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對於諸多零售巨頭來說都可以稱之為“噩夢”,

從年初到年末,大零售公司申請破產的消息就沒斷過。

(2018年破產的零售公司,圖片來源:CBInsights)

零售行業正處在一個關鍵的轉折點上。

許多零售大品牌實體店面冷清,負擔著巨額債務,經營效率日益低下,各種問題層出不窮。

今天深扒那些2018年倒閉的零售巨頭興衰史,

以及這個“零售水逆年”背後的原因和新零售時代的未來趨勢。

曾經稱霸全美的巨頭企業:

爬得多高,跌得多慘

Sears:年營收曾佔到美國GDP的1%

1886年,西爾斯百貨公司(Sears Holdings)

創始人理查德·西爾斯(Richard Sears)通過倒賣一批鍍金手錶拿到了第一桶金。

1900年,西爾斯銷售額達到1000萬美元,成為美國第一大零售商。

1906年,西爾斯成為美國首家上市的零售商公司,每股價格相當於今天的2700美元。

1973年,西爾斯在芝加哥建造了當時全球最高的“西爾斯大廈”。

(西爾斯大廈,圖片來源:網路)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爾斯年營收佔美國GDP的1%

(亞馬遜現在也僅佔0.8%),成為全球最大百貨零售商,

當時每204個美國人裡就有一個受僱於西爾斯,美國每7人中就有一人使用西爾斯信用卡。

西爾斯還出售汽車及房地產,西爾斯在人們心中無所不在,也無所不能。

(70年代西爾斯百貨外的長隊,圖片來源:網路)

20世紀70年代,成為西爾斯百貨公司的轉折點。

一場石油危機重挫了西爾斯的主要客戶群體——藍領中產階級,

此時塔吉特(Target)、凱馬特(Kmart)和沃爾瑪(Walmart)等一批低價零售湧現,

西爾斯沒有感受到威脅,反而進軍保險、金融及房地產業務。

1991年西爾斯銷售額開始下滑, 失去了第一零售商的寶座。

2000年上線了Sears.com,但產品過時,客戶體驗差,推廣力度小,

加上西爾斯的消費者平均年齡比較大,更習慣線下消費,西爾斯的網店沒能力挽狂瀾。

2005年,沒有任何零售經驗但有“巴菲特第二”之稱的

對沖基金經理埃迪•蘭伯特(Eddie Lampert)掌舵西爾斯,

促成西爾斯與Kmart的合併,公司的銷售額有了曇花一現的增長,之後又是連續多年的下降。

(Eddie Lampert,圖片來源:網路)

自2011年以來,它累計虧損逾110億美元,年銷售額下降近60%,

每年需要籌集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才能維持運營。

(西爾斯04-16年收入,圖片來源:USA Today)

在經歷了多年的財務赤字後,零售巨頭西爾斯於2018年10月申請破產保護。

儘管這些年公司在減少資產,變賣地產,公司仍然不能償付1.34億美金的債務。

西爾斯控股公司,作為西爾斯百貨和Kmart的母公司, 宣稱會保留盈利的門店。

到2018年底,公司預計至少關閉約700家現存門店中的188家。

Mattress Firm:曾是美國最大的床墊連鎖零售商

1986年7月4日,Mattress Firm(麥奇思)在德州成立。

2007年,麥奇思走上收購擴張之路。

此後8年時間,麥奇思公司先後併購了Mattress Pro、

Sleep Train、Sleep Country USA、Discount Mattress Barn和Sleepy's 5家床墊相關的公司。

2016年,麥奇思公司共擁有3400多家分店,是美國最大的床墊專賣連鎖店。

然而,就在麥奇思爬到頂峰的那一刻,公司命運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

在網路的衝擊下,公司轉型緩慢,內部管理出現問題,甚至陷入洗錢醜聞,

最終麥奇思於2018年10月申請破產保護。

公司宣布會馬上關閉200家虧本門店, 在接下來幾個月計劃關閉總共700家門店。

Nine West:曾經是全球最大的女式皮鞋商

Nine West(玖熙)創立於1983年,第一個辦公室位於紐約西區57街9號,品牌名因此而得來。

1993年,玖熙集團成功在紐交所上市。

1994年,玖熙在香港開設亞洲第一分店,並從此打開了它的國際品牌擴張之路。

玖熙在全球57個國家開設了800多家分店。

1997年,玖熙加入了手袋和皮質配飾等系列。

1999年,玖熙推出了運動鞋系列,令玖熙品牌更加完善,

滿足時尚女性從頭到腳全方面的需要,成為世界最大女裝皮鞋設計、製造、銷售商之一。

同年,玖熙被瓊斯服裝集團收購。

誰想到,玖熙後來一路下滑,品牌創新能力衰退,更新速度緩慢,銷售量一蹶不振...

2018年4月,玖熙控股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申請文件顯示公司欠50000多個債主總計超過10億美金。

2018年6月,公司將旗下核心品牌Nine West和手包品牌Bandolino,

以拍賣的方式作價3.4億美金出售給一家美國品牌管理公司。

其實,傳統實體零售巨頭的“黴運”從2017年就開始了。

2017年,玩具反斗城的倒閉震驚全球。

據統計,從去年至今,超過7000家實體零售店關門,

根據仲量聯行的調查,一半關閉的門店來自服裝及電子產品行業。

而今年,進入破產清算程序的傳統實體零售品牌多達15個。

不過,就在傳統實體零售經歷淒風苦雨時,

零售新物種D2C(Direct to Consumer)電商品牌迎來高光時刻,

並從線上走到線下,接連開設實體店,打破實體零售魔咒。

2014年成立的電商床墊品牌Casper,

採用B2C的銷售方式,將床墊快遞至消費者家門口。

今年營收超過6億美金,估值接近10億美金,併計劃未來3年內開設200多家實體店。

同樣成立於2014年的羊毛運動鞋垂直電商Allbirds,

號稱全世界最舒適的運動鞋,不僅把自己打造成矽谷幾乎人手一雙的網紅鞋,

估值也達到14億美金。並且在舊金山開起了實體店。

2017年成立的D2C電商品牌Hims,以光速成長為獨角獸,

年初還專注於售賣男性護理產品的它,

年末已經發展為集男女護理於一身的綜合個人護理品牌。

儘管眾多傳統實體零售品牌倒在了2018年的塵埃中,但零售未死,新零售氣象已然呈現出來。

千禧一代和Gen Z世代榮陞消費主力軍,他們要健康、推環保、求設計、愛定製、追網紅;

傳統老牌實體零售退位,D2C零售新物種接棒;

亞馬遜無人零售店Amazon Go開門營業,

讓被電商壓著打的傳統零售“夜不能寐”,

不過如沃爾瑪、Target、Nordstrom等等活的還不錯的零售巨頭開始絕地反擊,

重倉物流、社區、技術。

截止2018年6月,美國部分零售商市值,數據來源:Google Finance

我們不禁思考,2019年,美國零售戰局將如何打開?

來源來自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