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呢,你是不是會常常會大聲吼?

作為媽媽,有時也有心煩的時候,

當一看到小孩子沒有按自己的意思去做,有時也不忍會大呼小叫,

其實我們都知道,對著孩子吼也只是一時間管用,

等過去幾分鐘,也許,他們還是不會按你的意思走。

甚至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

 

有位讀者說:

前段時間她參加的正面管教課上的一個小活動,

兩人一組,輪流扮演發火的媽媽和挨罵的孩子。

只能說,她的搭檔演得太逼真了。

活動結束後,她問她的搭檔:“你在家也這麼吼孩子嗎?”

她說,她幾乎沒吼過孩子,但她是老師,看過太多家長這麼吼孩子。

這個小練習深深地觸動了她。

這一次,當她處在孩子的角度,親身感受“媽媽”的吼罵,

她才真真切切體會到了一個孩子彼時彼刻的感受。

  

孩子的內心:

無助,羞恥,委屈,憤怒,自責……

也不想去弄清媽媽在說什麼,下意識地想把她的話屏蔽掉。

只有變得麻木,才能少受一些傷害,讓我心裡少痛一點。

我默默地捱著,覺得自己縮成了一個小團,越縮越小,

最好縮到“媽媽”看不見,只希望這場吼罵早點結束。

那一刻,她體會到了,原來,當我們吼孩子時,孩子的感受是這樣的。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有所觸動,陷入沉思,或者自責?

如果你願意,吼罵之後,還可以有另一種結尾。

  

在第一個活動環節中,“媽媽”吼完後,

老師說,請“媽媽”就剛才吼的行為向孩子道歉,

告訴孩子自己的內心感受,並和孩子一起商量,

再遇到類似的情況該怎麼解決。

這一次,“媽媽”和她面對面坐著,

她拉著我的手,看著她的眼睛,溫和地說:

“寶貝,媽媽剛才吼你了,媽媽不應該這樣做,對不起,你能原諒媽媽嗎?……”

她的內心一下子變軟了,好像什麼地方被觸動了,那種感覺軟軟的,酸酸的。

她又有些想哭的感覺,不由自主地點點頭:“嗯,好的。”

這次她用了更多的力才忍住沒哭。

原來,溫柔比粗暴更有力量,更能直抵一個人的內心。

   

可是,孩子的臉皮就真的那麼厚嗎?被我們吼完一頓,內心真的就毫無波瀾嗎? 

顯然不是,孩子還小,心智沒那麼成熟,臉皮也沒那麼厚。

被最親愛的媽媽吼完以後,肯定是要被鎮住的,

被恐懼感包圍的孩子,還要逼著自己去討好眼前的壞媽媽,

只希望原來的好媽媽能夠快點回來,想想孩子也是夠堅強的。

別光顧著樂,這種極端的心理轉換,是會產生副作用的。

媽媽吼孩子,如果孩子是這種反應,那麼說明他們的人格正在悄悄地改變。

   

討好型人格

孩子本應產生的情緒,被強制性地跳過,

沒經過消化的過程,就會潛移默化地變成“討好型人格”

簡單來說,他們不懂拒絕別人,千方百計迎合別人,

不管自己有沒有錯,都會主動去道歉。

“討好型人格”在生活中方方面面都為別人著想,

秉持著“以德報怨”的原則,徹底失去了自我。

現在想起孩子討好我們的樣子,是不是感到心情沉重了呢?

其實媽媽們也不容易,長期和孩子相處,

誰能保證時時刻刻都是個溫柔的好媽媽,

誰也免不了要宣洩一下情緒的,吼一吼更健康。

但我們要知道,孩子長期在媽媽的吼叫之下,

卻能若無其事地討好媽媽,那是因為他們在自我壓抑。

孩子會覺得,既然我忍一忍就能讓別人變好,那我就忍一忍吧。

嗯,這想法很成熟。

 

其實寶媽們也不需要太過自責,

孩子適當地壓制情緒,是可以增強抗壓能力的。

寶媽們吼了孩子,從某方面來說能讓孩子變得更強大!

