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賈伯斯發明iPhone的那個光頭離職了。

好吧,再囉嗦一次:蘋果現任首席設計師Jony Ive,早些時候宣布將從蘋果離開,

創辦自己的設計公司LoveFrom。不過雙方這算是藕斷絲連,就算Jony離開,

蘋果仍然會是新公司的第一個大客戶。

很多人說,這個男人改變了工業設計。

但很多人都選擇性地遺忘了,大師幹活也有犯錯的時候。

First at Apple

這是Jony Ive在蘋果的第一件作品。

牛頓2。

這是個特別能檢驗出代溝的產品。除了對蘋果歷史瞭如指掌的狂熱粉絲外,

很少有人能說出它到底是什麼:它帶有一根手寫筆,和一片單色的紅外觸碰螢幕。

可以通過內置軟體書寫備忘錄,處理郵件,管理日曆,以及當作計算器來用。

但最重要的是,牛頓內置了移動版的辦公軟體,還可將處理完的文檔從牛頓中導出。

對當時的商旅人士而言,還算有點用處。

相比1代牛頓,Jony Ive設計的2代產品優雅了許多:螢幕前的蓋子,增加了開機的儀式感;

手寫筆也被改成了兩段彈出式,在保證手感之餘,被巧妙地收納進了轉軸處。

他的心血也沒有白費:憑藉二代牛頓,Jony Ive拿到了IDEA金獎工業論壇設計獎

德國設計創新獎、由ID Design Review頒發的單類最佳獎項

並且被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永久收藏。

很可惜,在它短短6年的生產史中,牛頓一直沒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美妙的設計並不代表高昂的銷量。曾經的蘋果和後來的鎚子,都反覆地證明了這一點。

1996年,被掃地出門的賈伯斯重回蘋果,第一件事就是滅了這個不知所謂的產品線。

公眾對這件事的反響不一,儘管現如今的多數媒體都會說,這是個正確決定。

但當時的牛頓愛好者們可不這麼想。他們中甚至有人舉著牌子,跑到蘋果總部去抗議。

也有人說,賈伯斯恨透了他的前任,職業經理人(aka.糖水販子)約翰·史考利

因此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摧毀這位前任留下的遺產……

沒人知道賈伯斯“作案”的真實動機。

大眾唯一知道的是,賈伯斯此後對手寫筆深惡痛絕。

或許是出於對牛頓的厭惡,彼時的賈伯斯出門四處搜羅設計大師,

對自家工作室裡這個年輕人並不在意。感覺飯碗不保的Jony Ive決定毛遂自薦,

把當時自家團隊最好的設計作品,印成了一本圖鑑拿給賈伯斯。

工作保住了,他成為了改變世界的一份子。

透明探索

什麼露背、半透、換殼、多色……,Jony Ive 20多年前就玩到頭了。

賈伯斯回歸後,很快拿出了著名的“ 四格戰略 ”:專業/大眾——台式/便攜。

而iMac,就是一檯面向一般消費者的台式機產品。

而賈伯斯對此的要求是:“好看的讓人想舔一口。”

Jony Ive不負眾望。儘管處於售價和定位考慮,iMac被確定為塑料材質,

但喬納森的團隊很快決定,讓外殼做成半透明色

並將內部結構也做了精心設計——甚至包括電路板上的屏蔽罩。

Mac產品每一代的拆解圖,都讓人讚嘆它精巧規矩的內部做工。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基因從第一代iMac開始就一直流傳下來。

這是第一款由Jony Ive親自上台解說的蘋果產品,也是這位設計師第一次走入公眾視野。

他當時甚至還沒禿。

初代iMac賣瘋了。半透明的iMac如此性感,以至於它成為了蘋果文化符號的一部分。

即便在20年後的今天,還有廠商以此為主題,為iPhone推出紀念款式的保護殼。

它唯一的翻車之處在於鼠標:為了配合iMac的風格,它的鼠標被設計的又大又圓

極差的手感讓不少用戶抱怨連連。蘋果很快在下一代的設計中改進了鼠標的設計,

但眾所周知,這絕不是Jony Ive最後一次在鼠標上犯錯。

i-Devices

前屏、晶元+電池、後殼……這種今天稀鬆平常的三明治結構,

在初代iPod誕生時還是激進的“極簡主義”。

iMac引領了一股多色+透明塑料的設計潮流,但在iPod身上,Jony Ive決定從多彩轉向黑白。

一方面,這是為了配合接下來的新款iMac和iBook。

但Jony Ive後來透露了第二個原因:黑色塑膠做的產品,讓拿著它的人看起來像個書獃子。

設計團隊對產品的主導權也在此時開始顯現,

即便外觀要求蓋過了耐用性也在所不惜:iPod用了不銹鋼材質的後蓋,而且是鏡面不銹鋼。

對一台在口袋裡天天反覆摩擦的隨身設備而言,這麼脆弱的後殼簡直就是災難。

而且iPod不能換電池。要知道那可是2001年,電子設備能換電池可是天經地義的標配。

對今天所有遭遇過電池健康問題的iPhone用戶而言,iPod這個設計大概算得上是萬惡之源。

不管怎麼說,iPod最終就這樣上市了,帶著那個舒服到爆炸的轉輪,

和在那個512M都能叫“超大內存”的時代,大到讓人感覺塞不滿的5GB微硬盤。

極佳的使用體驗,蓋過了iPod在外殼上的小小“缺陷”。磁帶和CD的時代很快步入了終結。

iPod的設計語言也深刻地影響了後來的iPhone、iPad:

