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口齒不清,說話晚?可能是家長這三件事情沒做好!

陽光正好,微風不燥。早上,佳佳陪著兒子在小區裡散步時,遇到了鄰居小林也帶著孩子出來。兩個小朋友原本就相熟,很自然地就一起玩鬧了起來。兩位老母親樂得自在,坐到了一邊的石椅上聊天。

“看著孩子們一起打打鬧鬧地笑著,感覺真好啊,恨不得自己也回到小時候去。”佳佳羨慕地說到。

“是啊,如果可以的話,還能個做沒心沒肺的小孩子多好。現在做了媽媽,單單孩子的事情,就是操不完的心。”

小林頓了頓:

“對了,我順便請教你下。你說,我家小孩子已經3歲,怎麼還是說不清話呢,只會說些簡單的,像:爸爸,媽媽,要,不要…完整的句子到現在都不會說。也去過醫院做過檢查,身體沒什麼毛病啊,我這心裡現在真是著急!你家孩子和我兒子差不多大,看他說話已經很溜了,你都是怎麼教的呀? ”

面對小林的提問,佳佳一下子也不知該從何回答。正好這時候,兩個孩子都跑了過來。

“媽媽,我要喝水,水壺給我。”佳佳的兒子很順利地就表達了需求。

小林的兒子呢,還沒開口,小林就趕緊將水壺遞上:“渴了吧,水壺給你,多喝點水。”

“你是不是經常還不等孩子說完話,就趕緊幫他說了或者幫他做了?”佳佳問到。

“是啊!他還不太會說嘛,我就只能幫他說,幫他做了,要不等他慢吞吞地說出來,我會急死的。”小林說得理所當然的樣子。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已經嘰裡呱啦地無障礙溝通,而自家孩子說話還是磕磕絆絆,口齒不清,甚至不怎麼願意開口,媽媽心裡自然十分鬱悶。

但是排除了身體疾病原因,孩子到了年紀,說話還是不太清楚,或者不太願意說話,那麼有可能是家長和我們的寶媽小林一樣,踩了坑,給寶寶開口說話的路上拖了後腿而不自知。

我們來逐一告訴大家幾個常見的,可能造成寶寶延遲說話的雷區,希望大家盡量避雷,不要踩坑。

一、家長反應迅速,過於“善解人意”一路陪伴寶寶成長起來的家長,對寶寶的需求很容易就通過一個眼神,或者一個動作就能心領神會。但是當你在竊喜這樣的“心有靈犀”的時候,卻可能因此耽誤寶寶學說話。

試想孩子有時只是嘟囔一句“那個那個”,或者都不需開口,用手一指/看一眼,家長立即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有這麼一個反應迅速,十分熱心的高級“翻譯”能手,誰還願意開口說話?小朋友很聰明的,輕輕鬆鬆就可以得到她想要的,為何要費力氣去開口學說話呢?

既然潛意識裡覺得不需要用語言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缺少了語言輸出的鍛煉機會,自然會在語言發展方面慢一些。

爸爸媽媽這樣做:

想讓寶寶早說話,你得先讓自己慢一拍、笨一點!比如:寶寶看了眼奶瓶,不如先等一等,然後問問他“你要什麼”、“寶寶要奶瓶嗎”、“這是奶瓶”,用有意識的引導和互動來幫助寶寶語言的發展。

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願時,不要馬上替孩子說出來也不要過分勤快地去滿足,要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引導孩子學習和使用新詞彙,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正面的體驗。

這樣長期的互動和引導,才能讓寶寶成為愛說話的“小八哥”哦。

二、輔食太細,口腔肌肉缺乏鍛煉寶寶說話問題,和輔食做太細有什麼關係?

關係還真挺大的。不管是吃飯,還是說話,都需要口腔肌肉和舌頭的協調運動能力。

輔食做得太細,寶寶不需要費力嚼就能嚥下去,那麼口腔中輔助咀嚼的肌肉就得不到鍛煉,力量就得不到加強,進而就不能很好地協助發音說話。

爸爸媽媽這樣做:

其實,就算還沒長牙,寶寶的牙床也是可以用來啃咬和咀嚼的。在添加輔食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吃流食,吃糊糊,一定要慢慢加粗食物的性狀,給孩子鍛煉咀嚼、鍛煉口腔肌肉的機會。

三、家長和寶寶語言交流太少寶寶說話需要有適當的引導,語言是通過反復溝通、交流習得的。從寶寶出生起,他就開始在努力地“儲備語言”,你和他說的越多,他的儲備就越多。你和他說的越豐富,他的理解力和表達力就越強。

如果家長這方面意識比較差,不愛說話,和寶寶交流太少,或者語速過快,寶寶聽不清又聽不懂,沒有給寶寶足夠的示範與鼓勵,那麼寶寶開口晚、不愛說話是很有可能發生的。

爸爸媽媽這樣做:

想讓寶寶愛說話,作為寶寶最好的語言啟蒙老師,家長們一定要和寶寶多說話,多溝通,多重複,自己先變成“話癆”。

在日常的生活中,盡可能多地和寶寶介紹遇到的每一個事物,確保足夠的詞彙和信息輸入量。(給孩子講故事也是個不錯的方式哦)

另外要記得,說話的時候和寶寶面對面、眼對眼的進行交流,有意識的放慢語速讓寶寶聽得清楚,並保持耐心和微笑,適時還要給予寶寶點頭鼓勵。

怎麼樣,在引導寶寶說話的路上,你是不是也不經意的踩過這些坑呢?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哦!排除疾病因素,觀察他的語言理解能力,不大包大攬,給孩子適當鍛煉的機會,耐心並主動地和寶寶多交流,孩子不知不覺就會多開口說話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