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懵懂無知,蹣跚學步總愛牽起媽媽的手,

沉甸甸的母愛早已鋪滿前路,

年幼的孩子卻讀不懂它遙遙無盡的期望。

成為寶寶的媽媽之後才感受到,

原來母愛的形式是那麼的多種多樣,可以簡短或綿長。

就好像,學走路時要跌倒的那一刻,伸來的那雙溫暖的大手。

幾乎每一個小孩,都是這樣被母愛包圍著成長起來,

縱使跌倒,有媽媽的愛溫暖著,也不會疼。

如果有一天,媽媽站不穩了,走不動了,

像蹣跚學步時那樣跌跌撞撞。

請務必伸出那雙充滿愛的手,扶穩他們。

一步,一步穩穩的走,

用愛和溫暖擁抱那個曾經賜予一半生命的人,

那個給予陽光雨露的人,就像他們當初愛自己一樣。

“你是為我好還是為自己好”

王女士最近總會聽到鄰居母女吵架,

“為我好,為我好,你又要說都是為我好!你簡直不可理喻!”

鄰居女兒摔門而去,然後是當媽的哭泣的聲音。

爸爸總會說,怎麼會養了這樣一個“孽障”!

鄰居的女兒今年二十歲,這種跟媽媽鬧翻,

摔門走人的事,王女士不止聽到一次兩次了。

做了這麼多年鄰居,王女士幾乎事看著鄰居的小孩長大的,

她記得女孩小時候非常乖巧,聽話,

跟媽媽也很要好,幾乎都是形影不離的。

大家都說,這女兒長大肯定會很孝敬自己的媽媽。

當媽的聽了這話也是非常溫暖和自豪的。

可是,她不明白,

明明是令人羨慕的母女關係,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後來聽到鄰居的訴苦,她才漸漸了解,女兒排斥的東西是什麼。

像天下的父母一樣,鄰居非常愛自己的孩子,

甚至到了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上又怕涼了的地步。

孩子小時候還可以,扶一下,抱一抱,哄一哄,萬事都OK了。

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

面臨的問題已經不適哄一哄,抱一抱,扶一扶那麼簡單了。

作業為什麼沒有寫?

成績為什麼又少了兩分?

交的都是什麼樣的朋友?

看的都是什麼電影?

