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個子,家長最關心的,還有孩子的語言。同齡的孩子已經口齒伶俐地跟大人鬥嘴了,自家娃卻還金口難開,說不著急那是假的。

當然也有一些家長覺得貴人語遲,說話晚一點也沒什麼,像愛因斯坦,7歲了才開始說話,人的智商甩普通人幾條街。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在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事,對孩子說話這件事其實也適用。

大家都知道,大腦是控制各種功能的一把手,堪稱「人體CPU」。孩子的語言功能發展,也由大腦管控。

大腦中有一個神秘的區域,學名叫「卡布羅區」,英文名是Broca’s area。這個區域是負責語言發展的重要區域之一,主要負責語言編碼,也就是輸出語句的功能。

...

雖然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間表,但說話這件事,可以說是「一步晚,步步晚」。有研究表明,很多2歲時語言落後的寶寶,7歲時可能還是晚於同齡的孩子。

而語言的落後,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理解和表達能力,還有孩子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所以家長要科學地關注孩子的語言能力發展,抓住1~3歲語言的發育黃金期,用科學、合適的方法,在不同的時間段,培養孩子的不同能力。

何為科學?比如關注寶寶的語言啟蒙,不僅要注意有大量的語音輸入,也要重視發音質量(吐字發音和語言邏輯)。比如注意了解1~3歲孩子的語言發展規律。

一、寶寶說話晚的標準是什麼?

不得不說,有時候一些問題只是家長自己嚇自己。

每個寶寶都有自己的生長發育周期,有的寶寶可能本身語言功能是正常的,只是相比其他說話早的寶貝晚幾天,這種情況家長就完全不必著急,只需要根據一定的方法,有技巧地給寶寶輸入字詞語句即可。

...

比如在寶寶剛剛開始牙牙學語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遊戲,讓寶寶掌握一些中高階詞語。簡單的遊戲,不僅能在和寶貝的互動中,產生對語言學習的興趣,也能在無形中教會寶貝很多詞彙。

例如,和寶寶玩【抓東西】的遊戲。

家長:「寶寶看,好多好玩的玩具呀,可以把你最喜歡的東西抓過來喲!」那麼比如當寶寶拿到一個小車時,就可以一邊陪TA玩,一邊介紹:「看,這是寶寶最喜歡的小汽車!它還可以在地上開來開去喲。」

這樣就能很簡單教會寶寶一些名詞、動詞、擬聲詞。

那什麼標準下,寶寶說話晚需要家長格外關注呢?

在1~3歲的孩子中,有一個常規的語言發展階段。一般只要在不同的時間段,寶寶滿足相應的情況,就可以認為寶寶是健康的。

...

相應的,如果在對應的階段,寶寶沒能表現出應有的能力,應當及時尋求醫生幫助,已免耽誤寶寶的語言發育。

二、寶寶真的語言發展落後,家長怎麼做?

根據第二部分的表格評估,或者經專業的語言評估治療師評估,判斷出孩子的語言發育落後,那家長該怎麼做?

除了配合醫囑執行以外,家長還可以額外做到這三點,來幫助孩子快速追趕同階段孩子的語言水平。

1. 家長提高自己的言語豐富度

有研究表示,家長與寶寶的互動語言表達越豐富,寶寶的語言發展就越好。

假如家長和孩子的互動只局限在日常生活相關,寶寶接觸到的新內容少,那麼語言發展自然跟不上。

這種情況可以通過:和寶寶一起讀繪本;哼唱符合寶寶年齡的歌曲;一起出門遊玩,接觸新鮮事物等方法,來拓展孩子的語言豐富性。

...

2. 家長改善自己的回應方式

家長們千萬不要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而忽視與孩子的語言互動。研究發現,孩子會通過與父母的各種交流行為和發音,促進自己的詞彙輸入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所以家長應提高自己與孩子經歷的共同注意事物。這樣孩子的注意力就能得到提高,同時理解更多的語言詞彙等;也能更早產生有意義的肢體語言和口頭字詞。

3. 家長應尊重孩子的氣質特徵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性格特徵」。

比如有的孩子聽到新的字詞,就會立刻發音模仿;但有的孩子更傾向於自己獨處時多加練習。所以家長在和孩子互動時,要尊重孩子的練習意願,更多的給予鼓勵和引導。

同時避免做以下行為:

  • 嘲笑孩子的發音。孩子可能不懂你說話的內容,但是他們善於分辨情緒。
  • 孩子不願意說話時反覆催促。
  • 強迫孩子當眾表演,背誦詩歌等。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意願和想法,家長應當尊重他們的意願。
  • 在孩子思索如何說話時急於幫忙。「揠苗助長」並不是好的教育法則。當孩子沒有尋求幫助時,家長應當安心等待,給孩子發展和想像的空間。
  • 因為孩子「暫時性」口吃而批評懲罰。語言學習初期,孩子的詞彙量並不太夠,可能會有短暫性的詞語重複。家長不能太過著急,而懲罰孩子,焉知不會「南轅北轍」,倒把孩子嚇成真的口吃了呢?

孩子的每一次動作都牽動著家長的心,但家長也要充分尊重孩子的發展時間線,給予他們鼓勵和空間,而非專斷、嚴厲,以免適得其反。