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三峽大壩 為何洪災還是這麼多?                                              (北京20日綜合電)今年夏季汛期,中國長江上中下游都出現嚴重洪澇災害。中國最大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每年汛期來臨,關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會有各種傳言。那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能否扛住超大洪水的沖擊?既然國內外均有潰壩的災難案例,那麼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三峽壩體本身的安全性沒有任何問題。”他的論斷依據是:第一,大壩本身是按照能抵禦“萬年一遇”的超大洪水而設計。有水文證據可借鑑推演的長江歷史最大洪水發生在1870年,洪峰流量高達10.5萬立方公尺/秒。三峽大壩的安全標准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即使在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公尺/秒的沖擊下,大壩本身仍能安然無恙。第二,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是最結實的壩型,不僅不怕長期浸水,其抗壓能力反而會在100年內水越泡越結實。實測結果也表明,已蓄水17年的三峽大壩,目前的混凝土抗壓能力已由當初設計的25兆帕,升至目前的43兆帕,遠遠超出設計標准。混凝土重力壩不怕洪水漫頂,又有23個洩洪深孔和22個洩洪表孔,有超強洩洪能力,就更不怕超大洪水的來襲。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分析說:從內在因素講,壩體壽命主要取決於混凝土質量。從目前的實驗結果看,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三峽大壩並非傳言說的“一段段單獨擺在基岩上”,壩塊之間、壩體和基岩之間都做了嚴格的一體化工程處理,足以抵抗水的沖壓而巋然不動。“混凝土重力壩安全性極高,在全世界已有百年實踐,還沒有瞬間土崩瓦解的潰壩先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對《中國經濟周刊》說。圖為三峽樞紐19日開啟洩洪深孔洩洪。當天長江2020年第2號洪水”平穩通過三峽大壩。(新華社)

◆“大壩變形”說法 缺乏科學常識

“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三峽大壩已平移4公尺”……近年來,諸如此類聳人聽聞的說法不斷出現在網路上,每年汛期還會演繹出不同的新版本。對此現象,張曙光總工程師對《中國經濟周刊》說:我們確實曾經說過“大壩彈性變形都在設計允許范圍內”,此話卻被網上一些人斷章取義炒作成“官方終於承認大壩變形”。他說,其實,“彈性變形”是所有構造物受力後都必然會有的現象,道路橋梁、高樓大廈,包括我們腳下踩的水泥地板都有。彈性變形並不可怕,關鍵要看是否在設計允許范圍內。他透露說:“三峽大壩有一套完備的安全監測系統,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共埋設了1.2萬多個儀器監測點,一旦哪裡有異常就會即刻報警。任何細小問題都不會錯過,怎麼可能會出現谷歌照片上那麼誇張的‘變形’。”對於有人擔心三峽大壩能否抵禦原子彈的攻擊,張博庭副秘書長說,這其實早在1958年就是國防議題。因為在當時特殊的國際環境下,首先要考慮三峽大壩成為戰爭攻擊目標的後果。從1959至1988年的30年裡,軍方和工程部門針對化爆命中和核爆命中、滿庫時1000公尺和400公尺全線潰壩做了大量模型試驗,最後確定了“最抗炸、不會潰壩”的混凝土重力壩型(三角形大斷面,壩有多高壩底就有多寬)。退一萬步說,假如原子彈直接命中大壩,其後果只是把大壩炸出一個大缺口,相當於幾個關不上的大閘門而已,不可能發生整個水庫瞬間滔天傾瀉的毀滅性潰壩。“所以,網上有人說今年汛期洪水大,三峽大壩抵禦不了洩洪壓力會發生變形甚至潰壩,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如果是謠言那就太可笑和荒唐了。” 張博庭說。

◆長江上的鋼鐵長城

三峽工程在國際上備受贊譽,2013年獲得被譽為世界水電行業“諾貝爾獎”的“FIDIC百年工程項目獎”。三峽工程還獲得2019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三峽工程雖然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但它的水庫面積和蓄水能力遠遠不是最大的。按面積排名的世界前十大水庫是三峽水庫的4到8倍;按庫容排名的世界前十大水庫是三峽水庫的2到5倍。三峽與它們相比,就是洗臉盆和大水缸的差別。如果說三峽蓄存的這點水都有“潰壩”風險的話,那比三峽庫容大得多的26個水庫的風險又該是何等之巨呢?這些水庫和大壩的建設和安全性,並沒有像三峽這樣遭到質疑甚至造謠,公眾也沒有擔心潰壩的恐慌。這些分布全球各地的大水庫的運行實踐證明,大型水庫和大壩的安全是有保證的。中國資深水利水電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曾評價說,三峽工程是“長江上的鋼鐵長城,千年萬年不會垮,質量非常好”。專家結論:三峽大壩壩體沒有任何安全問題:壩型選擇、設計標准、質量保證決定了三峽大壩不可能發生潰壩。三峽工程是“長江上的鋼鐵長城”。