你穿衣服怎麼是這種風格……

甚至,飯都要涼了,快下來,快下來……

媽媽說這些話的時候,全然不顧女兒在做什麼,在想什麼。

當然,每一句叮囑都是對孩子好,這是無可厚非的事,

然而,媽媽卻沒有意識到,這種繁瑣的愛,

沒有界限的干擾了女兒的生活,

最終讓忍受不了的女兒終於產生了排斥,做出叛逆的行為。

鄰居女兒有時候也會跟王女士聊聊天,

“我媽就差把我栓在她腰上了。”女孩經常這樣抱怨說。

這種愛固然沒錯,但是愛到孩子沒有了私人空間,便會成為她的負擔。

或許,女兒對媽媽的愛就像媽媽對女兒的一樣,不會減半分。

只是,她不知都用什麼方式

“逃離”這種“沒人權,沒自由,沒秘密……”。

她的成長也需要空間,然而不成熟的她不知道怎麼去要,

只有用這種類似“憎恨”的方式宣洩不滿。

哪幾種媽媽,孩子長大之後會很討厭

暴脾氣的媽媽

暴脾氣的媽媽很容易跟小孩產生矛盾,

要是爸爸或其他家人沒有調和的能力的話,

那麼親情就變緊張了,而且有些父母會把性格遺傳給小孩,

孩子一旦遺傳了媽媽的暴脾氣,簡直就是雪上加霜。

小孩子自然是沒有“忤逆”家長的力量,

當他長大後,尤其到了叛逆期,

就會用各種方式來抵抗這種“暴行”,

他的內心也是追求一種平衡的,孩子沒走向社會,

經歷也少,不夠成熟理解不了當媽的苦心,家庭矛盾很容易就產生了。

不陪伴媽媽成長的媽媽

家長是孩子第一任人生導師,是孩子小時候效仿並崇拜的人。

當然這種效仿目標會隨著孩子的見識、年齡等成長而發生改變,

可能會是班上的同學,某位明星,或者自己的老師。

崇拜由媽媽變成爸爸也不無可能。

孩子再大些,眼界就不會局限再家庭或是學校了,

新鮮事物會令他們更感興趣,需要新的導向。

如果媽媽還是像孩子小時候那樣,連每天說的話都沒改變,

根本無法給懵懂的孩子指點迷津,更不會走進孩子的世界了。

說白了就是代溝。

媽媽的思想如果不與時俱進的話,就很容易跟孩子產生代溝,

然而孩子的回應當媽的也是無法理解的,

媽媽接受不了就要“控制”住孩子的行為,

而這種“控制”卻是孩子產生反感的主要源泉,矛盾也會愈演愈烈。

嘮叨的媽媽

孩子長到一定年齡,智力、能力和見識也會跟著成長。

像是渴不渴,餓不餓,累不累,這種已經不是他關心的了。

每天千篇一律地對他說這種同樣的話,

反反覆覆的,不去管孩子內心想什麼,

不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是什麼,走不進孩子的世界,

無法跟孩子產生共鳴,不但不會幫助孩子解決他所面臨的問題,

而且還會讓孩子覺得很煩,“煩死了”。

孩子就會想要“逃離”這種“折磨”。

然而,一旦孩子脫離掌控,媽媽就會覺得不安,

那麼愛孩子的媽媽,發現孩子“討厭”自己,她就更沒有辦法接受。

然而她還是會用“嘮叨”這件事去修正被“討厭”這件事,

不停的說,媽媽管你是因為愛你,為你好,這種話。

然而這種行為卻不被孩子理解,

孩子會認為這種為他好是一種“變相的傷害”,

自己做的不好,媽媽不信任自己,才會總說這件事。

媽媽應該的轉變

叛逆期的孩子寧願撞到南牆,也不願意按照媽媽說的去轉個彎。

媽媽不信任的語氣是他所不能接受的,

他的“自尊”,他的“個性”一定會“起義”,會“造反”。

所以,隨著孩子的成長,當媽的要適當的給孩子一些空間,

恰當的跟孩子去談談心,而不是去一味的說一件事情,

心平氣和的跟孩子交流一下想法,

而不是所有事情全靠吼,讀讀書,

看看報,讓思想與時俱進,

而不是一味的將孩子的思想跟自己落伍的想法步調一致。

適當的時候放手讓孩子去闖一闖,事情或許就會發生轉變。

來源:toutiao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一個家庭的氣質裡,藏著孩子的未來

《即使生命如塵,仍願歲月如歌》

小說《島》中有這樣一段話:

“當瑪麗婭忙著找糖、杯子和茶碟時,克裡提斯在房間裡四處看看。

這裡比他自己在伊拉克裡翁的小公寓要舒適得多,豐富得多。

他注意到那些繡花的衣服,牆上掛著年輕的佩特基斯夫人

和瑪麗婭以及另一個女孩的合影。

他看到一整排的書,看到罐子裡裝著多葉的小橄欖枝、

一束束薰衣草和藥草從天花板上吊下來,乾枯了。

他看到整潔,感受到了家的氣息,這一切讓他覺得溫暖。”

看到這裡,我也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以及隱藏在彼此內心裡的情愫。

我很喜歡這部小說中的主人公瑪麗婭,她是個溫婉善良、

對生活充滿熱忱和美好、不向命運低頭的女子。

儘管此時的瑪麗婭已是隔離島上身患麻風病的患者,

而克裡提斯醫生條件優越、溫文儒雅,

島外的世界也有很多他可選擇共度餘生的對象。

但克裡提斯在與瑪麗婭長期的接觸中,

被她的美好和善良所打動,暗暗喜歡上了她。

也因為她,他更加堅定了自己要治癒瑪麗婭以及島上居民患者的信念。

最終瑪麗婭病癒重回家鄉,也收穫了與克裡提斯的幸福,

爾後兩人美滿一生,也擁有了令人驕傲的貴族後代。

熱愛生活的人,無論命途多麼坎坷,生活都不會給予其苛刻。

而一個人的生活是否過得好,路是否走得遠,

從他對待生活的細枝末節的態度上就能看出。

而這表現在一個家庭中,就形成了一種精神氣質。

這由每個人在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狀態凝練而成。

而當中至少有一個熱愛生活的主心骨,

會把這份流動的能量帶給身邊人,也讓身邊人感受到這份美好。

這種“美”也決定了家的幸福感,

決定了一個家能走多遠,當然對孩子成長的關鍵更是至關重要。


好友是“水彩女王”尤琳,她是一位水彩畫家、寫作者,還是兩個兒子的媽媽。

尤琳的文、畫如人,氣質恬淡溫婉又不乏靈氣。

她說,這是孩子和繪畫帶給她的。

我很喜歡看她的朋友圈,那裡有她點滴的日常生活細節記錄,

有富有禪意清氣的文字和明澈乾淨的畫,還有她兩個兒子充滿趣味的成長語錄與哲思。

每次看她關於兩個兒子的成長記錄都倍覺溫馨,暖意融融。

她的大兒子今年七歲,很聰明也極有主見,

常常會說出一些富有哲理如詩一般的語言,

也看得出尤琳是一個非常豁達、智慧的媽媽,

她會進一步引導孩子,允許孩子充分地去感受和表達自我,

隨後把這種互動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下來。

尤琳曾在文章中寫道:

