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小學生擁有手機的比例甚高,溝通管教上相對困難,孩子擁有手機後衍生的諸多問題,家長和學校怎麼看?

你的孩子幾歲時擁有第一支手機?今年2月底,《親子天下》進行「中小學生帶手機上學,爸媽怎麼看?」調查,針對擁有手機的中小學生家長發出網路問卷,最後回收1100份有效問卷。結果發現,填答者的孩子最多是在小學高年級(41%)擁有第一支手機,其次是國中7年級(29%),集中在11至13歲。

美國「常識媒體」創辦人與執行長詹姆士.史戴爾(James P. Steyer)曾在著作《臉書世代的網路管教》裡分享各年齡小孩的數位教養指南。他分析11、12歲孩子的特質:正接近青春期邊緣,較情緒化,認同感正形成、對於被拒絕相當敏感,也正學習處理同儕關係,並且頻繁使用社交軟體。

詹姆士建議,若要給11、12歲的孩子手機,最好是給不能上網的預付手機,甚至不能發簡訊、照相。在台灣,現在要找到這樣的手機恐怕很難了,但詹姆士的建議有其原因。他在書中提到,若沒有大人監督,孩子很容易變得無法自制,著迷傳簡訊,甚至寄送不雅照片、言語霸凌訊息等,都有可能。詹姆士描述的雖是美國青少年,但這些狀況在現下台灣卻也不陌生。

兒福聯盟2018年發布的兩項調查,恐怕都讓家長心驚。針對台灣12到17歲青少年進行的網路交友調查顯示,高達8成6曾透過網路認識陌生網友,有近4成曾用過交友app;針對國高中生使用直播情形的調查顯示,近8成學生曾用過直播(包含觀看);4成學生表示自己的同學正在開直播。直播過程可能將個資暴露,或沉迷其中而影響作息。給了孩子一支可以連上網的手機,彷彿給了一支開啟新世界的鑰匙。這個世界繽紛多彩,但卻也危機四伏。

《親子天下》調查指出,雖然家長認為理想中,孩子適合擁有手機的年紀是國中7年級,甚至有近3成家長認為孩子應該到高中以上才適合擁有手機,但填答者的孩子,小學階段就擁有第一支手機的比率佔了6成2。

孩子何時擁有第一支手機?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調查顯示,超過6成家長比預期早給孩子手機,給孩子手機時似乎也並未經過特別計劃,主因是「家中正好多出手機」佔53%,其次才是「孩子有學習需要」佔34%,最後是因為孩子吵著要,佔1%。從給手機的時機來看,家長多數是主動給孩子手機,且問到「孩子現在用的手機是誰購買的」,有62%是家長購買,孩子用自己零用錢買的比率微乎其微,只有5%。

更多手機教養難題請看:孩子想帶手機上學,可以嗎

比預期早給孩子手機的原因?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給孩子手機前要特別計劃,當家長因為家裡剛好多手機,就將開啟新世界的「鑰匙」給出去了,但是否有先和孩子訂下規則?孩子的自制力夠嗎?都可能是親子問題導火線。「孩子有手機後,上課就會偷玩,沒有自制力⋯⋯還會為了時間限制而導致爭吵,」一位家有9年級國中生的媽媽在問卷中留言。媽媽因為聯繫考量,孩子上國中後便提供手機,沒想到問題更多。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分析,當家長給了手機、孩子會認為「你已經給我了,我可以做主」,但發生狀況時家長又覺得不妥,認為孩子還沒準備好,又想把孩子擁有手機的權利收回,親子間便會形成拉扯衝突。

學校因應家長期待特設管理

家長在《親子天下》問卷的回饋欄寫下給孩子手機後的種種惡果:孩子用手機後常忘記時間、影響作息,親子互動減少,視力退化等。或許是對孩子自主使用手機沒信心,多數父母選擇不讓孩子帶手機到校。

據此調查,有過半數、56%的家長不會讓孩子帶手機到校,主因是擔心孩子自制力不夠,上課想滑手機而分心,佔62%;其次有48%擔心孩子著迷於遊戲與社群媒體。而另外44%的家長讓孩子攜帶手機到校,孩子年齡以國中生為多,攜帶的主因是安全聯繫需求,可能與國中生放學後補習普遍、回家晚有關。

想和孩子下課後保持聯繫、又擔心孩子用手機的自制力不成熟,幾乎百分之百的家長,期望學校透過規範好好管束孩子。調查顯示,高達9成2家長支持中小學生在校禁止使用手機的規範;7成1家長認同由學校統一保管孩子手機,只有不到2成家長認為孩子帶手機到校應該自己保管。

71%家長認為學校應統一控管孩子手機

圖片來源:親子天下

北市介壽國中自2014年就設有手機管理辦法。校方在學務處設了一整排約80格的上鎖手機櫃,每班使用一格,上方裝有監視器。校方表示目前全校約1800人,其中約有5分之1的學生會攜帶手機到校。約略計算下,該校每天保管的手機可能達3百多支,若以一支價值5,000元計算,這區價值超過150萬元。

