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2月12號,英國利物浦。這天下午,丹尼斯•巴爾杰(Denise Bulger)女士領著她2歲的兒子詹姆士•巴爾杰(James Bulger)出門採購。15點40分時,就在這位母親去收銀台繳費的空當,她發現原本站在肉舖前的孩子不見了。


心急如焚的母親立刻通知了警方,警察隱約在不太清晰的監控錄像中看到,小詹姆在15點42分被一名大孩子牽著帶出了購物中心。錄像中,一個男孩拉著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孩子的手,兩人前面不遠處,另一個小男孩在領路,看上去像兩個哥哥領著弟弟在商場裡玩耍。


               


若是不知道接下去的故事發展,僅從照片上,我們看到的是兩個略顯童稚、清秀、甚至可以稱得上有些俊美的孩子。然而,正是這兩個很普通的少年,犯下了全英國有史以來,乃至全世界最聳人聽聞的虐殺案:那個被他們倆牽著帶出購物中心的小詹姆士,被活活虐待致死!!!


被殘忍殺害的幼童                


照片中的這兩個少年看起來很是純真,但實際生活中,他們兩個是不折不扣的混世魔王:逃學、打架、偷竊,沒有一樣他們兩個沒有做過。


那是一個清晨,逃課在外的二人百無聊聊地在大街上晃悠。正在這時,其中一人提議到:為什麼不找個小孩子來玩玩呢?我們可以把他當成玩具來玩,玩壞了找個地方扔掉就是了。這樣令人毛骨悚然的提議,竟然得到了另外一個同伴的認可,他們立馬就開始了自己的魔鬼行徑。


正當他們倆四處物色施虐對象時,他倆發現,在不遠處,有一個可愛乖巧的小孩,也就是小詹姆,正獨自站在那吃巧克力豆。他們輕而易舉地把小詹姆招呼過來,得到了他的巧克力豆,同時也掌握了他的命運。他們像來的時候一樣,大搖大擺,手裡牽著這個無辜的孩子,走出了監控錄像的鏡頭。


 


               


安裝在商場內的閉路電視拍到,喬恩和羅伯特牽著伯傑爾離開商場的時間為15:42


一路上他們對哭鬧的小詹姆拳腳相加。其間有人看到哭泣的小詹姆,好心告訴他們警局的方向,不想他們卻朝相反的方向走去。這個路人並沒有堅持,她覺得大概是兩個哥哥在照看弟弟。後來新聞播出了案情,這位路人非常悔恨、自責,“真希望當時我付出了行動”。


後來,當他們帶小詹姆進入一家寵物店時,店員對他們起了疑心,不讓他們離開。這本是小詹姆獲救的最後機會。不料這時街上突然著火,兩個蠻童趁亂牽著小詹姆溜走了。


               


老照片:丹尼斯帶著小詹姆遊玩


自此,他們不再漫無目地閒逛,把小詹姆帶到了鐵道旁。在這裡,他們往他的臉上抹塗料,拽掉他的鞋子和褲子,搬起石頭砸他、踢他……2歲的小詹姆就這樣被虐待致死。警方還發現他的直腸曾被塞入兩節電池。他死後,兩個惡童還把他的屍體放在鐵軌上,用石板蓋在他流血不止的頭上,希望火車碾過來製造事故假象……


直到警方將這兩個少年抓獲歸案,將所有不利於他們的證據全擺在了他們面前,這兩個僅有10歲,卻犯下如此驚天巨案的少年都不肯承認自己的罪行,反而是百般抵賴,哭鬧、咒罵、撒謊、推卸責任……在警察的面前上演了一幕幕醜陋的演出。


在當時,這兩個少年的罪行引發了全世界的恐慌以及聲討。一時之間,各類關於二者犯下如此罪行的理由解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有人性本惡的說法,有家庭教育的說法,有暴力電影影響的說法,甚至還有撒旦附身的說法。


然而,事後警方提供的證據,卻讓所有人啞口無言:這兩個少年心理扭曲的最大誘因,皆因他們有著不幸的童年,以及家庭教育的缺失。


兇手之一:羅伯特10歲小時侯曾受哥哥性侵犯                


               


羅伯特從小養成冷酷性格有其原因,他經常受到5個哥哥,還有一個酗酒的媽媽的揍打。他爸爸也有家庭暴力傾向,經常毆打妻子,後來還拋家棄子,一走了之。


家中兄弟按年齡“話事”,大的欺負小的成為“家規”,而且沒幾個有出息。最大的被送到兒童保護中心,有一個也是慣賊,還有一個是縱火犯,並涉嫌對弟弟性侵犯(羅伯特可能就是其中一個)。當哥哥要照顧年幼弟弟時,他們就會把弟弟鎖在鴿子棚裡,自己出去玩。義工對羅伯特一家非常熟悉,經常上門輔導這幾兄弟。


在學校,羅伯特害羞而安靜,但喜歡操縱班上同學,和他交往的朋友寥寥可數。儘管羅伯特名聲較臭,而且有欺負比自己年幼的孩子的習慣。調查者發現,羅伯特表面上看來老練些,但他比喬恩有著更多孩子氣的習慣,比如他喜歡收集洋娃娃,喜歡吮指頭。在整件事件中可能由喬恩扮演更重要角色,但羅伯特也絕對不是旁觀者。目擊者證明,羅伯特在遇到陌生人時更緊張,多次想放棄,反而是喬恩很鎮定,給羅伯特打氣。而性侵犯可能是羅伯特所為,因為他曾有類似的童年陰影。


兇手之二:喬恩10歲受父親看暴力電影污染                


               


在老師印像中,喬恩是個神經質的小孩,他經常煩躁不安,上課時喜歡弄出怪聲響,用剪刀剪自己衣服,課餘時又喜歡咆叫。隨著年齡增長,煩躁發展成具暴力傾向,因為打架他被迫轉學。


喬恩成長的家庭環境也不太好,家境不算富裕,父母幾次離婚又復合,讓家裡小孩難以適應。而且,喬恩家族有憂鬱症史,全家人要不容易歇斯底里,要不就是智商有點問題。因為如此,他和兩個哥哥妹妹經常受鄰居小孩的欺負。


轉學後,喬恩認識了羅伯特,原本在班上老受欺負的喬恩與羅伯特結成“同盟”,反過來欺負別人。他們喜歡挑低年級、較孱弱的小孩欺負。老師為了拆散這對“惹事同盟”,把他們分到不同班,但沒用,因為他倆經常一起逃課。


喬恩爸爸經常租碟回來看,大部分是暴力類電影,許多時候,兩父子同坐客廳一同津津有味地看。喬恩往伯傑爾臉上潑顏料就是模仿電影中的殺人橋段。


逝者已矣,而生者反思。長大以後,兩名少年犯中的喬恩並沒有如同世人所祈禱中的那樣,在監獄中反思著自己的過錯與罪責。成年後的他變本加厲地做著那些令人髮指的事情,並最終因為鬥毆、吸毒、傳播色情影片等罪名被捕入獄,而羅伯特也並未公開致歉,而是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漸漸淡出了世人的目光。


而這起案件,卻極大地推動了人們對於未成年人心理疏導的重視,以及對將來法律上關於未成年人犯罪的處罰產生了不可磨滅的深遠影響。


這兩個少年是家庭教育的失敗產物,在他們的家庭氛圍裡,我們不難看出,不少家長自身會犯的錯誤,以及許多家長所忽略的地方。也許,我們如此努力、如此竭盡全力地教育著孩子,僅僅只是因為,我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行走著的惡魔。

                             (圖文皆轉自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