今後受挫時,反彈更小,心理負重能力也就更大。

但是!孩子的情緒如果被壓製得太死的話,身心都是不會健康的哦!

   

心理學專家建議

1.平等的關係是溝通的前提

父母需要與孩子建立平等的關係,而不是居高臨下做孩子的“審判官”。

這種情形會讓孩子變得自卑、懦弱,

甚至還可能走向極端,當他忍耐到一定限度時會奮力一擊,

造成難以收拾的局面,我們要明白孩子絕不是父母的出氣筒,

我們要做孩子交心的好朋友。

   

2.擁有良好的溝通方式

良好的家庭溝通方式是直接關係到家庭生活狀態的主要因素之一,

這樣的溝通方式才能有益於孩子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3.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在生活中,經常聽大人說,自己的孩子內向,

其實,他們並不了解,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正確的表達自己,

當然父母需特別注意保護孩子說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使他們有說的機會,使孩子的交談願望得到滿足和鼓勵。

孩子的童年其實很短暫,他們的發展和超越都是在這短短的童年時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知識和認識對孩子向哪方面發展,

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是非常關鍵的,

所以,作為父母,應該不斷更新自己的觀念,

靜下心來,用溫和的聲音指導孩子,和孩子一起分析所犯的錯誤,

讓孩子在充滿愛的家庭教育中健康成長。

來源來自網路

往下看更多精彩內容:如果你家孩子頻繁出現這種W坐姿,家長就要注意了,隱藏五大危害影響發育

寶寶從出生後,無論是動作發育還是認知發育,

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讓爸爸媽媽感到興奮,所謂“七坐八爬”,

在寶寶會坐了以後,漸漸的,你們有沒有發現寶寶會出現W坐姿?

 

 

所謂W坐姿,就是寶寶坐在地上,雙膝向內彎曲,兩腿朝外,看起來像英文字母W。

因為很多孩子喜歡這樣坐著看電視,

所以有個更形象的名字叫做“電視兒童坐姿”。

 

為什麼寶寶都喜歡這個姿勢呢?

1、因為特別舒服放鬆

孩子的肌張力低,W坐姿重心低底盤寬,舒服省力,

不需要保持平衡就能坐的穩穩噹噹。

 

2、因為寶寶在學走路

爬行學步期的孩子,爬著爬著就會跪著坐下來,

跪的多了慢慢的就會形成W坐姿。

這個坐姿屬於寶寶初期發育中的一個自然過程。

一開始他們這麼坐是覺得比較穩,

但隨著孩子長大,對環境的反應愈發靈敏,

W坐姿反而不如盤腿坐姿或V型坐姿容易立即移動,他們自己也會意識到的。

因此,為了更靈巧地完成活動,當孩子的動作發展趨於成熟時,

他們會逐漸自我修正,越來越頻繁地從W坐姿轉換成其他方便移動的坐姿。

 

家長可以注意觀察,如果孩子在地面上游戲時,

有時蹲著、有時盤腿坐著、有時跪著、有時正常姿勢坐著玩,

W坐姿與其他姿勢的出現頻率差不多,那就是正常的發育過程

如果寶寶每次都只有W坐姿,或是3歲後W坐姿仍頻繁出現

那建議最好去醫院諮詢專科醫生了。

 

W坐姿有什麼危害呢?

