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士瑋

Google宣布將在台南興建全台第二座、亞洲第三座資料中心,台南市政府表示感謝Google認同當地產業發展政策,定全力協助;外界卻不乏反對、質疑聲浪,認為根本是看上我們便宜的電價。

然而,科技大廠的資料中心,真的只是自私的吸血鬼嗎?下定論之前,不妨客觀的看看資料中心選址台灣的主要考量,以及更重要的——我們能夠從中得到什麼。

為什麼選擇台灣?

不可否認,科技公司並不是慈善事業,賠錢的生意是不會做的。只有成本低廉、服務中斷風險小,能夠順利輸入、輸出資料的地方,才有可能成為資料中心設置的候選。參考Intel製作的資料中心場址選擇流程報告[1],台灣的優勢反映在以下這些層面:

  • 人才

資料中心的營運,需要當地的資通訊專業人才,而台灣在深厚的科技產業基礎下,大專院校源源不絕輸出Google等廠商容易進一步培養、使用的人力資源。資料中心的建設、後續的維護,也需要相當的勞動力與專業。重點在於,相對於同屬東亞區域的日、韓、星等國,在台灣使用這些人力的成本仍然偏低。

  • 電力

電力是資料中心最大宗的營運成本所在,除了價格愈低愈好外,因為資料中心24小時持續運轉,所以供電也必須要穩定。

台灣確實前幾年都曾面臨缺電危機,但台電擴大發電運能後,至少今年目前為止備用容量率、備轉容量率都有一定水準。至於電價,就確實是我們的一大「優勢」所在,全世界第六便宜的工業用電,遠遠勝過鄰近國家[2]。對於希望營造社會企業形象的廠商而言,台灣的另一項吸引力是能源政策產物的(便宜)綠電,例如Google今年初即宣布購買10MW的台南魚塭光電,在可控制的成本內做足支持綠能的公關宣傳,可謂一舉兩得。

Photo Credit: 中央社

  • 網路

談到網路基礎建設,或許比較不會像前面兩點有些「佔我們便宜」的感覺。

數據傳輸是資料中心最核心的功能,因此網路的連結性與速度也是選址的重要指標。位處東亞中心的地理位置,使台灣成為海底電纜的重要樞紐,與世界各國的網路連結堪稱緊密[3]。從資料中心到海底電纜節點間的島內網路傳輸,我們的硬體設備和普及率也優於東南亞大多數國家。

  • (一部份的)自然環境

台灣大部分日子的氣溫比資料中心理想運作的溫度高一些,海島環境下濕度也高於資料中心的目標要求,更常有颱風、地震侵襲。

然而,溫度、濕度通常可以在資料中心內部另行調節,天災威脅也可以增強資料中心的建築結構來防範,重點在於台灣全年氣候相對穩定,Google在台灣所選的兩個位址也都不容易發生淹水等資料中心的致命災害,可以說利弊至少打平。

  • 政治環境

若能透過當地政府取得土地、稅賦等等優惠,對資料中心的成本控制是一大利多。

當然,以Google來台設址的情形,各類稅款、程序相信政府都會依法辦理,但從台南市政府表示將專門設置窗口協助看來,確實是可以節省一些法遵、行政成本。不過比起地方官員支持、甚至設址國政策上鼓勵科技產業投資,更重要的是當地的政治環境穩定、有可信賴的法治。

和東南亞部分國家相比,我們雖然經常政黨輪替,但政權的移轉是依法且和平的,不會有軍事政變、動亂影響資料中心安全的風險;和中國相比,在台灣的法律下,土地不會一夕之間遭政府強徵、也不需要害怕政府刁難而任其予取予求甚至索賄,資料中心的財產權和獨立運作有所保障——這不正是「民主可以當飯吃」嗎!

Photo Credit: 中央社

說了那麼多,資料中心來台灣到底有什麼好處?

真正公平的交換,一定是雙方都有拿出籌碼、各取所需。台灣不是凱子,科技大廠(多半)也不是騙子,那麼資料中心的設置中,帶給我們的好處究竟何在呢?

  • 產業與工作機會

確實,資料中心「本身」帶來的工作機會並不多。一般的資料中心可能只需30至40人即可運作,Google在台灣的第一個資料中心也只有200名員工而已。

但從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資料中心的興建、後續擴建,設備、器材的供應,以及日常的維護、整修,都在在創造了工作機會,甚至可以建立起在地的相關產業鏈。牛津大學近期的研究報告顯示[4],資料中心帶來的外溢效應、乘數效應,對經濟的助益遠大於本身僱用的員工數量。

  • 社區軟性參與

科技大廠也知道資料中心容易被貼上只貪便宜電力的負面標籤,所以在場址當地通常會加碼投入教育、非營利組織等社區發展活動。呼應前面所提的社會企業形象,Google除了購買綠電外,也透過資料中心社區公益計畫(Data Center Community Grant Program),資助台灣公立學校的科學、數學教育,並投資廢棄物管理、電動車充電站等環保方案[5]。

在更進一步的人才培育方面,Google也在台灣資料中心招收實習生,並留用部分為正式員工。資料中心可以成為我們與Google等科技公司良性互動的窗口,使對方能更了解我們的產業環境、看見我們的人才與機會。

  • 與外國的利益連結

或許比起前面這些利多,更為重要的是藉著吸引外國企業的投資,將台灣的安全利益與這些企業在我們土地上的資產綑綁在一起。

很現實的,當對岸的飛彈朝我們而來時,如果只是人員、資金在台灣,總是有辦法撤出,但定著在土地上的資料中心可就沒這麼簡單了。資料中心一刻都不應該停止運作,因此台灣的安全符合Google的利益,Google也就有動機利用其富可敵國的政經影響力,確保台、美、中之間的和平。

當然,這樣的推論是有些理想化,但外國企業的投資、特別是有形資產的投資,在台灣所處情勢多變的地區,確實有其國際政治上的重要性。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科技大廠來台設置資料中心,固然是基於商業考量,但換個角度想,也是對我們國內民主、法治維持的肯定。而且相對的,我們同樣能因為資料中心的設置取得資金、產業、教育等層面具體可見的利益,以及無形但至關重要的區域安全籌碼利益。「台灣安全,人民有錢」是老套沒錯,但如果資料中心對這個目標有所幫助,又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資料

  1. Selecting a Data Center Site: Intel's Approach, Intel IT(Feb. 201)
  2. 各國電價比較(107年數據),台灣電力公司
  3. Submarine Cable Map 2019, TeleGeography
  4. Google Data Centers: Economic Impact and Community Benefit, Oxford Economics(Apr. 2018)
  5. Google加碼投資台灣 在台南購地興建資料中心,2019年9月12日,中央社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核稿編輯:翁世航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