◆洪水加速器 斷章取義

今年汛期,長江上中下游很多地區都出現比較嚴重的洪澇災害。期間,三峽水庫發揮了什麼作用,是“減緩災情”還是“雪上加霜”?上游重慶市區被淹是不是因三峽大壩的攔水而導致?在公眾關切和困惑的同時,各種傳言也在網上泛濫:三峽大壩洩洪的破壞力是天然洪水的25倍,三峽洩洪相當於一天往下游傾瀉302.5個西湖的水,導致長江水位暴漲,三峽大壩成了洪水加速器。對此,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指出:“防洪能力縮水完全是斷章取義產生的誤讀” 。他說:“根據歷史記錄,我們把長江洪水的嚴重程度分三個等級,即‘百年一遇’、‘千年一遇’、‘ 萬年一遇’,並針對這三個洪水等級,制定了三峽調蓄和下游分蓄洪區的應對方案,主要目標是確保荊江大堤的安全,同時兼顧城陵磯附近和武漢的防洪安全。因為“萬裡長江,險在荊江”,歷史上荊江大堤潰口平均10年一次。一旦決堤,對江漢平原1500萬人和2300萬畝耕地是滅頂之災。1998年百萬官兵以血肉之軀在荊江大堤上嚴防死守,那次雖然守住了大堤,但仍付出了1500多人死亡和2000多億直接經濟損失的代價。2003年三峽投運後,荊江兩岸的防洪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2010、2012、2016年都出現比1998年更大的洪峰,但正因為我們有了技術手段——以三峽為骨幹的水庫群聯合調度、攔洪削峰,保證了江漢平原安瀾,大大減輕了中下游地區防洪壓力。”

◆攔洪削峰 三種方式防洪

中國三峽集團總工張曙光指出:“三峽水庫汛期的防洪庫容有221.5億立方公尺,主要通過三種方式發揮防洪作用:一是攔洪,即攔蓄超過中下遊河道安全洩量的洪水,確保三峽工程以下的長江河道行洪安全;二是削峰,在下游防汛形勢緊張時,削減上游來的大洪峰,減少水庫出庫流量,緩解下游的防洪壓力;三是錯峰,防止上游洪峰與下游洪峰相遭遇,加重下游的防洪壓力。一旦下游防汛形勢好轉,則抓住有利時機,加大出庫流量,降低水庫水位,騰出庫容應對下一次可能發生的大洪水。”在中下游已嚴重洪澇的情況下,三峽為什麼還要洩洪呢?張曙光回應說:“三峽攔蓄洪水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止的過程,攔洪、削峰、錯峰要平穩有序地交替進行,而不是始終將洪水牢牢地滯留在三峽水庫裡。因為每年汛期,長江上游都會來多次洪峰,所形成的洪水總量大大超過三峽的防洪庫容。為了隨時能迎接新一輪洪水來襲,三峽不能一次性蓄水到過高水位,而是把那些超過水庫下游安全洩量的洪水攔下來。也就是說,三峽大壩不僅要把來勢洶湧的天然洪峰給攔腰削減下來,避免其對下游幹流兩岸江堤的破壞,同時洩洪時間、洩多少水量的把握一定是在確保長江中下游幹流河道有安全餘量的前提下進行。因為有雨情水情實時監測系統,做到這一點並不困難。所以,傳言說‘三峽洩洪的破壞力是天然洪水的25倍’純屬是無稽之談。”王章立進一步用現實數據說:今年7月2日10時三峽水庫迎來2020年長江第1號洪水,洪峰流量高達5萬3000立方公尺/秒。按照長江委調度令要求,三峽出庫流量按日均3萬5000立方公尺/秒控制,多餘水量全部攔蓄水庫中,削峰率超過30%。7月4日2時,三峽水庫水位最高漲至149.37公尺,攔蓄水量近16億立方公尺,相當於114個西湖水量。三峽水庫下洩量進一步在7月6日,減至萬31000立方公尺/秒、7月9日減至2萬8000立方公尺/秒、7月10日減至2萬5000立方公尺/秒、7月11日減至1萬9000立方公尺/秒。“正是通過這樣一個持續削減洪峰、調節洪水從三峽出庫的過程,有效減小長江中下游水位上漲的速度與幅度,強力緩解了長江中下游地區防洪壓力。”王章立說,為應對這次洪峰,總共有包括三峽在內的30座水庫參與調度,攔蓄洪水100億立方公尺,降低了城陵磯水位0.8公尺左右,實現了蓮花塘站水位不超過保證水位的目標,安全渡過了今年的長江一號洪峰。”100億立方公尺是什麼概念?“相當於713個西湖水量!試想,如果沒有這些水庫攔洪削峰,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老天爺用中下游根本承受不了洪峰流量向中下游集中傾盆而下,那今天中下游的洪災又將是什麼情形?”王章立說,一些人誤以為三峽大壩“噴薄而出”的洩洪是讓大壩下游地區的洪災“雪上加霜”,但事實正好相反。