1、影響骨盆發育

持續的W坐姿,會讓發育中的骨盆外形受到影響,導致不同程度的外擴

這會讓孩子在以後的移動過程中感覺到疼痛。

 

2、妨礙平衡感的提升

寶寶採用W坐姿,無需調節雙腿就能很好的保持平衡,

這樣就使雙腿的平衡感得不到鍛煉和發展,影響走路時自我重心的把握。

良好的平衡能力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

特別是當孩子越來越大的時候,往高處攀爬、跑跑跳跳蹦蹦,

平衡感是他們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最基礎技能。

 

3、造成駝背

長期W坐姿會導致屁股總是撅著,無法挺直脊椎,

脊柱大幅度向內彎曲,也就是咱們常說的駝背。

 

4、形成“內八字”

當孩子的W坐姿超出應有的期限時,

會導致大腿骨內轉,從而膝蓋關節也隨之內轉,

最終致使雙腳內撇和足弓反轉,就是咱們俗稱的“內八字”。

 

5、影響肌肉的發育

長期W坐姿會導致肌肉收緊,肌肉張力低,甚至會影響脊柱的核心肌肉群。

關於網上一直流傳的W坐姿會導致寶寶O形腿,這個略片面了一些。

寶寶腿型的發育實際存在著所謂鐘擺效應,

即在發育成熟前,如同鐘擺的擺動,

經過往左與往右的持續修正幅度後,才逐漸趨於中間位置。

從媽媽懷孕時蜷曲在媽媽腹中,出生後呈現輕微的O形腿,

到2歲時逐漸變直、再輕微發展成X形腿,

在3~4歲後雙腳才會逐漸發育成正常腿型。

 

但也因為在寶寶腿型的發育過程中,難免會經歷W坐姿的階段,

因而家長容易將O形腿與W坐姿做直接聯想。

事實上,兩者的相關性並不大。

 

還有一個坐姿也不推薦,如下圖:

跪坐

就是孩子將雙腿自然彎曲呈閉合狀態跪在地上,

屁股墊在小腿上,這個姿勢也是不推薦的。

這個坐法全身的重量都集中在了小腿,

同樣長期如此也是會對脊柱和小腿肌肉造成不良影響。

上述危害主要是提醒防範,要對孩子各個運動時期發展鍛煉引起重視,

我們要做的就是鼓勵並引導孩子採用多種坐姿,讓孩子適應並習慣這些坐姿

哪些坐姿是正確的呢?

我參考了《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比較推薦寶寶嘗試這幾種坐姿:

 

1、盤坐

這種坐姿也叫“印度坐姿”,雙腿交叉向前,膝蓋外轉。

這是最適合骨骼發育的坐姿,記不記得以前咱們軍訓都是這個坐姿呀!

如果寶寶以前經常使用W型坐姿,那麼這個姿勢可以幫他改善。

 

2、環坐

坐著時兩腳的腳掌是相互碰著的,形成一個環狀。

這是一開始寶寶剛學會坐的時候最鼓勵的一個坐法。

 

3、長坐或V型坐姿

長坐也可以叫伸腿坐,V型坐姿即將腳打開的長坐。

 

正確姿勢是坐下,兩腳自然伸直或打開成V字型。

據說這種姿勢是最適合寶寶腿部發育的。

 

5、側坐

坐下,兩腳彎向同一側,手可扶可不扶。

這個坐姿相當Lady有木有!

 

如何糾正寶寶錯誤的坐姿呢?

1、給寶寶後背墊一個靠墊。給予寶寶支撐,這樣能放鬆背部肌肉,坐得更舒服。

現在過了白露天氣越來越涼了,寶寶習慣直接坐地上的話還是注意保暖哦!

 

2、多陪寶寶進行一些遊戲,讓他們多爬爬,盡量少坐著。

爬行的好處我想大家應該都知道,無論是增強體質,

還是對四肢靈活性的鍛煉,甚至促進大腦的發育都有很大的幫助。

3、從背後抱著寶寶坐,家長坐在寶寶後面

這樣他們的頭部和背部可以靠在家長的胸膛上,

這樣一起讀繪本,玩遊戲,遊樂的同時還促進了親子交流呢。

  

孩子的習慣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在這個漫長的道路上養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來源來自網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