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裝劇的時候,常看到有人賭博一晚就輸了一千萬兩銀子,大家肯定都有過疑問吧!

所謂的一兩銀子,換算成現在的錢到底是多少?

知道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後,再看電視劇你會覺得無比荒謬。小說《紅樓夢》中,劉姥姥看到賈府上下一餐螃蟹24兩銀子,感嘆小戶人家可以過一年。

其實劉姥姥家當時也算中產階級,有房有地,還有工人和丫頭。

她第一次去賈府,得了20兩銀子,就千恩萬謝的,可見這不是個小數目。

《明史》中記載,七品知縣一年的基本工資是45兩白銀。

  

但現在的電視劇、小說中,居然出現了兩個饅頭一碗湯5兩銀子、少奶奶一次賭博輸掉一千萬兩銀子、一餐飯19兩多銀子的情節。

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這還是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的情況下。

史載明朝萬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品質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

現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約3304元新台幣))。

唐朝時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更高,唐太宗貞觀年間物質豐富,一斗米只賣5文錢,通常一兩銀子折1000文銅錢(又稱一貫),就可以買200斗米,10斗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約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價1.75元一斤計算,一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4130元((約20650元新台幣))的購買力。

  

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漲到10文一斗,也是一兩銀子=2065元人民幣(約10325元新台幣)。

宋朝經濟高速發展,工商業非常發達,因此對貨幣的需求量非常龐大。

但那時白銀的產量和進口量都不高,所以錢幣制度極其混亂。

那時的流通貨幣是「錢」。

在一般朝代,1000個錢為一貫,等於一兩銀子,但是宋朝卻不是這樣的。

  

《宋史食貨志》和《續資治通鑑》中提到,自真宗朝開始因白銀存量偏少不足以趕上經濟的發展,銀價不斷上漲,基本上是2000個以上的銅錢當銀一兩。

宋朝「錢法」很亂,銅錢、鐵錢、鉛錫錢同時流通,各州都有權自行鑄錢,還存在私人鑄錢的情況,錢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價值多變,「隨時立制」,非常混亂。

根據《宋史食貨志》記載,「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宋史職官志》記載,每斗(米)折錢三十文」。

按照這些來算的話,2000個銅錢可以折銀一兩。

太平時期米價是1石600-300錢,1兩基本上可以買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計算,1兩銀子相當於人民幣近924-1848元(約4620到9240元新台幣)。

歷史上,銀兩成為流通貨幣是在明清時期,但現在的古裝劇中,不管什麼朝代都是用銀兩交易。

綜上所述,不同朝代一兩銀子的價值不同。

清朝中晚期價值約150到220元人民幣左右(約750到1100元新台幣);明朝中期價值約600到800元人民幣(約3000到4000元新台幣);北宋朝中期價值約600元到1300元人民幣(約3000到6500元新台幣);盛唐時期價值約2000到4000元人民幣(約1萬到2萬元新台幣)。

原來不同朝代的一兩銀子的價值都不一樣,話說越接近民國的時候,銀子就越來越不值錢了,這還滿像現在的,一千塊能買的東西越來越少了...

REFERENCE: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