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位於歐亞版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交界上,因此地震相當頻繁,而全台的地震帶有三大區域,包括西部地震帶、東部地震帶以及東北部地震帶!

西部地震帶包括整個台灣西部地區,主要因板塊碰撞前緣的斷層作用而引發地震活動,震源深度較淺,由於人口稠密,因此大地震容易造成災情;東部地震帶則由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所造成,地震頻率高,震源深度較淺;至於東北部地震帶則受沖繩海槽擴張作用影響,多屬深層地震,並伴隨有地熱與火山活動現象。

位處於地震好發區的台灣幾乎每天都會有大大小小的地震,平均每隔月也至少發生2000起地震,然而最近台灣的地震次數卻驟降,讓不少學者專家擔心這是「大地震」要來的前兆!

根據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報告顯示,去年9月至12月,台灣地震發生頻率比起過去減少許多,以每月平均約為2000起地震來算,那四個月卻只有1200、1300起大小地震,比起過去確實相當不尋常!

台大地質系教授陳文山以921集集大地震為例,指出車籠埔斷層在921發生前有30年沒有發生地震,但921後的短短2年卻發生了數萬次的地震,雖然以科學的角度可能說不通,但數據的呈現還是可能讓人擔心地震頻率變少恐跟將發生大地震有些微關係。

除此之外,很少發生地震的北部卻在年初陸續在士林、金山等地發生地震,這也是相當異常的情況,但陳教授也指出,台灣的斷層結構多又複雜,且每一條斷層都有活動周期,但地震不是平均分配的方式發生,因此還是要看斷層的活動情況而定,不過還是希望民眾能夠做好提高警覺,做好防災準備!

至於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陳國昌則認為,現在雖然沒有辦法以「地震次數」來判定大地震是否到來,就算以921的例子來看,也不能輕易斷言兩者有關,但他也指出,如果地震次數是10個月或1年以上「長期偏低」,那就針的要注意,不過從今年1月開始,台灣的地震次數又恢復正常值,且氣象局也持續加強地震預警系統,透過加密測站以及修改預警測定,來減少整個作業的流程,目標將地震預警發出的時間從15秒縮短到10秒,呼籲民眾不需過於恐慌!

雖然地震不管大小都很可怕,但如果可以還是希望小地震可以多一些些,適當的能量釋放,才不會一次爆發就超可怕啊!

來源自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