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希望孩子不要給自己添麻煩,

可是一方面又想養育出一個健康孩子,而健康的孩子必然意味著有活力,

而活力展現的方式就是發出他高興或者不高興的聲音,提出他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

而一個太懂事的孩子往往是壓抑了自己的真實需求,

因此他不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提出不合的理要求。

懂事使得一個孩子過早地妥協和順應了外部世界,

構建出了一個圍繞著別人的感覺而存在的虛假自體,

而只有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而構建的自體,才是真實自體。

只有最初的“不懂事”,才能發展出最初的真實自體

一個小嬰兒來的這個世界,他的一切需求都需要依靠母親等撫養者的提供,

如果這時候能得到母親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最初的生命裡盡可能地滿足他的需求,

那麼嬰兒就會感覺自己是好的、是有能力的。

比如,他想擁抱,母親馬上就將他抱起來,

因為他的想法變成了現實,這讓他越來越信任自己的感覺。

於是他就會進一步表達、進一步探索,

逐漸發展出一個圍繞著自己的感覺而存在的真實自體。

很顯然這個真實自體的形成,依賴於孩子最初的“不懂事”。

相反如果在最初的生命裡,照顧不夠,對孩子的表達熟視無睹,

而是按照大人的習慣去撫養,在這樣的環境裡,孩子就不得不過早的妥協,

壓制內心的真實需求,順應外部世界,發展出虛假自體。

只有在真實的自體中,才可以對刺激做出真實、有效的反應

我們經常會在網路上看到一些短片,

小動物為了得到主人手中的食物,做出讓我們難以置信的動作,

它們真是做到了極致地順應、聽話、懂事。

因為只有那樣,它們才可以得的食物、活下來,這是動物的本能,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泰迪“開車”、公雞“跳舞”這樣讓人大跌眼鏡的畫面。

可是這只是人類強加給它們的技能,是它們為了回應外部需求做出的應激反應。

萬物皆有靈,人也一樣,在最初的生命裡,

如果我們聽話、懂事、順應撫養者,這會讓他們很開心,

就如同那些被馴化過度的小動物一樣,會逗得主人和觀眾哈哈大笑,

懂事就是我們的一項技能,“一技傍身,吃穿不愁”。

可人和那些小動物有所區別,因為我們不可能一輩子被父母撫養,

我們和父母早晚得分離,那時候,如果我們只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存在,

我們就無法應對複雜的外部世界,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

因為我們自小習慣了順從,習慣了壓抑自己的真實需要。

我們會依然沿用這一套心理反應模式來面對生活,來和他人互動。

就如同一頭被馴化的大象一樣,即使有一天再沒有鐵繩拴住牠,

牠也不會掙扎、奔跑了,因為牠已經失去了真實自體,

也只有在真實的自體中,牠才會根據實際的環境做出能動性的反應,

人也一樣,只有處在真實自體中,才可以對刺激做出真實、有效的反應。

所以,為人父母務必給孩子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本身就有界限,

在這個空間裡讓孩子自己說了算,而不是無孔不入地讓孩子一味地聽話、順從、懂事。

認真傾聽、用心看見,這就是最偉大的愛。

在這種愛的滋養下,孩子才可以發展出真實自體,孩子才可以尊重自己的感覺,

在往後餘生中,不為難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

來源來自toutiao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