且著急也沒有用處,不如就放輕鬆等待,告訴你,寶寶長牙之後,咬人才真的痛!

發展焦慮3:粗動作、細動作

人比人氣死人的文化,還包括互相比較幾歲開始會爬、會走。以前的台灣社會最喜歡比誰家寶寶先學會走路,結果生出了「螃蟹車」這種怪東西,來揠苗助長的「訓練」孩子走路。殊不知乃適得其反,根據研究顯示,使用螃蟹車的寶寶,走路還比沒使用的人來得慢。

近年來不流行比較寶寶誰先會走路,反而盛傳「爬愈久對頭腦愈好」的論點,這下可好,想自己站起來的寶寶統統都被家長「掃堂腿」,強迫多爬兩圈,輸人不輸陣。請問,這又是何苦來哉呢?

基本上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不同的時間表,一般家長只照顧一、兩位小孩,經驗值不足,很難判定是否正常或遲緩,因此,還是交給專業的兒科醫生判斷比較妥當。其實,不管早學走或晚學走、爬得久或短,都不是重點;反而家長多多的陪伴寶寶,在遊戲中增加刺激,才是肢體發展最重要的因素。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寶寶被送去不合格的托嬰中心,除了吃飯時間有人餵食,其他時間都任其自己一個人躺在床上,沒有人陪伴與遊戲,寶寶沒有探索世界的動機,當然也就不會想要爬行或走路,進而造成肌肉張力不佳,動作發展遲緩,這才是嚴重問題的根源。

發展焦慮4:語言發展

一歲半還不會說話,很糟糕嗎?根據我在門診的經驗,很多小男生到一歲半都還不會說話,發展卻是正常的。

當然,一歲半不會叫「爸爸、媽媽」,還是需要讓醫生評估過後,才知道是俗語說的「大雞晚啼」,還是真的有發展遲緩問題。一般來說,發展遲緩都是全面性的,比如從小的身高體重、粗動作、細動作,每一項都落後,到一歲半時語言也落後,就必須特別小心,但通常也不意外就是了。反之,如果身高體重與各項發展都正常,只有語言落後,那麼大部分都是正常的,除非是有自閉傾向的孩子。

通常我會問爸媽,不講話的孩子是否會用肢體動作「表達」他的需求?比如拉著你的衣服去找玩具,或是指著奶瓶發出嗚嗚阿阿的聲音。如果會,應該就只是「大雞晚啼」,而不是遲緩或自閉症。有關自閉傾向的觀察評估,可以上網搜尋我的文章〈自閉兒童不悲觀: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若擔心的話,還是讓專業的兒科醫師檢查過比較放心。

發展焦慮5:飲食習慣

雖說民以食為天,但很多爸媽真的對「飲食」太過鑽牛角尖,反而破壞了親子感情。在我的門診裡,家長有抱怨孩子不喝奶、不吃粥、不吃飯,或者不吃花椰菜、不吃苦瓜、不吃肉、不吃水果......台灣真是個寶島,食物種類真是多,孩子只要有其中一、兩樣食物不肯吃,很容易會被貼上「挑食」的標籤。

雖然營養均衡很好,但上述這些情形,真的是有點矯枉過正了。我覺得這些焦慮情緒,和媒體上的專家們時常強調「某些特定食物營養價值超好」脫不了關係,事實上人類需要的不就是四大類食物:澱粉質、蛋白質、脂肪及青菜水果,只要每一類各愛吃一種,基本上就搞定孩子的營養了。順其自然,投其所好,一切以輕鬆自在為原則。專家宣導食物營養價值,用意是希望大眾能吃天然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爸媽千萬別劃錯重點嘍。

還有很多家長,是在訓練餐桌規矩上,把孩子的胃口打壞了。比如規定坐在餐椅上、一定要用餐具、不可以用手抓等,三不五時還祭出「你看○○○都可以坐好自已吃,你都幾歲了還......」這些傷人自尊的語句,這樣一來,如何能期待孩子愛上吃飯時光?

其實啊!餐桌禮儀重身教,自己有以身作則,孩子長大了自然會有樣學樣。當然,餐桌上的規矩可以教、可以做,但不需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而揠苗助長,總之只要有良好的身教,船到橋頭自然直。

發展焦慮6:常規養成

現代孩子真命苦,比高、比壯、比不怕吃苦瓜,這樣不夠,還要比看誰先戒尿布、先自己睡過夜。

我知道一些「媽寶」、「小霸王」的新聞,讓大家戒慎恐懼,深怕自己養出類似的孩子,長大後不成才。然而大家可能搞錯了方向,因為並不是比較早戒尿布或早睡過夜的孩子,就不會成為「慣寶寶」,這兩件事基本上完全沒有關聯性。

戒尿布常常是家長窮緊張的根源,「那個誰家的小孩出門都不用帶尿布了,我們還大包小包,真丟臉。」問題是,他們家的小孩身體、心理準備好了嗎?你家的小孩身體、心理準備好了嗎?太早戒尿布的孩子,有些心理尚未成熟會大哭大鬧,有些則產生憋尿、便祕等表現的生理問題,不管是哪一種表現,都代表他的身心還沒準備好,強迫戒除只會剝奪他的安全感與自信心。更何況,三歲之前還不會自己穿脫褲子,寶寶要上廁所時,也需要家長幫忙,一天搞個五、六次疲於奔命,這不是自討苦吃嗎?所以啊,不用急啦!等三歲再戒尿布,不行就再往後延,老話一句:「你有看過哪個大孩子喜歡穿尿布上學的嗎?」時間到了他自己就會丟尿布啦!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孩子單獨睡過夜的迷思。要知道全世界有很多民族,全家人睡一起是很正常的事,讓孩子自己睡覺才奇怪。當然我們也不需評論哪一種文化比較好,總之訓練睡眠這件事,必須顧及孩子的安全感、分離焦慮、心理發展等重要議題,絕對不是「強迫一下」就搞定的小事。家長不需要跟別人比,也不用聽信哪裡的專家隨便說說,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尊重孩子的發展時間,時機成熟時,輕輕推他一把就成功了,根本不需要像打仗一般痛苦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