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跟寶寶“談錢”?壓歲錢怎樣花? 

春節這幾天,相信無論是剛出生的寶寶,還是已經會跑的小孩,他們都會收到很多的紅包——壓歲錢,那麼問題來了,這些錢要怎麼處理,大概什麼時候跟小孩聊錢?

有專家指出,不正事孩子對錢的需求,他們很容易會“偷”喔,所以,就讓馨妹給大家科普一下,和孩子怎樣談錢。

一.聊錢的年紀——看看外國人是怎麼做

A澳洲——幼兒園大班開始(3-6歲)

澳洲的幼兒園一般從大班開始教有關錢的知識,系統認識錢是什麼、有什麼用,如何管理等。孩子通過收拾玩具、收拾碗筷等獲得零花錢,這些零花錢可以自由支配。

B荷蘭——4歲開始

荷蘭的孩子通常在4歲開始接受錢的觀念,給孩子一個儲錢罐,把零花錢都放進去,定期拿出來數一數,學會更好地存錢。存夠一定數量後,帶他到商店讓他把錢花出去,但父母不會對他買的東西有所干預。

C美國——3歲開始

美國的孩子3歲開始,循序漸進,沒錯過任何一個培養財商的時機。

在美國,每年大約有300萬中小學生在外打工。他們從小就會知道錢的概念,有理財觀念,會知道錢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另外,美國的慈善捐助很發達,家長也會經常讓孩子把一部分的錢捐給慈善機構,讓他學會分享。

美國孩子常見的儲錢罐,掛著四個標簽:儲蓄、開銷、捐贈、投資。每一個的用途不一樣,讓孩子自我分配。

二.如何處理錢——儲蓄、開銷、賺錢

在孩子的財商培養上,外國的這些辦法可以作為參考,具體需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建議從儲蓄、花錢、賺錢三方面來考慮。

A、儲蓄篇

1、為孩子准備一個儲錢罐

把零花錢存起來,培養孩子的儲蓄行為。定期陪孩子拿出來數一數,讓他有積少成多的感覺,儲蓄的興趣就大了。

2、建一個銀行賬戶

這應該是很多家長的做法了。把壓歲錢等大額的錢存起來。最好帶上孩子一起去開戶,一定時間後再帶孩子去取款或者取利息,讓孩子有存錢的概念,不會認為家長把自己的壓歲錢據為己有。

B、花錢篇

1、定時定量給零花錢

零花錢不能說給就給,應該成為固定的事項。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消費情況,每周或每月給固定數目的零花錢,這些錢可以給他自由支配。

2、教孩子做預算表

對於年齡大點的孩子,不妨教會他們根據自己的消費情況做好下次領零花錢的預算表,再監督他們按預算表執行,減少不必要的花費。

3、記錄消費情況

給孩子准備一個小小的記賬本,對於消費情況做好詳細的記錄。和孩子討論消費情況和消費質量,看看哪些地方需要改進。

C、賺錢篇

 1、有條件的話嘗試經營活動

現在一些小學會組織賣報紙的活動,讓孩子通過實際的體驗認識賺錢的不易,以及學習營銷技巧。有條件的話,不妨和孩子一起嘗試這些經營活動,相信對於孩子的理財行為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了解經濟學概論 培養孩子理財價值觀

A. 稀缺和選擇

在孩子的經濟學啟蒙階段,美國的學校或家庭最重要的是兩個概念——稀缺和選擇。

稀缺性,鞠茜老師說是經濟學研究中最核心的問題。它的意思是,雖然我們總是有很多慾望,但用來滿足我們這些無窮的慾望的資源總是有限的。

比如孩子又想要汽車玩具,又想要超人玩具,又想要去看電影,可是不可能同一時間完成,而且你也不太願意滿足他所有的想法,他只能選擇他當時最需要的來滿足他的想法。

所以經常考慮到稀缺和選擇,會讓孩子更理性的解決問題。

B. 理財價值觀

建立孩子基礎的理財價值觀,你可以用三個透明罐子開始。

罐子裝什麼?裝孩子的零用錢。

紐約時報理財專欄知名作家Ron Lieber曾經寫過一本書The Opposite of Spoiled:(《寵壞的反面》),給家長提了不少金錢教育的建議,其中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家長要利用好零用錢這個工具。

Lieber建議,當孩子上了幼兒園,具備分辨想要和需要的能力之後,就可以給他們發零用錢了,這時候的孩子通常也開始對錢感興趣、開始會問跟錢有關的問題,是個開啟金錢教育的好時機。

那麼發多少好呢?作者建議由一個星期一塊美金(約三十塊台幣)乘以歲數開始。舉例,你的孩子3歲,一星期可以發三元。

但是不要因為孩子需要買什麼問你要更多的錢,你就妥協了。因為銀行不會這樣,不會因為你想購物就會給你多發錢,培養孩子對金錢的自律意識也很重要,這就需要孩子考慮如何利用有限的資源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更加謹慎的選擇,更能多角度的思考,慎於始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定期發放零用錢,每年可以適度增加零用錢額度,比如每年增長1元,讓孩子感覺自己在成長。

