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辨病中醫辨證 診療類風濕病有突破

新京報 2019-04-09 03:31:24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馮興華 國家名老中醫,東城中醫醫院主任醫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風濕病重點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原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潛心研究風濕免疫系統疾病50餘年,擅長治療,痛風、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皮肌炎、強直性脊椎炎、紅斑狼瘡等風濕免疫系統疾病。

出診時間:每周三、六上午。

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一旦發生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應盡快去醫院檢查

如今,馮興華從醫業已超過半個世紀,患者不計其數,教授的學生也堪稱桃李滿天下。在治療風濕病的臨床實踐中,他始終堅持向傳統中醫學尋求理論支持和解決之道,同時他還借鑑現代醫學的診斷和治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西藥就像種子,人體就像土地,有的患者西藥治療效果不好,就是因為土地過於貧瘠,如果充分發揮中醫的優勢,全面調節人體的機能,不但可以更好地發揮西藥的療效,還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或緩解藥物帶來的副作用。”馮興華表示。

經方和經典是中醫的精華和根基

1962年,原本已經考入山東工學院大學預科班的馮興華遭遇大學招生名額驟減,轉而參加了濟南中醫進修學校的針灸班,自此走上了從醫之路。那一年,他17歲。

出乎他的意料,針灸班的學習竟是從《黃帝內經》、《難經》等中醫理論開始的。執教的老師是全國著名的針灸醫生焦勉齋,在他的影響下,馮興華不但熟讀經典,更開始研讀中醫內科方面的中醫著述。在學校侯漢忱老師的幫助下,馮興華系統學習了內科方劑,為以後從事中醫內科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馮興華非常重視經典與經方,“中醫的經方是經過幾百上千年的臨床實踐積累而流傳下來的,重要性不可替代。而像《靈樞》、《素問》等經典著作,則構建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經方和經典是中醫學的精華和根基所在。”他一直強調,如果不研究中醫理論,不用中醫理論指導實踐,就做不好中醫。

對於每一個初入中醫大門的學生,他都會諄諄教導:學中醫不能只看只讀,要熟讀成誦。背是基本功,只有熟悉到背誦下來,才能在臨床實踐中自然而然地加以印證,並融會貫通。現已年逾古稀的他引經據典時,依舊口若懸河,倒背如流。

“中西醫結合”診療思路影響深遠

1966年,即將畢業的馮興華被分配到基層醫院工作。初出校門的他感到自己的知識,尤其是西醫的知識遠遠不足以應對臨床工作,於是決心自學西醫。

此後十年,馮興華系統學習了西醫的十餘門課程。在1977至1978年間,他在濟南第三人民醫院內科進修,學習到了很多治學方法和臨床知識。這十多年間在西醫方面的學習和實踐,對於馮興華今後“中西醫結合”的診療思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1978年,馮興華考入中醫研究院攻讀碩士,1983年畢業後進入名老中醫趙金鐸成立的廣安門醫院內科研究室(即現該院風濕科的前身)工作。結合中醫各家學說和多年臨床經驗,馮興華提出風濕病從肝論治的學術思想,逐漸總結出了治療類風濕重扶正祛邪,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以補腎活血貫穿始終,治療乾燥綜合征需養陰益氣、清燥袪瘀,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則治熱毒熾盛,緩則補脾腎不足等基本治療思路,並在實踐中取得了良效。

馮興華認為,中西醫有著不同的理論體系,各有優勢與特點,中西醫結合可以體現在不同層面:如利用西醫辨病,中醫辨證,能夠幫助探索治療風濕病更為有效的中醫方劑。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未明確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至今未能明確,目前普遍認為它屬於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徵是手、足小關節的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關節炎症,經常伴有關節外器官受累及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可以導致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甚至累及人體其他器官如腎髒、肺、心髒等。可發生於任何年齡,高發年齡為40-60歲。

診斷標准包括:早晨關節僵硬至少持續1個小時;具有3個或3個以上關節腫脹;手關節掌關節或近端指間關節腫脹;關節腫脹呈對稱性;皮下結節;類風濕因子陽性等。

馮興華表示,類風濕的確是個復雜的慢病,要有“持久戰”的心理准備。只有堅持、規范、合理地用藥,才能把病情控制住。

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一定要早診斷早治療。一旦發生關節僵硬、腫脹、疼痛等情況,應該去風濕免疫專科請有經驗的專科醫生進行相關檢查。一旦明確診斷之後,應盡早確定治療方案,避免關節和其他髒器受損。

中醫特別注重情志對於病情變化的影響,而病情的變化反過來也會影響患者的心理和情緒。因而,醫生會幫助患者樹立信心,患者也要注意多與人溝通交流,調節自己的情緒。

■ 健康提醒

減少奶類糖類避免暴飲暴食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緩慢全身性本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飲食應遵從以下三個准則:

防止攝入不耐受的食物和會導致炎症加重的食物;

恰當彌補體內缺少和對緩解疾病有利的食物;

飲食要定時恰當,不應暴飲暴食。

類風濕患者不宜過多攝入雞、鴨、魚、肉、蛋等酸性食物,這會使體內酸鹼度值一過性偏高,使乳酸分泌增多,然後加重臨床表現。

同時,也不宜攝入含酪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的食物,如奶類(牛奶、羊奶等)和花生、巧克力、小米、乾酪、奶糖等,這些食物能產生致使關節炎的介質和抗體,易致過敏並導致關節炎加重、復發或惡化。

此外,海產類產品如海帶、海魚、海蝦等食物中嘌呤含量過高,被人體吸收後,能在關節中形成尿酸鹽結晶,使關節表現加重;而脂肪和膽固醇會產生炎症介質等,容易加重關節痛苦、腫脹、骨質脫鈣疏鬆與關節破壞,同樣也要控制。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岳清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