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倉,最初的印象來自灌籃高手。

當我從新宿御苑站,坐上小田阪急到達藤澤,從藤澤站,正式坐上前往鐮倉的江之電電車的時候,屬於東京的印象一切不一樣了。江戶的概念也不一樣了。

江之電電車 鐮倉高校前

江之電電車,很古董味道的電車,如同時光太空梭,載著我們前往一直古老的地方。這個地方,可以清晰地嗅到和京都相似古老氣味,以及千年時光打磨的深沉和靜謐。

鐮倉海邊 日落

鐮倉海邊

有時候,我在想,那麼多人多次往返東京,可能真正原因是為了鐮倉這樣的地方。

鐮倉,鐮倉幕府時代的政治中心和佛教中心,海與山交織的天然要塞和繁榮都市,興建於公元12世紀。公元12世紀是歐洲中世紀的末期,而中國進入南宋時代。對日本史有點了解的同學,大概知道日本有兩次大規模學習中國建築和美學的時期,一個是奈良時代,另一個則是鐮倉時代。鐮倉時代,日本人從中國宋朝學去了建築和美學。

如今,我們能對宋朝的感知,大多來源於博物館裡的宋瓷和殘留在各地的小型建築、諸如《清明上河圖》的書畫。而一座城市、一座寺廟、一尊佛像,這種宋朝原初的味道,我們卻無從感知。

鐮倉小城

還好有鐮倉這樣的地方,讓我們有機會親身體驗“曾經的宋朝城市”。

秦觀《點絳唇》這麼描寫宋城“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 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 煙水茫茫,千裡斜陽暮。 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那是《知否知否,應是綠瘦紅肥》裡的樣子,素淡輕軟隨身輪廓的裙子,碩大雄厚的斗拱輕柔的屋脊,精緻的餐具,紳士的禮儀,講究的菜肴,重大家族事件都會在道觀、寺廟有著重大祈福儀式……那時北宋極其富裕,人工眾多,宋代人口卻由初期的約4640萬增加到的北宋末年的1.25億。

鐮倉有著宋朝建築的風格,城市縱深展開,寺廟神社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間時寬時窄,隨建築錯落而變幻,和唐代建築不同,更著重建築細部的刻畫,不僅一梁一柱都要進行藝術加工,而且對於裝修和裝飾更要著力細致處理。從觀感上來看,宋代建築更加寧靜和收斂。

1、寧靜的宋風

這種寧靜,可以從鐮倉大佛可以看出。鐮倉大佛,極美!

如果你360度的觀賞大佛,無論你走在背面、側面,從大佛身上散發出來的安靜力量,竟然有安靜一切喧囂的能量,即使剛剛有嘈雜的遊客進入,也頓時一片寧靜。大佛的正面,無論你站在哪兒,停在哪兒楓葉下、蘆葦旁,無論光線明暗,大佛如同一輪明月掛在天上,安詳寂靜。……這讓我想起小時候語文課文裡《與朱元思書》“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准確的說,我的感受——“望佛息心”。

這座大佛,與我曾經所見的諸多青銅佛像不同,生動的像極了上了歲數盤坐的老嫗,脖更略前傾,面龐圓潤,雙目緊閉,螺發與肉髻之間的髻珠更加明顯,禪定印(內心安定佛手印)。佛像很寫實,很有的煙火氣。

如果你見過宋代的菩薩像,大體都是這麼寫實以及真實,就像你身邊一位活生生的人。

2、寺廟和神社的宋風

鐮倉的寺廟神社,正如之前所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

以建於736年長谷寺為例,歇山式風格,依靠大海旁的矮山而建。寺廟每一段山路,都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寺院庭園設計等著你。

長谷寺山門

長谷寺

院落空間富有變化,但又完美契合,每一個區域都富有細節的刻畫。

進了山門有瀑布水景,主道山道之上先是奪目的紅葉,然後就是地藏主殿,地藏主殿外又有地藏小和尚們,當夏季紫陽花(繡球花)開,很大一部分地藏小和尚以及良緣地藏將隱藏其中,不細心就難以察覺。

順著山道往上,一大片平台分別錯落的分布著見晴台、觀音殿、阿彌陀堂、鐘樓、藏經閣。

藏經閣

觀音殿

見晴台可以俯瞰鐮倉小城。

見晴台

而山門水景另一側有個大黑堂,“大黑天神”的神社,石刻類型的山洞風格。

而整個寺廟給人以寧靜和收斂的能量。

鶴岡八幡神社設計特別神奇,三個鳥居作為神殿入口,第一個和第二個鳥居中間是若宮大路的神道,兩側是商戶,第三道鳥居過去就是鶴岡八幡宮,鶴岡八幡宮歇山式風格,大殿前有個百級台階有點像五台山塔院寺。

第三道鳥居

而鶴岡八幡神社中間有個“舞殿”,建在很高的台基上。風格像極了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

舞殿

這一條路上右側又有一個風格迥異的神社,是從湖上伸進去的一個小島。

3、商貿的宋風

宋代的商業形式很繁榮,並發展成居民居住的大街小巷,到處裡都是店鋪。

小町街

城市裡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提示,廟會、哪些菜市場、夜市。鐮倉的商貿布局,很明顯的住戶集中的地方,隨處可見店鋪,隨便走走就有菜市場。小町街就是個購物街道,然後如果七拐八拐你會發現小型菜市場,這和京都不太一樣。

城市階段寬窄不一

長谷寺旁的老房子

很多人說鐮倉是個讓人戀愛的城市,若問我喜歡這座城市的理由,只有一個“鐮倉,一座把你拉回宋朝的小城。

更多美圖美景 可以關注我們的 FB 專業和 FB 群

FB 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siok99/?ref=settings

FB 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905316486167486/?ref=bookmarks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