金屬制的圓潤後殼、三明治結構、不可拆卸的電池設計……感謝賈伯斯斯和Jony Ive的偏執,

否則今天市場上,要有一大票手機殼、充電寶廠商丟掉飯碗。

Jony Ive對全世界的影響也從此開始:iPod發布後,儘管其他廠商沒能抄走轉輪操作,

但它的按鍵排布幾乎成了業界標配。iPhone走紅後更誇張,

甚至發展到了每一年iPhone的外形、材質、關鍵設計,都會遭到其他廠商異常病態的模仿。

至於iPad,則乾脆從誕生那天起,就是平板電腦領域的事實標桿。

如果說賈伯斯賦予了蘋果靈魂,那Jony Ive就是給蘋果創造皮囊的人。

後賈伯斯時代

客觀地講,圍繞蘋果產品的設計爭議,即使在賈伯斯時代也一直都存在。

但隨著這位靈魂人物的離世,和蘋果產品線的日益龐大,大眾對蘋果產品的質疑與日俱增。

iPhone 6是一個特別典型的例子:突出的背部鏡頭尷尬的天線白帶 ……讓無數果粉大呼醜拒。

但就算在設計上“有所”妥協,而且又醜又容易彎,它仍然是蘋果史上最熱銷的iPhone型號。

截止停產,iPhone 6在5年時間裡一共賣出了2.4億台,簡直是全球大型真香現場。

然而Jony Ive似乎並沒有吸取這個“ 把金屬產品做的太薄會被掰彎 ”的教訓,

新一代iPad Pro又進坑了……

還有更尷尬的呢。

2015年,蘋果發布了三款產品:第二代Magic Mouse、Apple Pencil,

以及為iPhone 6/s系列打造的Smart Battery Case背夾電池套,畫風可謂一個比一個驚悚。

對的,就是這個“ 蘋果藥丸三件套 ”。

2代Magic Mouse延續了蘋果在鼠標設計上差不多每代都翻車的優良傳統,

不僅完全不考慮人體工學和握感舒適度,還極具創新性地將充電介面挪到了底部。

每次充電,你都需要把它整個翻過來,然後保持這個姿勢給它充電。

而且,朋友們,它沒有充電指示燈

你只能在電腦上查看它的剩餘電量,但你要用電腦,就得先把鼠標拔下來……

好在官方宣稱,這玩意續航還不錯。撅屁股充電的儀式也就半年來上那麼一次吧。

Apple Pencil也延續了這個充電姿勢詭異的設計思路。

儘管包裝裡附帶了一個Lightning母對母轉接器,但你要用的時候絕對找不到這東西。

然後每次充電和配對,你都得拔掉它的筆帽,然後在iPad的屁股上就這麼插著……

至於Smart Battery Case麼……就是又大、又沉,而且還有一塊巨大的方形突出。

如果說前兩個還有基於顏值原諒他們的理由的話,

Smart Battery Case除了真心有需要的重度果粉,我真的想不到會有什麼人去買。

哦對了,前兩個設備都沒有充電指示燈,但這個殼子卻有,

而且設置在了平時看不到的保護殼內側:

2015年可能真的是蘋果的災年,除了上面的三件套,這年誕生的蝶式鍵盤,

也同樣是追求極致輕薄而犧牲了可靠性的噩夢產物。

在用戶長時間使用後,會出現死鍵、卡鍵、連擊等等現象。

儘管修修補補已經到了第4代,可蝴蝶鍵盤的可靠性,依然是MacBook產品揮之不去的最大夢魘。

再見,Jony Ive

儘管他在蘋果工作了27年,但說Jony Ive是蘋果設計的靈魂,或許有些言過其實。

畢竟賈伯斯離世後,無人再能像他一樣,在設計、功能和可靠性之間做出最終的平衡。

蘋果產品無可爭議地進入了“另一條通道”。

何況母公司的經歷更加向世人昭示,好的設計就像金字塔尖。

沒有牢固的基礎,再漂亮的產品也只能是一場災難。

這幾年的蘋果,已經出現了此種危險的苗頭。不管是容易彎的iPhone、iPad,

還是讓人操碎心的蝴蝶鍵盤……毫無疑問,在工業設計上,Jony Ive的才華絕非常人可及

但對蘋果公司而言,最重要的領路人,早已經仙逝了。

時至今日,Android廠商……至少是絕大多數Android廠商,都已停止了對蘋果產品的瘋狂模仿。

這或許是果味設計不再全球領先的一種昭示。而隨著Jony的離開,新人的加入。

這間在科技和人文的十字路口矗立了43年的消費電子巨頭,也是時候找尋新的朝向了。

來源:網路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