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下人群運動性猝死越來越多,只是因為高溫太熱?

心胸健康資訊 2019-07-08 10:53:02

關於運動性猝死這個問題,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發生。幾年前,40歲以上人群居多,可是在近幾年的報道中,35歲以下似乎也逃不過運動性猝死的厄運,很多人單純以為是天氣高溫,然而非高溫情況下還是有這種現象發生。

2011年11月,費城馬拉松賽,一名21歲亞裔男子在沖過終點時因心髒病突發死亡;2016年,廣東某大學發生一起猝死事件:該學校大一男生小陽,在學校運動會上,跑完800米後,身體不適,癱坐在地上,盡管被緊急送醫,依然在急診室內死亡:浙江某醫院,26歲的規培醫生猝死:之前他經常加班、通宵,猝死前曾連續通宵夜班。

有醫生報告186例猝死病例中,18到30歲的竟然佔到26.9%,甚至18歲以下的猝死病例也有4例。據來自美國的統計,在參與運動的人群中,每年的運動猝死發生率約為二十五萬分之一。其中,非運動員的發生率更高。過去認為40歲以上因心髒病猝死的以冠心病最多,但40歲以下因心髒病猝死的多為肥厚性心肌病變。但因為速食文化、油脂食物入侵,動脈硬化提早發生;所以現在30歲以下運動後猝死者,很多也是冠心病引起的。

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仍然看到很多人好像運動上癮一般不斷挑戰高難度去證明自己。經常看到登山者在惡劣天氣堅持進山被困,或是專業舞者將舞蹈視為生命以至於放棄結婚生子的新聞。我們常常在運動者身上看到一種無理由的偏執。

運動對於很多人其實是鍛煉讓自己的心肺得到健康的一種養生方式, 而在我國大眾健身運動人群中,猝死主要發生在30歲以下和50歲以上人群。而心肺運動檢查全套是一項心髒運動耐受力的健康測試,可評估受試者最大運動能力和呼吸困難的原因;評估心髒病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預後;診斷是否存在潛在呼吸衰竭、早期心肌缺血、功能性心律失常等。

發生運動性猝死前該如何正確預防?

初級預防———加強體檢:研究表明,運動猝死者中多數都有心髒疾病, 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髒肥大等,這些在普通的體檢中很難發現, 因此,喜歡運動且有條件的人最好進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檢查。特別是心血管系統的嚴格監測檢查,及時識別可能運動猝死的高危人群,強調超聲心動圖檢查,以確定潛在心髒形態功能異常。如果在運動時經常出現胸悶、氣促、心慌、頭痛、惡心等症狀,應該重點進行心髒方面的檢查。值得一提的是超聲心動圖檢查能有助於鑑別運動性心髒和病理性心髒疾病,以及發現潛在的致命性先天性心髒疾病。

二級預防———強度檢測:一般來說低強度運動後的脈搏應該在運動後5~10min恢復正常,中等強度為20~30min,高強度則為0.5~1h,不同體質的人群可按此標准安排運動強度。患有心腦血管疾病或有其他嚴重疾病的人群,應該在醫生或運動專家的指導下從事體育鍛煉。嚴格鑑別運動員長期訓練引起的心髒生理性變化與病理性變化的區別。進行長跑鍛煉時,不能僅以運動能力作為衡量運動量大小的標准, 同時也要考慮心髒等內髒器官承受能力的作用。

三級預防———現場醫務監督與急救:猝死主要表現是意識喪失,驚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注意運動前、運動中或運動後出現的胸悶、壓迫感、極度疲勞等症狀,如症狀明顯應及時中止運動,進行詳細檢查。由於猝死大多數發生在家裡、公共場所或工作單位,因此,現場搶救十分重要。

運動性猝的相關急救建議

猝死從症狀出現到死亡不過五六個小時的時間,很多病人在發病到送醫院之前就已經死亡,所以發病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貴。以下急救建議你需牢記:

1、遇到運動意外的病人,要立即讓其平臥、頭歪向一側

2、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正確按壓心髒(雙手按壓胸骨中下部,80至100次/分,每次按壓幅度為4至5釐米)。

3、配合人工呼吸,呼吸與心髒按壓次數約為1比4。

4、有條件者,頭頸大血管處放一冰袋

5、進行心肺復甦的同時,快速送至醫院搶救

防患於未然,是我們對待任何一種疾病都要保持樂觀的心態,配合醫生積極治癒疾病。如您需要做心肺運動檢查全套,再制定長遠運動計劃,可點擊底部“了解更多”預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