攜帶手機的學生,早自習和第一節下課必須將手機透過班級幹部收到保險盒,交到學務處統一管理。除非學習、特殊需求申請,學生放學時才會領回自己的手機。介壽國中校長林財瑞表示,過去管理比較寬鬆,學生進校門後自己把手機收起來,但發現有學生在上課時間偷拿出來用。為了讓學生靜下心學習,再加上手機引起親子關係緊張、家長也期待學校管理,才制定此辦法。

鼓勵孩子啟動自律管理

學校統一保管手機,有學生覺得確實能更專注於課堂,但也有人認為手機是學習的輔助工具,沒有收的必要。興雅國中9年級學生吳宇祥表示,在學校寫題目卡關,或想更了解課本內容時,「如果有手機在旁(查詢)就比較快,但沒辦法,有人不自製,(學校)才要收手機。」

學校統一保管靠的是「他律」。同樣帶中學生,自學團體「可能非學校」卻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手機,上課時幾位學生的手機就在桌上。「可能非學校」計畫主持人趙介亭表示,他們許多活動會用到手機,像是練習記帳。團體唯一的常規是:8點半上學到4點半放學,學生的手機與電腦不做私人用途。

若學生覺得某事很重要、一定要用手機處理,可以先跟團體「請假」,回到個人時間。趙介亭說:「不要在團體中偷偷做個人的事,乾脆光明正大說『我一定要完成這件事』,請假30分鐘都可以。這就是你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現在也有許多老師將科技載具融入課堂。興雅國中國文老師陳珮汝曾讓學生分成小組共用一支手機,在限定時間內查資料,培養快速讀取關鍵資訊的能力。「3C並沒有錯,但很多時候大家並沒有啟動3C的意義和價值,」陳珮汝說,並指出當孩子沉浸在遊戲、科技載具時,大人若加入對話、提問,孩子才會停下來思考。

長期研究網路成癮的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教授王智弘也表示,親子關係是手機使用與網路成癮問題的重要關鍵。在網路成癮心理危險因子研究中,「家庭功能不佳」是其中一個因子,指的就是親子關係。

王智弘指出,親子關係好是保護因子,親子關係不好則是危險因子,並建議若要提升親子關係便要增加家人互動,而家長給孩子手機後,與孩子分享使用手機的經驗就成為重要的親子互動任務。

家長希望孩子晚一點用手機,但買手機給孩子的是家長、提早給的也是家長,擔心孩子沒有自制力,所以給了手機後不讓帶去學校,若帶去學校就希望學校管理、禁用手機。比要求學校禁用手機更重要的是,家長在給孩子遨遊數位世界的工具前,是否已教導、陪伴孩子學會網路世界的駕駛規則,確保他們能安全上路。

【同場加映】校園手機管理 學生 vs. 家長面面觀

學校設有手機禁令、統一保管手機,「被管理」的學生對這些規範有什麼看法?家長對於校園手機管理又有哪些期待?《親子天下》實地採訪國中生,也整理問卷中家長回饋,提供讀者了解學生和家長的看法。

●校園手機禁令,學生這樣看

「不是所有的學生手機都是在玩遊戲打手遊或聊天。以學生角度來講,老師抄板書可能比較快、來不及抄,直接拍下來也很方便,或是可能老師上課有些問題,學生認知跟老師有點出入,這樣就可能想用手機看網路上的人是什麼樣的想法。」(介壽國中8年級學生陳雅君)

「規範一定是優點大於缺點。因為手機對我們(會考生)來說,它對於我們一定是很大的誘因,上課時如果持續放在我們的旁邊、他一定會對我們的專注力造成影響。」(介壽國中9年級學生張家境)

「(對於家長擔心在校使用手機會影響人際)我覺得在學校跟朋友互動是不用擔心,回到家在網路上也會找朋友聊天,這方面延續你在學校跟同學的連絡。到學校後因為沒有手機,我們也會因為前天聊的話題有了更多的互動。」(興雅國中9年級學生呂佑真)

●禁不禁手機?家長這麼想

「智慧型手機的使用已經不是一個家庭可以自行處理,而是需要靠政府來規範,因為大環境的改變,即使一個家庭用心引導孩子在適當的時機使用,但小孩在面對同儕都在使用時,如果沒有強制規定,小孩很難自製,政府的規定也可以幫助家長在面對小孩吵鬧要求時適當的拒絕。希望政府能夠參考國外的做法,規定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應該在12歲以上。」(小學高年級生的媽媽)

「其實帶手機問題很多,學校需背負另一個責任,個人因為工作因素需要讓孩子帶手機基於安全並方便聯絡,但是仍無法百分百如願的管理使用時間;若開放的話,也是讓孩子學習自律,及負責的態度;凡事有得必有失,只是管理規範需多方討論,測試後再全面實行。」(小學高年級生的媽媽)

「網路時代成長的孩子,手機是必備的生活工具,大人不該將其視為罪惡的淵藪,一味禁止杜絕,而是應該引導孩子如何善用此一工具,才是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該做的事。」(9年級生的媽媽)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