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都知道,如果人走了之後,會需要一些麻煩又複雜的儀式。以前,這些儀式算是幫助死者,也算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當然啦!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件大事,一是生,二是死。

所以我們看孩子出生時,還是生日或節日,我們都會用各種方式來祝賀。

例如過百也會,所以理所當然的,人死後的儀式也更加的複雜了。

就我有印象以來,當時還小,身邊的老人家過世時,都得要舉辦特別的、每次都不同的儀式。

來說說那個送殯的過程吧:

儀式一定要走一段路,就設一個靈棚!

而且家族中所有的人必須要虔誠的跪拜,直到將老人送出去才能夠起來,接著送去火化。

雖然,在現代這個社會上,儀式簡化了相當多了。

可是有部分的人難免會有不想法,因為儀式的簡化的關係,有人覺得簡化了儀式代表著文明進步,可是有人覺得簡化後,是直接地承認而且拋棄了傳統的文化禮儀。

總之無論如何解釋似乎都說的過去,如果大家留心的話,會發現在老人去世的時候,家裡人一般要在逝者的臉上蒙上一張紙,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其中大有講究,人沒了呼吸並不一定是真正死亡,還有一種假死的可能,假死就是人暫時昏迷,而假死經過及時搶救是完全可以搶救過來的。

所以為了避免因假死而造成不必要的悲劇,因此古人發明了很多辦法來區別真死和假死,比如古代要停靈七天,大戶人家要做四十九天的法事,實際上都是為了鑑別人是否真正死亡。

如果是假死,停靈七天可能就會救回一條人命。

如果人當天死亡就去埋葬,可能會出現意外。

同樣,在死者臉上放一張紙也是這個作用,人一旦還有呼吸便會把紙吹落。

這也是鑑別人是否真正死亡的一種方法。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是人死後臉上蒙紙是為了避免嚇到親屬,因為死者面目猙獰,非常難看,難免會讓人有一種畏懼的心理,所以才將死者的臉蒙上。

最後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其實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習俗,那麼這種習俗起源於什麼時候呢?

大家都知道臥薪嘗膽這個故事,講的是當年越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為了保存國家甘願到吳國為奴,在吳國受盡了屈辱,勾踐表面對吳王恭恭敬敬,但是內心卻深以為恥,為了讓自己不忘今天的屈辱,勾踐在自己的臥室內放了一顆豬苦膽,每次睡覺前都要舔一舔,後來吳王以為自己已經徹底征服了勾踐,因此便對勾踐心存仁慈。

而伍子胥一直勸諫吳王一定要殺掉勾踐,可惜吳王不聽,後來把伍子胥急得不行,幹脆以死相逼,並告訴吳王把他的頭掛在城門上,他要親自看著越國打進吳國的國都,結果後來果真應驗,吳王走投無路自殺身亡。

所以歷史記載最早的死後覆面的人,就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他在被越往勾踐滅國之後,死之前對手下的人說,我死了之後,請用白布蓋住我的臉,因為我實在是死後到了陰曹地府不敢面對伍子胥。

大明崇禎皇帝在死前也寫下: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可見死後用東西蓋住臉是自古就有的,那麼這麼做只是一種習俗嗎?還是有著科學的依據呢?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從裡面不難體會中國古人的智慧,下面我們就看看死後用東西覆面的科學之處。

1、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人死之後,人體寄生的病菌失去了寄主,會離開死去的宿主,蓋住臉,能防止腸胃中的病菌飛出。

2、人死之後,用紙蓋住臉,因為紙較輕,如果人還沒有死,只是暫時的沒有呼吸,那麼呼吸的氣體會引發紙的晃動,避免人沒死就被埋了的結果。

3、古人有停屍三天的習慣,人死之後臉色肯定不太好看,這樣能避免引起前來弔喪人的恐懼。4、遮住塵土,為了防止塵土落到死者的臉上,給死者一片乾淨,也是對死者的一種尊重。

難怪啊,只記得是這樣做,可是卻從不知道是為什麼!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