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歲月,雖然物資缺乏,卻處處是人情味。

路邊的小飲食攤,簡單的炒米粉,魯肉飯庶民小吃,滿足了一般老百姓的味口,像片中的媽媽自己捨不得吃,這小孩現在也6-70歲了吧。

幼稚園圓山動物園遠足,隨行看顧的家長和老師可能比學生多,右上角的大象–林旺—是50年代小朋友的共同記憶-

——-孫立人將軍在滇緬戰役的戰利品

這應該是中部的鐵橋,當時空氣清新,河水清澈,在溪邊曬米粉,麵條,要是現在誰敢吃?

酒甕放在河邊,敢情想吸收日月精華?

早期的婚姻,大都是媒妁之言,或是雙方父母談妥就嫁過去,在出嫁的圖中由家人陪伴走離家這段路,就拎著一個皮箱,獨自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在早年只有百雀靈面霜,保養品及度缺乏的年代,挽臉似乎是臉部保養的重頭戲,不過這也只限生活過得去的人,一般人忙著生活三餐,哪有那些閒功夫。

南部的農家少女,為躲避炎熱的太陽,全身包得緊緊的,挑著自家的菜蔬,在路旁販賣,身後的掃把是農餘所做補貼家用的產品。 (現在臺灣的掃把,竹,木手工品全由越南進口)

再遭遇困難,家人病痛,求神問卜似乎是民間排憂解難的唯一方式,這也是臺灣廟宇眾多的原因。

炎炎夏日,來碗剉冰心涼脾肚開,以前的剉冰只有糖水及黃,紅,綠的色素料,哪像現在還有紅豆,綠豆,仙草,不過那種清冰最讓人懷念。

簡單的肥皂水吹出的泡泡,顆顆充滿童年的幻想。

告訴你個簡單的秘訣,加幾滴洗髮精,會給你帶來驚喜。

贊沒有抽水馬桶的年代,糞坑滿了就有人來掏,別看它臭氣沖天,這可是種菜最重要的肥料,以前臺北市的米田共都用船載到三重埔一個超大糞池儲放,大家都戲稱為—三重埔大學—因台語(大學)音和大糞坑一樣。 

有些人不明就裡,自稱是三重埔大學畢業的

小時候人人喜歡的李子糖葫蘆,酸澀的李子配上果糖的甘甜是絕配,後來才又開發出用小番茄當素材。

在沒有電視的年代,小朋友最期盼廟會的布袋戲團,百看不厭的忠孝節義歷史劇,台前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形形色色的小攤販,跑到後臺看演出人的體態表演,一,兩個人可發出很多角色的聲音,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煞是有趣。

戲臺上左一是中國強,左二是合A二齒,演的應該是雲州大儒俠,這出布袋戲全國轟動,連小學生答題都寫中國最偉大的是史豔文,搞得警總都出面干涉,才有中國強這腳色產生,當時政府下令以北京話演出就慢慢沒人看了。

農村常用的大灶,燃料就是幹稻草和檢來的木頭,煮飯,炒菜,溫湯,燒洗澡用的熱水一灶到底,餘火還能烤番薯,芋頭,實在是農家之寶

現在已不多見的磚窯,父親說:日治時代的磚選土較慎重,也經夯打,再用紙包起來燒,規格一致,磚上還有出產廠標記以示負責,總督府,舊日制小學,市場,用的都是這種清水磚,現在已不多見。

這種磚窯,原本苗栗還有,最近才被拆毀。

臺灣以茶葉聞名於世,滿山遍野的採茶 女,彷彿還能聽到她們邊工作邊唱山歌。

現在想喝真正道地的臺灣茶,還要找認識的茶行,到處都是大陸回銷的或是越南茶。

早年沒有帆布及塑膠布,鬃衣雖能擋雨,但又厚又重,只有農人使用。

以前的小吃攤大都用挑的,輪車要晚十年才有,別看這小小的吃食攤,這可要養活一家人。

賣金魚的小販,這種老式玻璃魚缸,現在一個要1800。

對前途有疑問就來蔔個卦吧—–這種術士現在叫名嘴,有的還能影響朝政,真是彼一時,此一時也。

鄉間的辦桌最真材實料,保證吃飽,吃不完還能打包回家。

小時候,只有拜拜辦中才看得到雞,小孩有吃雞腿的特權,不過同桌最好不要有3個小孩,雞屁股和雞翅是阿公阿婆獨享。 至於雞腳小孩別碰,吃過寫字會把書本抓破,只有阿巴桑能吃。

客家人辦桌,前菜是麻糬,炒米粉,不明就裡的人,吃完這兩道就飽了,剩菜主家全部回收。

小時候常見的捏麵人,三國人物,水滸英雄,在他們手中,三,兩下就能做出來。

彈棉花的工匠,以前是收入頗豐的職業,機械化後就被淘汰。眾多小孩是對攝影機感到好奇。

黃昏時,背著小孩趕著鴨群回家的農村婦女,昔日的鴨采野放,專吃田螺,小田雞,割剩的稻米,不打抗生素。

餵食中的鴨群,在它們待過的水哩,常能檢到鴨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