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學習成績要滑坡?是超前教育誤人子弟還是小學教材編排有問題?專家稱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是關鍵。“小學三、四年級效應”是家長感到 頭疼的問題。所謂“小學三、四年級效應”,就是原本成績優秀的學生,到了小學三、四年級卻學習成績下滑。

孩子三年級成績下滑只是「果」,真正的「因」,早就在孩子6歲前被種下了。

同事小A的兒子期中考了全班20名,為此她差點崩潰。

明明一二年級時兒子還是前五名的「小學霸」,可這學期下滑得也太厲害了。

我安慰她:「孩子偶爾失誤,不要太在意。」

她搖搖頭說:「早就聽說三年級是個‘坎兒’,我做了那麼多準備都白費了。」

她確實不容易,從幼稚園就狠抓孩子學習,還把兒子送進全市最好的幼小銜接機構,全家租了一年的房子陪讀。

剛入學時,她兒子成績不錯,可一上三年級就給了她當頭一棒—— 「搶跑」不管用了!

同事小D說:「別提了,我女兒也三年級,成績也嚴重下滑。現在每天被大量作業壓著,她有點厭學了。我家整天雞飛狗跳的,甭提多煩人了!」

聽完,一二年級娃娃的父母膽戰心驚,幼稚園娃娃的父母惶恐不安。

難道真的有所謂成績集體下滑的 「三年級效應」存在嗎?

問了幾個小學老師,他們都說 確實有這個現象存在

不過,三年級成績下滑只是「果」,真正的「因」,其實早就在孩子6歲前被種下了。

但是,為什麼有些孩子,到了 三年級成績反而上升很快  因為,在孩子6歲前,他們的父母基本都做了這幾件事。

用閱讀「喂大」的孩子,未來差不了

閨蜜的兒子上三年級,沒隔幾天就會發資訊給我:

「幫看下,這個段落大意概括,選B還是C?」

「給這8句話排順序,看我兒子排得對嗎?」

有時,我會讓二年級的女兒來做,她作答順利。

閨蜜「憤慨」地說:「快把訣竅告訴我!」

我看看家裡那一整面牆的書架: 其實哪有什麼訣竅,不過就是 語感 

一位高考語文得了148分的同學說:「從小媽媽就給我講故事,我也喜歡閱讀。書讀多了,就會培養出語感。」

有句話叫: 得語文者得天下。

語文是對一個孩子知識儲備、理解能力、應變能力的綜合考察。

大量閱讀會讓點連成線,線鋪成知識面,孩子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得心應手。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

閱讀習慣培養得最早的孩子,在日後的學習中就越「吃香」。

孩子從1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親子閱讀了,如果能在6歲前培養起每天閱讀的習慣,相信這樣的孩子成績一定不會差。

有了閱讀這根「魔杖」,孩子會在以後的各科學習中披荊斬棘。

厭學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興趣

前兩天「雙十一」,網店有不少優惠活動,一位爸爸交給四年級女兒8000元預算,完全授權給她做購買計畫。

女兒根據優惠活動,加加減減,寫寫算算,做了詳細的購買計畫表格,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並表示 「小菜一碟」!

這麼出色的答卷,如果沒有興趣,孩子怎麼會做出來?

學習興趣,永遠是孩子學習的最大動力。

孩子不瞭解學習的意義,學習興趣就會大大降低。只有把學習和生活實踐真正連結到一起,他們才能建立真正的學習興趣。

6歲前,是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最好時機。

教育學家尹建莉曾用數手指的方法教4歲的女兒圓圓學數學,時間一長,孩子就厭煩了。

她靈機一動,在家裡開起了小賣部。圓圓做店主,爸爸媽媽當顧客。

開始時,圓圓給貨品的定價都是一元、二元,後來在她的引導下,出現了有零頭的定價,後來又出現了幾百元的貨品。

這樣,圓圓不但學會了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還學會了乘法和除法的實際應用意義。在遊戲中感受數字,抽象的東西好理解了,數學興趣和思維也大大提升了。

