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對孩子的認知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聽力健康與技術事務機構在研究中發現,30分貝的聽力損失會讓兒童錯過25-40%的學習信息,35-40分貝的聽力損失,會讓孩子喪失對周邊的事物的反應。兒童期是聽覺言語發育的關鍵時期,聽力殘疾導致兒童言語發育障礙並影響其情感,心理和社會交往等能力發展,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

美國聽力健康與技術事務機構(HHM,Hearing Health& TechnologyMatters)曾對全美9萬個兒童家庭進行聽力學調查,聽力損傷兒童家庭達到3-5%,遠超出生缺陷的發病率0.3%,可見大部分的聽力障礙還有賴於後天篩查發現,預防聽覺障礙的後天發生也尤為重要。

導致聽力障礙的原因也比較多,對兒童來說,最常見的是以下幾種。


❶先天遺傳


聽力障礙60%左右都與遺傳因素有關,目前我國新生兒/兒童聽力篩查已經廣泛開展,但耳聾基因篩查還處在大力推廣階段。根據臨床數據顯示,我國正常人群的耳聾基因攜帶率接近6%左右,所以開展普遍的耳聾基因篩查是有意義的,以下這些人群更要重點篩查。


父母雙方有一方或者雙方均為聽力障礙患者;


父母已生育過聽力障礙患者;


家族中有先天性聽力障礙患者或有人出現用耳毒性藥物後導致聽力下降的情況;


家族中有人在成年後出現不明原因的中重度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發生在非老年階段。


❷耳毒性藥物的使用


2005年在春晚上表演《千手觀音》的21名聽力障礙的演員中,就有18位是因為藥物致聾。每年新增的聽力障礙患兒中大約有一半都是因為對耳毒性藥物敏感,引起的聽力喪失。


常見的耳毒性藥物包括:鏈黴素、新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妥布黴素、萘替米星、利尿劑、奎寧、抗腫瘤藥物等。

一般聽力逐步喪失會出現在用藥1~2周之後,在遵循醫囑謹慎使用的前提下,使用了以上藥物後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聽力是否下降。


❸中耳炎


中耳炎是3歲以下兒童最容易得的第二大疾病,也容易導致聽力下降。人的耳鼻喉都是相通的,鼻子和耳朵之間有一條咽喉管,兒童的咽喉管相比於大人的更趨於水平,鼻腔的感染分泌物容易進入咽喉管,囤積在中耳,影響聲音傳導,並從內側對鼓膜產生壓迫,造成孩子耳朵腫脹疼痛,一旦鼓膜穿孔,積液就會流出,通常也會好轉。


85%的耳部感染都是由病毒引起的,這類炎症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絕大多數情況下能夠自愈,但是可以使用布洛芬或者對乙醯氨基酚緩解疼痛。通常急性中耳炎可痊癒後並不再複發,但如果發展為慢性中耳炎,尤其是進展型的中耳炎,就會破壞耳朵內結構,導致聽力損傷。


坐飛機的時候,在飛機起降過程中要引導孩子吞咽,保持耳壓平衡,保護鼓膜,小寶寶可以通過喝奶、吃東西或者使用安撫奶嘴來達到平衡耳壓的目的,減少中耳炎的發生。


❹雜訊、爆震性耳聾


長期遭受85分貝以上的雜訊刺激就容易引起感音神經性耳聾,一般汽車噪音在80~100分貝之間。突發的強大壓力波和強脈衝噪音容易引起鼓膜、耳蝸等的器質性損傷,當暴露於90分貝以上的噪音時,就可能發生耳蝸損傷,如果超過120分貝,則可能引起永久性的耳聾。


具體聽力受損的程度與暴露的次數、時長、噪音強度、頻譜以及個體差異都有關係。

人工耳蝸最好能夠在3歲以內植入,2歲以內是人工耳蝸的植入黃金期,越早讓孩子接受聽力信息,對孩子的聽力發育、障礙聽力的恢復以及認知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新生兒聽力篩查、兒童聽力篩查是早期發現聽力損傷的重要手段,家長的居家觀察是聽力篩查的重要補充。除了日常關注以外,當孩子感冒了、鼻炎發作了、吐奶了、游過泳、用過耳毒性藥物之後更要密切觀察。

已經能夠溝通的孩子告訴家長他們的耳朵不舒服、聽不清楚,或者要求家長提高說話聲音或者重複,加大電視音頻的響度等等都要給予重視。


對不會說話或者表達能力尚有不足的孩子,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是否出現頻繁哭鬧、揪耳朵、對聲音反應遲鈍甚至無反應的情況,如果孩子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發育過於遲緩以及學齡兒童多動症都有可能是耳朵的問題。

生活中還有許多壞習慣同樣會損傷孩子的聽力,家長們要注意規避。


❶頻繁掏耳屎


小時候趴在媽媽膝蓋上被掏耳屎的時光真的好溫馨,但是掏耳屎對於嬰幼兒來說卻不值得提倡的。寶寶聽力發育階段,適當的耳屎能夠阻止異物進入耳道,它的特殊氣味能阻止飛蟲飛入,還能起到一定的「消音」作用,減少噪音對鼓膜的衝擊,保護孩子的聽力。嬰幼兒的配合度不高,且耳朵內部很嬌嫩,家長操作不當很容易造成損傷。如果確實有較多耳屎影響正常聽力,也最好到醫院處理。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也不要掏耳朵過於頻繁,掏耳朵的時候可以用棉簽蘸取一點稀釋酒精,輕輕在外耳道轉動,不要用尖銳的不衛生的手指尖、挖耳勺或者發卡等以免引起損傷感染。


❷錯誤擤鼻


當孩子感冒流涕的時候,家長會習慣性地用紙巾捂住孩子的鼻子,讓孩子使勁擤鼻涕,但是兩個鼻孔一起擤卻容易導致鼻涕進入淚管和咽鼓管,導致感染。

正確的方式則是用紙巾壓住一側鼻翼,用適當的力度擤另一側的鼻涕,然後再換一邊擤。


❸異物進入耳朵


小寶寶溢奶、吐奶的奶水、洗澡洗頭水、游泳的髒水等異物都容易流入孩子的耳朵,導致感染。一旦外耳道進水了,都要及時處理,可以用棉簽把水吸出,對大寶寶可以通過單腳墊腳跳的運動讓誰流出。

如果是小飛蟲進入耳朵,不要貿然用鑷子夾出,以免引起蟲體騷動,導致更嚴重的損傷。如果是好光的蟲子,可以用手電筒照進孩子耳朵吸引它出來,還可以用植物油滴入外耳道,讓蟲體喪失活動能力後再把耳朵傾斜一邊讓它掉出。如果是種子、沙石等可以讓進入異物的一側朝下,輕拍耳廓令其掉出。盡量不要自行挖取異物,以免異物因操作不當滑入耳道深處,去醫院的路上也要注意讓進異物的一側耳朵保持朝下。


❹長時間處於噪音中


注意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是否有持續的嘈雜噪音,比如靠近馬路、工地或者市場帶來的噪音應當採取適當的隔音措施,不給孩子購買聲音過響的發聲玩具,也要盡量少帶孩子去吵鬧的公眾場合,縮短待在喇叭音響附近的時間,也不要持續地給孩子使用耳機,造嘈雜環境可以用防噪音耳罩隔離噪音,3歲以下的寶寶一般不建議使用入耳式的耳塞或者棉球。

噪音對孩子的影響始於胎兒時期,孕媽媽在懷孕20周以後就要盡量避免去高噪音的環境活動,長時間接收80分貝以上的噪音會影響胎兒的耳蝸發育,導致聽力敏銳度下降。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