◆地區排澇系統落後 “甩鍋”三峽

對於目前長江中下游嚴重的洪災,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對《中國經濟周刊》特別強調說,三峽水庫只能保長江中下游幹流河道的防洪安全,而不能解決支流洪水的問題,支流的洪水只能靠支流上的水庫來調控。此外,長江中下游很多地區的嚴重內澇,暴露出自身的市政建設滯後——排澇系統跟不上,不能“甩鍋”到三峽身上。因為,三峽水庫的洩洪是在中下游幹流河道的安全保障水位之下進行,不可能影響這些地區向長江幹流的排水,更不可能造成洩洪的水倒灌到這些地區。”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說:“拿鄱陽湖為例,長江相當於鄱陽湖通向大海的通道。沒有三峽工程時,如果長江水位高,鄱陽湖的水不一定能順利地排出去,甚至還會倒灌;有了三峽工程後,長江的水位是可以控制的,因為有雨情水情實時監測系統,可以隨時根據上下游汛情主要矛盾的變化,調整水庫的控洩量。減少出庫流量,長江水位就可下調。三峽這次應對長江1號洪峰的過程,開始一周是將洪水錯峰削減、分幾天洩掉;之後一周由於長江下游地區雨量加大,武漢、鄱陽湖等地都相繼出現超警戒的高水位,於是三峽水庫立刻開始減小出庫流量,削減力度最大時出庫流量還不到上游入庫流量的一半。今年鄱陽湖多地的水位超過1998年,但正因為有了三峽工程這個調節器,長江流域的安全度遠高於1998年。如果沒有三峽的調控,今年長江下游的很多地方的防洪局面,肯定要比1998年更嚴峻”。

◆重慶洪災與三峽攔水無關

最近重慶市有個蓋公章的“小區通知”在網上引起關注,說“今年洪水可能會達到1981年以來的最高水位,也即193.38公尺,要求四樓以下提前做好防汛准備”。隨後有人藉此在網上炒作說:“三峽水庫的建設加劇重慶的洪水。由於存在水力坡度,大壩擋水越多,重慶就淹得越厲害”,進而又出現“到底是保重慶還是保武漢”的議論,讓人似乎感覺“三峽工程的防洪作用難以首尾相顧,勢必要犧牲一頭”。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說:“這是一個亟需澄清的、違背史實和科學的誤導,重慶的洪災與目前三峽大壩的攔水沒有任何關系。”第一、三峽水庫是2003年才投運,1870年~1998年長達120多年的重慶洪水歷史記錄顯示,寸灘(位於重慶市下游地界的重要水文站)的汛期水位通常都在160公尺左右,水位變化和上游洪水流量完全成正比,幾次大洪水年裡寸灘水位都高達180公尺以上,最高記錄是1870年的196.25公尺。沒有三峽前,重慶的洪水位就多次達到這麼高的水平,怎麼今年的高水位就成了三峽造成的呢?第二、三峽水庫蓄水前後的實測數據對比顯示,水力坡度真正影響的范圍基本不超過三峽蓄水高程的1~2公尺。國家規定三峽水庫的汛限水位是145公尺,雖然目前水庫不斷攔蓄,但水位仍然保持在160公尺以下。三峽水庫攔洪根本不會影響到比寸灘地勢更高的重慶主城區。要想解決重慶市的洪水問題,必須依靠重慶上游的水庫實現攔洪削峰。目前,重慶的問題和全國的很多地方一樣,亟待加強水利設施的建設。比如這次洪水流量達80年之最的綦江,如果建有足夠庫容的調蓄水庫,重慶的汛情就決不會這樣了。

◆長江水資源調控 沒有替代方式

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說,對於三峽工程來說,三峽發電或許有其他發電方案可以替代,但三峽水庫對於長江的水資源調控作用,沒有任何其他手段可以替代。除了巨大防洪作用外,三峽工程是中國最大的淡水資源儲備庫、長江大保護的重要生態屏障。從2003年投運到現在,三峽水庫累計為下游補水2664億立方公尺,這個數字相當於北京市73年的總用水量或6.8億中國人一年的用水總量。三峽水庫有效緩解了長江中下游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緊張局面。三峽建設前,長江中下游枯水期的最低流量不足4000立方公尺/秒,重慶到宜昌間的川江河段之凶險就如同“鬼門關”,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三峽建設後,中下游枯水期的最低流量得以提升到不低於6000立方公尺/秒,川江河段變成了大型客輪可晝夜雙向航行的黃金水道。在2014年2月上海抵禦咸潮入侵、2015年6月為“東方之星”沉船事件創造救援條件等,幾次重大水環境突發事件和海事危機的處理過程中,三峽工程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新浪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