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屬玻裡尼西亞倫吉拉海峽(Rangiroa Channel)狩獵的瓶鼻海豚。這種海洋哺乳動物會使用兩種工具來找食物,這在自然界是很少見的行為。PHOTOGRAPH BY GREG LECOEUR,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在澳洲的鯊魚灣(Shark Bay),科學家觀察到沒有血緣關係的瓶鼻海豚互相教導使用工具的新方法。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只有在人類與其他猿類身上觀察到這種行為。

這同時也是海豚會在同輩間傳播這類知識、而非跨世代傳播的首件已知案例。作者說,這件事情意義重大,因為這種同儕間的社會學習,在自然界中十分罕見。

研究發現,海豚會用一種名為「螺殼捕魚」(shelling)的手法,先把魚趕進海床上的海螺空殼裡,然後再把螺殼帶上海面,用鼻子搖動螺殼,把水倒乾,抓住掉出來的魚。

小海豚的狩獵技巧通常由海豚媽媽傳授:比方說,鯊魚灣的海豚媽媽就會教小海豚把海綿放在喙上,這是另一種工具的使用,目的是保護自己在岩石間覓食的時候不至於受傷。

鯊魚灣的一隻海豚正使用螺殼捕魚,這是已知唯二的鯨豚使用工具案例。 PHOTOGRAPH BY SONJA WILD, DOLPHIN INNOVATION PROJECT

「螺殼捕魚法是以社會傳播方式在海豚同儕之間傳播,而不是在母子之間傳播,這個事實豎立了重要的裡程碑,並強調了與特定靈長動物之間的相似之處,而靈長類的覓食行為是既仰賴垂直學習、也仰賴水平學習的。」資深研究作者、蘇黎世大學的人類學家麥可.魯森(Michael Krützen)在一份媒體聲明中表示。

雖然海豚和猿類的演化史和棲地大不相同,但牠們都是長壽、腦容量大,且具有可觀創新與文化能力的哺乳動物,克魯森說。

瑪姬.史坦頓(Maggie Stanton)是賓州富蘭克林與馬歇爾學院的心理學家,她曾研究過鯊魚灣的海豚和坦尚尼亞岡貝溪國家公園(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中的黑猩猩,她也同意這一點。她指出,岡貝的一個黑猩猩家庭,可能是從加入該社群的雌猩猩身上學到用工具取出螞蟻。

破解謎團

2007年,克魯森開始研究鯊魚灣的海豚,在11年間辨識出超過1000隻海豚。在這段時間中,科學家們觀察到19隻海豚共進行了42次螺殼捕魚法。這些行為中有一半是發生在2011年一次海洋熱浪之後,這股熱浪可能造成大型海螺死亡潮,使得海床上出現更多空螺殼。

因為這項研究的時間很長,所以科學家對每隻海豚的家族史、年齡、性別和行為都了解得非常詳細深入,也讓他們更容易研究這19隻會用螺殼捕魚的海豚。他們觀察到,會用螺殼捕魚的海豚常跟其他會用螺殼的海豚混在一起,所以牠們可能是從夥伴那裡學來的,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德國康士坦茲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桑妮雅.懷爾德(Sonja Wild)說。

根據6月25日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這篇研究,這些用螺殼捕魚的海豚都來自同一個世代。

研究團隊知道,環境因素可以解釋這種同儕對同儕的傳播方式──尤其是用螺殼捕魚的海豚是不是因為生活的地方有很多海螺殼才會這樣。家族成員之間的遺傳特徵也是另一個可能的原因。

於是學者將他們的海豚目擊資料和遺傳與環境資料通通輸入電腦模型,模擬出螺殼捕魚法各種可能的傳播方式。根據這項研究,這個模型支持水平傳播是最可能的結果。

雖然42次目擊記錄只是個小數據組(data set),但科學家也補充說,這種行為可能挺常見的,但因通常只會維持幾秒鐘時間,而使人更難從船上觀察到。

自由球員

海豚就像黑猩猩一樣,生活在結構鬆散的社群中,其中的每個個體都能隨意遊走在各個群體之間。這就代表牠們其實很常接觸不同個體──還有行為──可能比成員固定的團體如狒狒群之類的更為頻繁。

這跟人類很像,就是那種「有時候你跟這群朋友一起,有時候又跟家人一起,整天變來變去的。」她說。

她又補充說,新研究的範疇值得注意,特別是因為這項研究把螺殼捕魚法的環境與遺傳理由都列入考量。

「能夠有這些長期田野研究是非常珍貴的資料──其他方式都是無法取得這些資料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