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粗糧,血糖不降反升,還傷了胃,常見5大誤區,你中招了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全世界都在推崇吃粗糧。

因為粗糧不僅膳食纖維多、飽腹感強,還能減肥、降壓,甚至抗癌。

有些血糖偏高者聽說吃粗糧能降糖,頓頓吃粗糧,但最後血糖不降反升,還傷了胃,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案 例

王大爺有3年糖尿病病史,自從患病後開始注意飲食,也加強了鍛煉,血糖控制的比較穩定,也沒有出現並發症。

但半個月前,看電視得知吃粗糧可以降低血糖後,一日三餐不吃白米飯,都吃起了糙米、豆類等粗糧,也時不時吃點粗糧餅干、粗糧粉,幾天後卻出現脹氣、食慾減退、反酸等症,血糖也升高了不少!

不止是王大爺,生活中其實有不少人覺得吃粗糧就萬事大吉了,這是不對的。

粗糧和細糧中都有確定的糖分——碳水化合物多糖。

在等量的情況下,粗糧和細糧的含糖、含澱粉及熱量是一樣的,不存在粗糧含的熱量更低的情況。

也就是說,如果吃粗糧的量超過人體實際需要的話,一樣會長胖。

更何況,吃粗糧的輔助降糖作用,是相對於吃細糧而言的!

在血糖高的時候,我們提倡大家用粗糧來替代一部分細糧。這是因為粗糧裡含有一定量影響糖分釋放和吸收的物質,這些物質使得吃了粗糧後的血糖,上升幅度會小一點。

同樣的,我們推薦糖尿病人吃粗糧是因為粗糧升糖指數小,但是想要通過吃粗糧降低血糖是錯誤的。

所以有些人因為這個誤區而多吃粗糧,結果不僅降不下血糖,還會升高血糖和長胖!

【建議】粗糧對消化系統要求高,胃排空慢,粗糧在胃裡時間長,則容易反酸燒心,所以我們吃粗糧要適量。

任何有益身體健康的食物,吃多了、吃錯了都可能適得其反。避免以下5個誤區,吃粗糧才能更好的輔助降低血糖。

1

用粗糧製品代替粗糧

粗糧細做,不僅可能導致粗糧的優勢、營養喪失,而且可能帶來一些麻煩:

有些為了讓粗糧口感出眾、粗而不糙,往往添加了很多的糖分、奶油、人造脂肪,又打著粗糧的旗號,讓人覺得吃這些很安全又有營養,其實是錯誤的。吃這一類粗糧製品往往會攝入過多的油脂、熱量;

還有人用粗糧做的主食進行煎炸,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吃法。

【建議】在粗糧的吃法上,蒸著吃最好。

2

粗糧吃得越多越好

粗糧吃得過多,不僅影響消化,還會影響某些營養物質的吸收,甚至有些人因為只吃粗糧,而造成營養不良。

【建議】粗細搭配,每天50克粗糧(50克是指生重,即粗糧煮熟之前的重量)

3

覺得一種好就天天吃

單一的食材無論多營養,也難以達到營養均衡。因此在粗糧的選擇上不宜過分單一。

【建議】粗糧選擇多樣化,比如玉米碴、蕎麥、莜麥、燕麥、高粱米、小米等。

4

多吃粗糧,卻不多喝水

粗糧因為膳食纖維多,所以飽腹感特別強。但是粗糧中的纖維素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來使其膨脹、溶解,因此在吃了粗糧以後,千萬別忽略了喝水。否則不僅難以消化,還可能引發便秘。

【建議】喝水重在少量多次。2016版《指南》對日常飲水的推薦量為7-8杯(1500-1700ml)。

5

人人都吃粗糧

老年人、 胃腸功能較弱者、 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的嬰幼兒和兒童等都不適合吃太多粗糧。

這是因為這類人群消化吸收功能弱,吃太多粗糧會增加胃腸負擔。

【建議】對於腸胃不好的人,建議適當減少一些粗糧的量,達到主食的三分之一 左右即可。

對大多數人來說,科學、適當地吃一些粗糧,是有益身體健康的。

1

促進代謝,改善皮膚

精白米面在反復的加工過程中,會損失B族維生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營養素,甚至市面上的一些香米中B族維生素含量近乎為0。

粗糧中的B族維生素,是推動體內代謝,把糖、脂肪、蛋白質等轉化成熱量時不可缺少的物質,可以輔助預防肥胖、高血脂等慢性病;同時,B族維生素對保護皮膚黏膜,提高皮膚修復功能也有很好的作用。

2

改善腸道環境,排出有害物

我國居民基本存在膳食纖維嚴重攝入不足的情況,是富貴病高發的重要因素,而粗糧富含膳食纖維。

膳食纖維,有很強的吸水性,又能促進腸道蠕動,對促進食物消化吸收、緩解便秘都有很好的作用。而且還能吸附並排出重金屬等有毒有害物質,從而改善體內環境,降低腸癌、乳腺癌等癌症。

3

改善血液環境,降低心血管疾病

一方面,膳食纖維可以增強飽腹感,且熱量較低,有輔助減肥的功效,從而減少與肥胖相關的心腦血管、癌症等慢性疾病,

另一方面,膳食纖維能快速排洩膽固醇,從而輔助降低血脂、血糖,改善動脈硬化等血管病變。

4

預防、改善高血糖

高膳食纖維飲食能延緩胃的排空時間,也能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可以減慢對糖的吸收,減少對胰島β細胞的刺激,從而增高周圍胰島素受體的敏感性,輔助降低餐後血糖。

也有研究發現,高纖維飲食可以增加Ⅰ型糖尿病患者單核細胞上胰島素受體的結合,進而減少胰島素的需求量。

粗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眼中的好食物,特別是對於患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的人群來說,粗糧是非常利於健康的選擇。但在食用中,也一定要注意方法和用量~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