二年級時,當別的同學還在為計算頭疼時,圓圓用了10天就學完了三年級的數學,並且考到了最高分的成績,直接跳到了四年級。

只有對學習有興趣的孩子,才會保持優秀的成績。

也只有父母的智慧引導,才能讓學習的興趣在孩子身上開花結果。

習慣決定成績,越小培養越好

鄰居李姐說,她女兒現在一年級,但已經預感到三年級成績下滑了。

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因為我們現在成績就不好哇!」

一句話讓人爆笑。

她跟娃爹經常加班,孩子跟著奶奶。老人比較寵慣孩子,女兒的學習習慣就沒養好。

邊玩邊寫作業,不按時完成作業,書包、書桌亂七八糟,三心二意,懶懶散散,馬馬虎虎全佔齊了,成績一塌糊塗。

李姐這才著急了,一邊督促學習,一邊校正習慣,別提多費勁、多煩躁了!

學習習慣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還會導致孩子學習效率低下,自我管理能力差。 隨著年級的升高,孩子很可能會越學越吃力。

有研究者跟蹤了200個孩子17年,並在不同年齡進行智商測試。

結果發現這些孩子智商相差無幾,但學習成績差別巨大,根源就在於 學習習慣的優劣。

由此,研究者得出結論: 學習習慣決定著孩子的智商能發揮到什麼程度。

6歲前是孩子建立各種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

玩完的玩具放回原處,規律的作息,端正的坐姿,標準的握筆姿勢,及時預習和複習,今日事今日畢,都是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有教育家說: 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人一生中都會享受它的利息。

有能力的孩子會飛得高,有好習慣的孩子才會飛得更遠!

孩子不運動,比不愛學習更可怕

前段時間,表姐家的「小神童」去看心理醫生了。

這孩子最近精神狀態特別不好,做什麼都提不起力氣,學習成績下滑嚴重,經常低燒,到醫院也查不出毛病。

心理醫生開出一劑「處方」: 每天在戶外運動1-2小時,能出汗更好。

只堅持了一個月,效果就特別明顯:孩子的睡眠好了,吃得也多了,學習時專注力也變好了,低燒也退了。

很多父母一看孩子成績下降、狀態不佳,就急著追責是不是太貪玩。

實際上,讓孩子學習成績下滑的原因,情緒問題佔了很大比重。

三年級後,孩子的心理逐漸成熟,關注點也變多了。

再加上學習壓力增大,運動和娛樂變少,疲倦感和分心會讓孩子變得要麼si氣沉沉,毫無學習動力,要麼浮躁、不踏實,成績忽好忽壞。

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說:「當孩子在生理上沒有運動起來的時候,他的神經就沒有興奮透,這樣的孩子最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所以,很多國外學校要求學生每天必須有 2-3小時的戶外運動,因為他們早就發現了運動對孩子成長的強大作用。

運動可以增強孩子的自控力、協作力、意志力。

有充足運動的孩子,才能在學習上多多加分!

6歲前是孩子培養運動習慣、發展運動心理和技巧的關鍵期。

如果孩子每天都能保持運動鍛煉,對其將來形成良好的「運動慣性」非常有益。

有運動背景的孩子,會有優秀的心智、難以擊垮的自信和號召力,更容易脫穎而出。

而且,從小跟父母一起有充足遊戲和運動的孩子,親子關係更融洽,溝通起來更順暢。

其實,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對未知的敏感,探索的好奇,和很強的學習能力。

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說到底,孩子在三年級的成績下滑,不過是長期教育方法不得當的集中爆發。

父母應該思考:

我們是否太填塞灌輸,而泯滅了孩子天然的求知慾?

我們是否太急功近利,而扼殺了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我們是否太看重成績,而忽略了跟孩子的深度溝通、情感連結?

蘇格拉底曾說: 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

父母就是那手持火把的引路人,指引孩子擁有精神的浩瀚,想像的活躍,心靈的勤奮。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太陽,優秀的父母才會讓它熠熠發光。

?喜歡我們分享的資訊,別忘了在育兒日記粉絲團首頁,點擊「追蹤」➡並設定為「搶先看」,就不會錯過最新文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