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COVID-19)影響範圍擴及全球,目前尚未找到特效治療的方式,然而由長庚大學、長庚醫院、中研院研究員馬徹、國防部預防醫學研究所和牛津大學組成的醫療合作研究團隊,經過2個半月的努力研究,終於成功分離出22種、分別是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種的COVID-19病毒株,並取得全基因序列,將可進一步作為檢驗試劑或是抗病毒的材料。除可研發30分鐘內得知檢驗結果快篩外,更可望為預防、治療的研究開啟新希望。

▼林口長庚醫院醫師黃冠穎表示,「B細胞」是人體製造抗體的免疫細胞,研究團隊由3位確診患者身上B細胞中,找到25株抗體,其中有13株可結合COVID-19表面突刺蛋白質(S)的人類「單株抗體」,和12株可結合COVID-19核蛋白質(N)的人類「單株抗體」,目前發現結合突刺蛋白質(S)其中1株「單株抗體」,可與「病毒抗原」競爭COVID-19細胞受體(ACE2):病毒必先和細胞受體(ACE2)結合,才能進入細胞,如果抗體搶先一步與細胞受體結合,便有機會防堵。

▼長庚大學教授施信如指出,這1株結合突刺蛋白質(S)的單株抗體可阻撓病毒進入人體細胞,若未來在人體試驗證實有效,可作為預防或是治療的方法。並且因為是來自「人體的抗體」,用於治療將比「動物抗體」相對來得更加安全。施信如並表示,這25株抗體可以用排列組合方式來檢驗試劑,此策略可以提高COVID-19檢驗的靈敏度、專一度。

這一項重大發展,將繼續與團隊合作著手進行人體試驗、試劑的開發,藥物方面也將與國內藥界合作研發。台灣在生醫、檢驗方面又再有的發展,之後成果令人期待!

來源:長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