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有個影片引起大家關注。

影片中,是一個走失13年的兒子和父母團圓的場景,

2006年,21歲的易某正在上大學,寒假期間,因為跟父母發生爭吵,賭氣離家出走。

經過警方多年的尋找,這一家三口終於在13年後團聚。

對於兒子當年突然離家出走,易某母親表示自己當時也沒搞明白,

只記得兒子臨走的時候讓她再生一個小弟弟或小妹妹,

自己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才明白過來了。

自從孩子離家後,夫婦倆為找兒子到處奔波,僅是在武漢和內蒙古就來回奔波20多次。

據他們介紹,最長的一次待了3個月,但可惜每次都是失望而歸。

後來他們只能求助警方,但因為易某當時的身份證已經過期,給警方的搜尋也帶來困難。

易某的父親表示兒子離開家後,他們年過不好,節過不好,

而且睡覺也不香了,不管什麼好東西他們吃著都沒味道。

因為他們心裡想的都是快點找到兒子,一家團圓。

好在皇天不負有心人,今年,民警在一家網路公司找到了易某,

得知父母多年來一直在找他,易某表示很羞愧也很難過,想要馬上見到父母。

而易某也說出了當年離家出走的真相,他表示當年父母對他期望很大,

對他當時的狀態很不滿意,受不了當時面臨的壓力,他就離家出走了。

易某表示自己後來還是想回去的,但是因為這麼多年自己沒有混好,

也覺得沒臉回去,而且覺得父母已經不想找自己了。

最後易某發現自己的想法是錯的了,一家團聚後,易某跟父母溝通,

表示自己還是想留在武漢工作生活,父母也尊重兒子的決定,

並表示退休後跟他一起生活。

雖然易某當年應該也承受了不少壓力,但一走13年還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

尤其他出走時已經21歲了,這個年齡就算做不到也得嘗試著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吧。

跟家人有矛盾可以溝通、可以吵架、甚至離開家鄉也可以,但不能玩失蹤,

讓家人擔心那麼多年,吃不下睡不好,是非常自私的表現。

從採訪中可以看出,易某並沒有想到父母會擔心他,

這明顯是缺乏共情能力的表現,身為家長,

不要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和事業成就,而不管他是否有責任感、共情能力強不強,

否則很容易把孩子培養成一失敗就逃避現實的人。

對此,家長可以參考下面幾個建議:

1、注意傾聽孩子

當孩子有壓力有困惑的時候,父母不妨主動多跟孩子聊天,幫助孩子疏通情緒。

家長了解孩子的問題後,也可以理性地給孩子提建議,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

2、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

對於孩子的學習和工作,父母不要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壓力,

也不應該對孩子提出過分的苛求,更不能老是拿孩子跟別的孩子進行比較。

這些做法不僅不會讓孩子產生動力,反而會觸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傷害孩子的自尊自信心。

3、必要時求助專業心理諮詢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有了心理問題,情緒很暴躁焦慮等,

並且自己無能為力的時候,可以帶著孩子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及時進行疏導。

4、把過程看得比結果更重要

與其指責孩子考得不好不如指出他不努力的問題,

要把過程看得比結果更重要,這樣孩子對失敗的承受力才能變得更強。

來源來自tout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