我覺得媽媽的美就是孩子的教科書。

當我們回顧自己的童年時,

真正能讓你回味的並不是那些口頭上的教導,

而是那些美好的瞬間。

我相信正是這些,在潛移默化中溫暖和點亮了孩子的一生。

而尤琳的這份美好,也給家庭帶來了一種美的精神氣質和感受,

鮮活地在生活中流動與融入,孩子在耳濡目染中也具備了“美”的覺知和表達。

我也很喜歡看她的畫,她還畫過不少繪畫作品。

她為兒子畫唐詩集,古意橫流,充滿意境之美。

她畫二十四節氣製成時光日曆,流動著光陰的影子,開闊有靜氣。

她畫花鳥蟲魚,靜美日常,栩栩如生的畫中融入了生活的感受。

尤琳說:

“父母能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把自己的生活給孩子看。

當孩子回憶起父母的一生,他們自然會找到他們應有的路。

媽媽是美的,孩子的世界就是美的。

孩子被'美'潤澤著,自然會生長出靈氣。”


小時候我很喜歡去隔壁的伯父伯母家串門聊天,

如今每次回到家鄉我還是會去找他們聊天。

不僅僅是因為小時候的那份特殊的情感記憶,

還有我很喜歡他們家的氛圍,融洽、平和。

伯父伯母如今年逾七旬,他們的兒子兒媳一直都在深圳打工。

二老在家帶著兩個留守在家鄉的孫子孫女,孩子平時也很難見到父母。

如今,經常看到關於留守兒童的新聞,他們的成長也大都不樂觀。

但這種情況並沒有在他們家發生。

姐弟倆都很懂事,學習的自覺性也很高,回到家還會幫伯父伯母做家務。

他們也從來沒有上過輔導班,但學習一直以來都名列前茅,

尤其是姐姐,姐姐的成績一向都是全年級數一數二的,

上高中時更是以全年級第一升上我們縣城最好的中學。

弟弟雖然沒有姐姐那麼突出,但也還不錯,

也很懂事,並沒有出現父母不在身邊就打架鬥毆,自暴自棄的情況。

姐姐每次從縣城回來,也會幫弟弟輔導功課。

他們家雖然不是很富裕,但屋子總是收拾得乾乾淨淨,

井井有條,記憶中沒有亂過,空氣中總有清爽宜人的氣息。

衣服也穿得乾淨體面,老人、孩子都是如此,沒有一絲邋遢隨意。

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靠牆的大書架,

架子上擺放著很多書籍,姐弟倆經常會捧著書坐在一旁看。

而他們愛看書也是受到伯父的影響,他性情沉穩,

喜歡安靜,一直都喜歡閱讀,潛移默化中,孩子們也受到了書香的感染。

好日子其實真的跟豐饒的物質沒有太大的聯繫,

擁有快樂、平和的能力顯得更為重要,而一個具備精神能量的家庭,

必定有著遠大的格局、擁有感受生活點滴快樂的能力,

這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一個常年生活在父母爭吵不休、愛抱怨的家庭中的孩子,其成長肯定會大打折扣。

我家附近也有一戶人家,這家的兒子跟伯父家的大孫女同齡,

但卻留了好幾次級,在學校經常拉幫結派、打架。

這家的父母雖然都在身邊。

但從我記事起,他們夫妻就經常吵架,

男人喜歡抽煙喝酒,常常喝到酩酊大醉,一回家就罵罵咧咧。

女人也經常抱怨,一臉苦大仇深,臉色黯淡無光,

每次從他們家路過時,也能從敞開的門中看到家裡到處亂糟糟,

東西亂丟一氣,一種壓抑的氣息飄了出來。

而孩子成長在這種環境中,自然很難有正面的熏陶和影響。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受到來自周遭潛移默化的影響。

倘若擁有美的體驗,就會增強孩子對美的感受力,

在荒蕪的人生中開出幸福的花來。

而擁有“美”感的孩子,在往後的人生中,

往往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獲得幸福。

因為他知道,即便生活乏善可陳,也能夠投入信任與認真,

在繁雜的俗世裡看到歡喜的流光。

無論未來經歷多麼坎坷,即便這個世間不那麼可愛,

心中有“美”感的孩子,也會選擇做一個可愛的自己,

以柔軟的存在愛著這個世間的可愛,

去體驗生活纖細入微的美,渴慕著世間的一切美好和溫暖。

雖然現實有時候讓人沮喪,生活也並不總是完美,但那又怎樣?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擁有這樣一種篤定的心態,也包括我們的孩子。

而這,需要每位父母為之努力,

去凝練一個藏著孩子未來與格局的家庭精神氣質。

來源: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