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力,笑道最後的要數曹魏,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不是沒有道理的。看曹操做事有哪些大智慧能夠對我們今天的生活能有所幫助。曹操的一生不可謂不傳奇,可以說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中的頂尖者了。 曹操戎馬一生,從二十歲就開始了他的仕途。現在的我們二十歲還都在幹什麼。很多人都是剛剛大學畢業。曹操雖然在世的時候沒能統一全國,但是為後代奠定下了基礎。 曹操的五大智慧,最服第三條,稱霸一方不是沒有道理的。

1.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建安二年(197年)袁術於壽春稱帝,而此後一年,本來與袁術結盟的呂布,卻與袁術之間的矛盾日趨加深並表面化。看到此景,想要征伐袁術的曹操靈活應對,選擇了拉攏呂布當朋友。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封呂布為左將軍,並親自寫了一封信對呂布「深加慰納」。呂布與哀術本有宿怨,在得到名正言順的加封並得到曹操的表揚後十分高興。此舉進一步加深了呂布、袁術之間的矛盾,促成了袁、呂同盟的迅速瓦解。緊接著,曹操分而擊之,消滅了袁術和呂布。
古之成大事者,不僅善用賢能,非常情況下,也善於聯合對手,拉攏敵人,達到自己的制勝目的。我們為人處事離不開種種利害關係,這是成大事必須要考慮和重視的。在能力不足、實力不夠強的時候,要能夠放眼未來。懂得藉助他人甚至是對手的力量,來為自己爭取勝利。這是一種在自己處於弱勢時必須懂得的機變策略。
2.想到,看到,還要去得到
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入洛陽,在他篡逆失敗後,很多人都有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而當屬於袁紹和曹操集團最具這個能力。袁紹深知挾天子以令諸侯帶來的好處,但因為他缺少勇氣和魄力,卻去算了小帳,袁紹想到的是,漢王室衰頹已久,幫他們重建是很困難的。如果把皇帝請到鄴城,軍事行動還要請示,會行動的機密性和機動性,得不償失。
況且皇帝身旁還有很多公卿大臣,尊重他們,會使自己的權力變小;不尊重他們,則會帶來違抗皇權的麻煩。因此袁紹猶豫了。而在此時,曹操想到的是,晉文公迎接周襄王到洛都,諸侯就如影相從;漢高祖東伐項羽,為被項羽殘殺的義帝縞素戴孝,天心歸心。黎民百姓都有懷念故主的情節,如果他能夠迎接皇帝,一可以順應民望;二可以感服英雄豪傑;三可以扶持大義來羅致英俊。也就是荀彧所說的大順、大略、大德他全佔了。
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曹操想到、看到也做到了。在他兵貴神速,克服一切困難遠征烏恆後,第一時間迎天子還於許都,實現了「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大戰略,也為日後曹魏集團的進一步崛起奠定了基礎。想到、看到和得到絕對不能劃等號。「挾天子」這個機遇,平等的擺在袁紹和曹操面前,但是袁紹猶疑錯失良機,曹操果斷行動搶得先機,最後也導致他們的歷史結局也大不相同。
要想抓住大機遇成就大事業,如果只停留在想像、觀望的階段,而缺乏實際的行動,註定不會有什麼大作為。

3.「釜底抽薪」以弱勝強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在陽平大敗袁尚後,回軍攻冀州。由於冀州守衛森嚴,難以攻下。於是曹操就採取了決漳河之水,淹城攻敵的策略,導致冀州軍士幾天內皆餓死,曹操不攻而勝。曹操引漳河水淹城,從謀略上講,是他在充分考察地勢後,以迅雷之勢對敵人所採取的「釜底抽薪」的策略。
而這一策略,曹操可謂是屢試不爽。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在曹操集團與袁紹集團爆發的官渡大戰時,曹操就使用過。官渡大戰中,在敵我力量懸殊戰事不利的情況下,曹操親率5千軍士夜襲烏巢,燒毀了袁軍的糧倉,徹底扭轉了戰局,導致袁紹大敗。在此經典之戰中,曹操的「釜底抽薪」這一策略發揮的更極致、更徹底。法無常勢,置之死地而後生,最有效的策略莫過於釜底抽薪,讓敵人沒了最重要的東西,取得勝利、決定乾坤的必定是自己。
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薪」指的是對手的關鏈資源,也是其發展的瓶頸。只要你找到這個「瓶頸」,給對手以致命一擊,必定會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學會釜底抽薪,靈活處理,能夠為我們帶來成功。
4.機會來了就不要錯過
曹操與袁紹之間由對立走上對決,雖然是利益爭鬥使然,而決定成敗的,則是二人對時機的把握不同。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在討伐公孫瓚後,不顧「百姓已經疲懼,糧草也不充足,百廢待興;而且曹操有天子做後盾,討伐曹操有違道義」這一事實,聽不進謀士沮授的建議,悍然發動官渡之戰。
而袁紹的貿然行動,對於萬事俱備的曹操來說,卻是一個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好機會。也正是他抓住了這次機會,讓信心滿滿的袁紹大敗而歸,最後連東山再起的能力都不復存在了。論把握機會,曹操可謂是勝人一等。姜太公認為:「時難得而易失,因機而發,時機未到,不可妄動,時機一到,不可遲疑「。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是善於取亂,乘機取勢而發家的。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的,也是給善於抓住機會的人的。要想成就一番大的作為,一定要善用捕捉機會,利用機會,要待機而動,也要伺機而發。機會不常有,機會來了就別錯過,才能更有機會成功。

5.善於機變,以奇制勝
曹操小時候就學會離間父親和叔父之間的關係,關鍵時刻利用兒時玩伴袁紹為自己開脫,這些都是他的機靈善變。在正史中,雖然沒有曹操刺殺董卓這一故事,而羅貫中卻在《三國演義》第四回杜撰了「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 孟德獻刀」這一橋段。我們姑且不爭論史實,卻能看到曹操的善於機變。
曹操刺殺董卓的計畫敗露後,情急之下雙手捧刀極其恭敬的跪在床前對董卓獻寶刀,引得董卓大喜,打消了疑慮。曹操又在董卓引他看馬時,借口試試馬好不好騎,跨上駿馬逃奔而去。在這種內有董卓差點識破自己的暗殺計畫,外有三國第一猛將呂布的情況下,曹操善於觀察和應對,保住了性命,未來才有了叱吒三國的曹孟德。
很多時候,頭腦靈活是隨著時機的變化而採取的應付手段,無一定的成規和形式。我們在做人做事時,想要用好它,就要機會在手,計謀在心,不斷的學習和積累,通過長期經驗的積澱,做事也就更順手。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