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有一個“奇怪”的小鎮,那裡的德國人自稱“中國人”。

巴伐利亞州在德國東南部,而在巴伐利亞的東部,有個名叫迪特福特的小鎮。鎮子不大,只有2000多位居民,他們都是典型的歐洲人模樣。不過,就是這群一點都不像中國人的德國人,卻聲稱自己住在“中國人的王國”。

小鎮上建有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中文還是小鎮的官方語言之一。翻開小鎮的地方志查看,掐指一算,他們斷斷續續說了100多年漢語。

這個小鎮不是拍電影的布景基地,這些德國人也不是COSPLAY愛好者,作為土生土長的德國人,他們只是將“中國元素”融入了生活。為什麼迪特福特有這麼多“中國元素”呢?

相傳,早在幾百年前,迪特福特人就與中國人做生意,他們用當地的銀器、小五金商品等換取中國的生絲、瓷盤、瓷碗、瓷罐。

隨著交往的深入,迪特福特人漸漸迷上了中國文化,俗話說,耳濡目染,不學而能。迪特福特人跟中國人打交道多了,說話習慣和神態舉止都有些相似,因此他們又被周圍的德國人稱為“中國人”。

迪特福特人喜愛中國,一方面由於在跟中國的貿易中賺了不少錢,過上了好生活;另一方面,因為要推銷中國商品,肯定自己要熟悉中國文化,在學習過程中,他們自然與中國文化變得親近起來。

迪特福特人熱愛中國,在小鎮每年2月舉辦的“中國人狂歡節”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個狂歡節自1928年開始舉辦,迄今已有88年歷史。

如果用中國的農歷推算,他們這個狂歡節最開始可能模仿的就是中國春節。每年狂歡節,你都能看到:迪特福特人身著中式長袍,戴一頂斗笠,搖搖晃晃地對著手機自拍;或者拿一把摺扇,興致勃勃地穿大街越小巷,不停跟人打招呼

狂歡節期間,小鎮街頭巷尾都懸掛著紅燈籠,臨街的窗戶上都會貼上“喜”、“福”等剪紙;在街頭,神龍圖案的旗幟和錦緞高高飄揚;有時候也能看到我們熟悉的漢字——“你好,中國人!”

如果你去一趟迪特福特,會有一種說不出的異樣:既有一種陌生感,又有一種熟悉感。陌生是因為目之所見,全是德國人;熟悉是因為德國人全都穿著中國的衣服,說著漢語,耍著中國道具。這個時候,你不得不感嘆歷史的奇妙,在遠離中國萬裡之外的德國小鎮,居然還藏著一段持續數百年的中國情緣。

我們常說文化軟實力,什麼是文化軟實力?就是讓外國人自覺地愛上中國文化,並為之痴迷數百年。

你喜歡這個德國小鎮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