發給孩子的零用錢,存到三個不同的透明的存錢筒裡:Save(存)、Spend(花)、Give(捐)。這種分法,與我們理財預算的基本概念是相同的,也是從小就開始建立理財價值觀的最好辦法。

“Spend”可以教導孩子如何對待自己想要和需要的東西;如何貨比三家;如何理性的選擇;
“Save”可以培養孩子為長遠目標等待的耐心,培養孩子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而研究發現自我控制能力相比孩子的社會階層和IQ,能夠更為准確地預言他們長大後的財政狀況。
“Give”則可以教養出懂得付出與感恩的慈善之心,這一點同樣重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公德心。
(上面提到,現在有些學者建議加多一個罐子,“投資”)

開始我們幫孩子決定每個儲蓄罐該分配多少錢,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給孩子更多自主權去分配這些錢。

C讓孩子做選擇,他能自主做選擇嗎?

我們回想一下孩子在1歲半的時候,他的自主意識開始萌芽,他的想法和你的不一致時,你覺得他不乖,有頻頻制止嗎?

在他2歲叛逆期時,他的自主想法越來越多,可你開是擔心這擔心那,你又有頻頻制止嗎?

如果3歲前,你不許這不許那,現在你又希望他能自主選擇,你當耍娃呢?

現在你知道了自主選擇的培養黃金時間段不容錯過,如果實在錯過了,那就努力在現在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把孩子的被動選擇變成主動選擇。

從身邊小事開始。

從小小的改變開始。

孩子今天想穿什麼衣服?在餐館看到菜單想點什麼菜?周末想去哪裡玩?在孩子做選擇之前,確保他能掌握充分的信息,你可以跟他分析每個選擇的優勢和劣勢,或者乾脆用SWOT分析幫助孩子理清思路,慢慢的孩子就會模仿你的分析方式來做決定了。

D用孩子喜歡的方式,把抽象變具體。

最好的的方式就是講故事。用故事與孩子交流,他會沉浸其中。比如這本《小糖果,大世界》以經濟學為背景,從孩子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硬幣為切入點,用妙趣橫生的插畫故事為孩子講述了貨幣、交易、貿易、壟斷等幾乎所有的經濟學現象,引發孩子進一步思考。

再比如用有趣的故事就可以,而不一定是經濟學故事。故事只是我們的切入點。

比如勞拉媽媽講螞蟻的故事:“我和孩子一起閱讀繪本,讓他知道整個螞蟻的世界,螞蟻有哪些分類,每一種螞蟻長什麼樣子,負責什麼分工,工作職能是什麼等等。然後我會帶他到後院,放一個蘋果核,靜靜地等著,不一會兒,螞蟻們就開始出動了,長長的一條線開始向蘋果進軍。整個場面很是有趣。”

就像讓孩子知道我們和我們朋友的職業是什麼,工資收入大概是多少,他們的工作特點是什麼,是需要長期在外出差,還是辦公室職員,他們有哪些教育經歷……通過帶孩子觀察和討論,這樣他就會對各種職業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感覺賺錢的不容易。

然後融入經濟學詞匯展開聯想,眼前的螞蟻世界就如同人類的世界,每個人都有工作,有各自的分工,他們會生產產品或者提供服務,然後會得到報酬,也就是收入;整個社會需要有秩序來監督,這時需要政府和法律。政府需要錢來維持,這就是稅收,等等。

E實踐,實踐,實踐

不要只帶孩子玩游樂園了,多去帶他感受真實的職業場景,去各種地方參觀感受。比如銀行和證劵公司,或去消防局和郵局,或去圖書館和理發店,在那裡,讓孩子經常找機會與正在休息的一線人員聊聊天,讓孩子區分什麼是商品和服務,了解供給和需求等等。

回家後跟孩子一起用思維導圖的方式展開聯想,當然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去引導,一種職業關聯的商品或服務,由商品和服務再去拓展比如成本、銷售方式等等。

四、做家務究竟給不給孩子零花錢

贊成:給零花錢劃分一個機動部分,也可理解成我們平常的工資上面的“績效”一欄。這一部分可以通過孩子的勞動,如幫忙做家務、給爸媽按摩等來賺取。

反對:紐約時報理財專欄知名作家Ron Lieber曾經寫過一本書The Opposite of Spoiled:(《寵壞的反面》也提到,因為做家務的意義是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有義務為家庭做出貢獻。一旦與金錢掛鉤,做家務就轉變成了一種商業交易。)

在《認識商業》中有一句話:在市場經濟中,一個人只有為別人創造價值,才能獲得自己的利益。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奇妙。

所以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價值觀中,多引導他去思考他為別人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這樣他做的事情才更有意義。

培養孩子,從零花錢開始~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